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运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5181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运行方法,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组、壳体、A流体源、B流体源、A流体排出管、B流体排出管。换热板组由上层换热板和下层换热板扣设而成;上层换热板和下层换热板扣设形成B流体流道,相邻的两换热板组之间扣设形成A流体流道;各A流体流道之间通过若干间隔布置的A流体连接通道相连通并形成第一三维网状结构,各B流体流道之间通过若干间隔布置的B流体连接通道相连通并形成第二三维网状结构,第一三维网状结构和第二三维网状结构交织分布,A流体源排出的A流体与B流体源排出的B流体进行三维流动式换热。本发明专利技术流体在换热板间不断上下翻转、撞击、分流、合流,增加了换热面积,大幅强化了换热效率。大幅强化了换热效率。大幅强化了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运行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运行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扩散焊工艺需要对焊接面进行强力挤压,然后升温加速焊接面间的分子扩散运动,从而达成高强度的结合。扩散焊特别适合异种金属材料、耐热合金和陶瓷、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结合,尤其是对熔焊方法难以焊接的材料,扩散焊具有明显的优势。
[0003]扩散焊微通道换热器具有强度高、紧凑度高、耐腐蚀、耐高温、耐低温等特性。在现有扩散焊工艺制备微通道换热器的技术中,均采用平板作为换热板,在换热板表面通过化学刻蚀等方法加工出槽道供流体通过,如图1所示,每层板片供一种流体通过,冷流体板片和热流体板片交替叠加,组合焊接制成层状的扩散焊微通道换热器。然而,因为换热流体局限在平面内流动,每个平板内仅有一种流体流过,热交换过程是通过平面完成的。另外,换热流体在平面内流动时,没有形成三维流动,造成流体扰动不强,换热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扩散焊微通道换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若干层换热板组,每一所述换热板组分别由上层换热板和下层换热板扣设而成;所述上层换热板和下层换热板扣设形成B流体流道,相邻的两换热板组之间扣设形成A流体流道,A流体流道与B流体流道互不连通并上下交错布置;壳体,密封设置在最顶端的换热板和最底端的换热板外围;A流体源(7),与各所述A流体流道相连通;B流体源(8),与各所述B流体流道相连通;A流体排出管(9),与各所述A流体流道的输出口相连通;B流体排出管(10),与各所述B流体流道的输出口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各所述A流体流道之间通过若干间隔布置的A流体连接通道相连通并形成第一三维网状结构,各所述B流体流道之间通过若干间隔布置的B流体连接通道相连通并形成第二三维网状结构,第一三维网状结构和第二三维网状结构交织分布,所述A流体源(7)排出的A流体与所述B流体源(8)排出的B流体进行三维流动式换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边板(2),密封设置在最顶端的换热板上方;第二边板(3),密封设置在最底端的换热板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板(2)与最顶端上层换热板之间、上层换热板与下层换热板之间、相邻的两层换热板组之间以及第二边板(3)与最底端下层换热板之间均采用扩散焊方式进行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换热板的顶端面上开设有若干条第一槽道(16),所述上层换热板的底端面上开设有若干条与所述第一槽道(16)互不连通的第二槽道(17),所述第一槽道(16)与所述第二槽道(17)相互平行且错位间隔设置;所述下层换热板的顶端面上开设有若干条第三槽道(18),所述下层换热板的底端面上开设有若干条与所述第三槽道(18)互不连通的第四槽道(19),所述第三槽道(18)与所述第四槽道(19)相互平行且错位间隔设置;所述上层换热板的第二槽道(17)与下层换热板的第三槽道(18)之间形成B流体流道;所述下层换热板的第四槽道(19)与下一相邻的换热板组中的上层换热板的第一槽道(16)之间形成A流体流道;位于最顶端换热板组中的上层换热板的第一槽道(16)与第一边板(2)之间形成不流动密封空间;位于最底端换热板组中的下层换热板的第四槽道(19)与第二边板(3)之间形成不流动密封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道(16)、第二槽道(17)、第三槽道(18)和第四槽道(19)上分别间隔开设有若干通孔(6);每一换热板组中的上层换热板的第一槽道(16)与下层换热板的第四槽道(19)之间通过通孔连通并构成A流体连接通道,A流体连接通道与下一相邻换热板组中的上层换热板的第一槽道(16)相连通;每一换热板组中的上层换热板的第二槽道(17)与下层换热板的第三槽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博袁巨龙沈卫立汪贵旺吕志锡杭伟沈泽奇石景祯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