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PM流量控制器的内反馈静压油膜厚度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4721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PM流量控制器的内反馈静压油膜厚度控制方法,构成该方法的装置包括:第一油箱、第二油箱、粗滤油器、油泵、伺服电机、精滤油器、单向阀、先导型电磁溢流阀、PM流量控制器、导轨、第一节流器、第二节流器、上静压油垫、径向静压油垫、下静压油垫和静压工作台;利用PM流量控制器的优势,实现当负载增大时,油腔压力随之增大,流量通过控制也增大;反之,当负载减小时,油腔压力随之减小,流量也减小。PM流量控制器对流量的调节仅仅是依靠压差来使金属薄膜产生相应的变形来进行控制,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或电子控制,能够保证油膜在静压系统工作情况下能够长时间保持恒定,且工作稳定可靠,确保静压转台高效稳定长时间运行。行。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PM流量控制器的内反馈静压油膜厚度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液体静压支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PM流量控制器的内反馈静压油膜厚度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静压支承由于具有摩擦力小,使用寿命高,抗振性能好,旋转精度高等特点,在机床和其它机械设备上获得广泛使用。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工业、航空工业的发展,对静压支承的旋转精度和在负载作用下的刚度要求越来越高,当机床的负载或工况受到变化时,静压油膜厚度不稳定,会影响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如公开号CN103341781B、CN107642545A、CN106094736A专利所述,均涉及到了静压油膜厚度控制,通过反馈信号控制伺服电机转速来调节静压支承工作台的油膜厚度,变被动控制油膜厚度为伺服电机的主动控制油膜厚度调节方式,伺服电机会将此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来调节油泵供油量,实现油膜厚度主动及精确控制,但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校零且传感器无法保证长期稳定性,所以静压支承工作台的长期稳定工作存在问题。油膜厚度的控制还涉及到液压控制系统,现有的静压支承液压控制系统,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PM流量控制器的内反馈静压油膜厚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箱、第二油箱、粗滤油器、油泵、伺服电机、精滤油器、单向阀、先导型电磁溢流阀、PM流量控制器、导轨、上静压油垫、径向静压油垫、下静压油垫和静压工作台;PM流量控制器的结构包括:本体、毛细沟槽、节流口、薄膜、稳压腔室和节流台;PM流量控制器包括第一PM流量控制器和第二PM流量控制器;所述导轨安装于静压转台中间位置,导轨右侧通过转台底座支承实现稳定,导轨左侧上方安装上静压油垫、下方安装下静压油垫,径向安装径向静压油垫,三个油垫通过供油实现对静压工作台的静压支承;所述第一油箱中由伺服电机控制油泵经过粗滤油器抽出液压油,油液经精滤油器、先导型电磁溢流阀、单向阀到达分油口;经分油口分为两路,分别流经第一PM流量控制器和第二PM流量控制器;所述先导型电磁溢流阀与第二油箱连接;流入第一PM流量控制器和第二PM流量控制器的液压油,到达本体底部的进油口后分为两股油流,其中一股流经由本体侧面的毛细沟槽及节流口后进入薄膜上方的调压室,另外一股油由本体内部的两个环状矩形沟槽后又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经由轴向孔进入薄膜下方的稳压腔室,再经环状节流台后从出油口流出,另一部分再经由两个环状毛细沟槽后,与前述的通过环状节流台那部分油流会合一起从出口处流出。2.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的基于PM流量控制器的内反馈静压油膜厚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流出第一PM流量控制器的液压油,再次分为两路分别为上静压油腔以及下静压油腔供油;流出第二PM流量控制器的液压油直接为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峰苏哲杨聪彬程艳红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