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620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淀池,涉及给排水污泥沉淀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池体和进水组件,池体具有沉淀腔,且沉淀腔底部具有导泥槽,导泥槽内沿长度方向具有倾斜设置的导泥面,且导泥面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高于第二端;沉淀腔底部一侧还具有集泥槽,集泥槽连通于导泥面的第二端;池体上还设置有连通于沉淀腔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泥口,进水组件具有进水端和排水端,进水端固定设置于进水口处并用于通入污水,排水端伸入沉淀腔内并位于第一端的上方;出水口用于净水流出,排泥口用于污泥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沉淀池,能够降低沉淀池的整体高度,且能够对沉淀池内的污泥进行自清理。淀池内的污泥进行自清理。淀池内的污泥进行自清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给排水污泥沉淀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污泥沉淀处理通常采用竖流式沉淀池,常用的竖流式沉淀池底部沉淀的污泥通过设置于沉淀池内部的污泥斗汇集,再通过污泥斗底部的排泥管排出,为节省投资费用,采用静压重力排泥,导致污泥可能在污泥斗侧壁上存在污泥残留;而且为了满足污泥收集的目的,需使污泥斗具有足够的深度,会造成竖流式沉淀池整体高度很高,增加了建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池,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降低沉淀池的整体高度,且能够对沉淀池内的污泥进行自清理。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和进水组件,所述池体具有沉淀腔,且所述沉淀腔底部具有导泥槽,所述导泥槽内沿长度方向具有倾斜设置的导泥面,且所述导泥面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沉淀腔底部一侧还具有集泥槽,所述集泥槽连通于所述导泥面的所述第二端;所述池体上还设置有连通于所述沉淀腔的进水口、出水口和排泥口,所述进水组件具有进水端和排水端,所述进水端固定设置于所述进水口处并用于通入污水,所述排水端伸入所述沉淀腔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上方;所述出水口用于净水流出,所述排泥口用于污泥排出。
[0006]优选地,所述排水端处固定设置有反射部件,且所述反射部件与所述排水端下边缘具有间隙,所述反射部件用于将所述排水端的污水至少向所述池体内与所述第一端连接的内侧壁上反射。
[0007]优选地,所述导泥槽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泥槽并排设置于所述沉淀腔的底部,并均与所述集泥槽连通,所述进水组件具有与所述导泥槽数量相同的多个所述排水端,各所述排水端处均固定设置有所述反射部件,所述排水端与所述导泥槽一一对应设置。
[0008]优选地,所述进水组件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多个第三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固定设置于所述进水口处,所述第一管道一端为所述进水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并固定连接,各所述第三管道均竖直设置并均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并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第三管道并排设置,各所述第三管道的下端均为所述排水端,各所述第三管道的下端均固定连接有所述反射部件。
[0009]优选地,所述反射部件设置为锥形挡板,且所述反射部件与所述排水端通过周向设置的多个拉杆固定连接。
[0010]优选地,还包括排泥组件,所述排泥组件包括动力机构和排泥管道,所述动力机构
位于所述集泥槽内,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排泥管道一端连通,所述排泥管道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排泥口并与所述池体固定连接。
[0011]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沉淀腔上部的出水槽体,所述出水槽体的底部与出水管道一端连通并固定连接,所述出水管道的另一端穿出于所述出水口,并与所述池体固定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出水槽体的上边缘设置有出水堰板。
[0013]优选地,所述导泥槽和所述集泥槽的横截面均设置为梯形,且所述导泥槽和所述集泥槽的长度方向在水平面内垂直。
[0014]优选地,所述导泥槽内具有倾斜设置的不锈钢板,所述不锈钢板的上表面为所述导泥面。
[0015]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的沉淀池,沉淀腔的污泥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落至导泥槽和集泥槽内,而且由于导泥槽内具有倾斜设置的导泥面,导泥槽内的污泥能够沿导泥面流至集泥槽内,由于集泥槽位于沉淀腔底部一侧且连通于导泥面的第二端,即导泥槽和集泥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从而能够节省竖向上的空间,减少竖向高度;且导泥槽也能临时储存污泥,待集泥槽内的污泥排出后,导泥槽上的污泥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进入集泥槽内;此外由于进水组件的排水端位于导泥面的上方,排水端污水落至沉淀腔内时,污水能够对导泥面的第一端起到一定的冲击,进而对集泥槽从第一端冲洗,将污泥推至集泥槽内,实现导泥槽上的污泥自清理。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沉淀池的轴测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沉淀池的俯视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B

B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4为图2中A

A向的剖面示意图。
[0022]图标:1

沉淀池;10

池体;11

沉淀腔;12

导泥槽;13

导泥面;131

第一端;132

第二端;14

集泥槽;15

进水口;16

出水口;17

排泥口;18

不锈钢板;20

进水组件;21

进水端;22

排水端;23

第一管道;24

第二管道;25

第三管道;30

反射部件;31

锥形挡板;32

拉杆;40

排泥组件;41

动力机构;42

排泥管道;50

出水槽体;51

出水管道;52

出水堰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沉淀池,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降低沉淀池的整体高度,且能够对沉淀池内的污泥进行自清理。
[0025]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6]实施例一
[002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沉淀池1,请参见图1

图4,包括池体10和进水组件20,池体10具有沉淀腔11,且沉淀腔11底部具有导泥槽12,导泥槽12内沿长度方向具有倾斜设置的导泥面13,且导泥面13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第一端131高于第二端132;沉淀腔11底部一侧还具有集泥槽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0)和进水组件(20),所述池体(10)具有沉淀腔(11),且所述沉淀腔(11)底部具有导泥槽(12),所述导泥槽(12)内沿长度方向具有倾斜设置的导泥面(13),且所述导泥面(13)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所述第一端(131)高于所述第二端(132);所述沉淀腔(11)底部一侧还具有集泥槽(14),所述集泥槽(14)连通于所述导泥面(13)的所述第二端(132);所述池体(10)上还设置有连通于所述沉淀腔(11)的进水口(15)、出水口(16)和排泥口(17),所述进水组件(20)具有进水端(21)和排水端(22),所述进水端(21)固定设置于所述进水口(15)处并用于通入污水,所述排水端(22)伸入所述沉淀腔(11)内并位于所述第一端(131)的上方;所述出水口(16)用于净水流出,所述排泥口(17)用于所述集泥槽(14)内的污泥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端(22)处固定设置有反射部件(30),且所述反射部件(30)与所述排水端(22)下边缘具有间隙,所述反射部件(30)用于将所述排水端(22)的污水至少向所述池体(10)内与所述第一端(131)连接的内侧壁上反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泥槽(1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泥槽(12)并排设置于所述沉淀腔(11)的底部,并均与所述集泥槽(14)连通,所述进水组件(20)具有与所述导泥槽(12)数量相同的多个所述排水端(22),各所述排水端(22)处均固定设置有所述反射部件(30),所述排水端(22)与所述导泥槽(12)一一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组件(20)包括第一管道(23)、第二管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晓农韩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万侯环境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