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37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制动盘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此之前就需要人员将夹持工装与移动设备进行固定连接,常见的方式有通过螺栓将二者进行固定的方法,这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针对于该方式,虽能够保证对于夹持工装的固定牢固度,但对于人员想要解除夹持工装和移动设备条件下,还需要重新将螺栓全部卸下,对于人员的工作负担也随之增加的问题。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包括移动机构连接端和外框,外框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外壳,外壳的一侧安装有电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固定对接的方式,节省了人员安装或拆卸时间的同时,还保证了在连接状态下的对接凹块与插块之间连接的超强稳定性。间连接的超强稳定性。间连接的超强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制动盘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

技术介绍

[0002]制动盘是盘式制动器的摩擦偶件,除应具有作为构件所需要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有尽可能高而稳定的摩擦系数,以及适当的耐磨性、耐热性、散热性和热容量等。
[0003]对于制动盘来说,其出厂前需要经历QC的阶段,也就是常说的检测程序,为了确保制动盘的质量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使用专用的检测仪器对于制动盘进行测量,其中,检测过程中还需要对制动盘进行耐高温等检测程序,为了方便人员操作对于制动盘的翻滚旋转等操作,人员通常会使用夹持工装对于制动盘进行夹持,配合检测仪器进行检测作业。
[0004]市场上的夹持工装通常会与移动设备搭配进行使用,通过移动设备带动夹持有制动盘的工装进行驱动输送,在此之前就需要人员将夹持工装与移动设备进行固定连接,常见的方式有通过螺栓将二者进行固定的方法,这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针对于该方式,虽能够保证对于夹持工装的固定牢固度,但对于人员想要解除夹持工装和移动设备条件下,还需要重新将螺栓全部卸下,对于人员的工作负担也随之增加,特此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此之前就需要人员将夹持工装与移动设备进行固定连接,常见的方式有通过螺栓将二者进行固定的方法,这也是最为常用的手段之一,针对于该方式,虽能够保证对于夹持工装的固定牢固度,但对于人员想要解除夹持工装和移动设备条件下,还需要重新将螺栓全部卸下,对于人员的工作负担也随之增加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包括移动机构连接端和外框,所述外框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外壳,所述外壳的一侧安装有电机,所述外壳的内腔水平设置有双向丝杆,所述双向丝杆的一端与外壳的一侧内壁转动连接,且双向丝杆的另一端贯穿外壳侧壁与电机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外框的一侧开设有与外壳内腔连通的通槽,所述双向丝杆的外圈两侧均套设有螺套,所述螺套的外圈一侧固定连接有贯穿通槽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持板,所述外壳远离外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对接凹块,所述移动机构连接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对接凹块内腔相适配的插块,所述插块的两侧外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插孔,所述对接凹块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含有保护盒,所述保护盒的一侧与对接凹块的一侧固定连接,且保护盒的内腔设置有插杆,所述插杆的一侧依次贯穿保护盒侧壁和对接凹块的侧壁与相对应的插孔相插接,所述插杆的另一端贯穿保护盒侧壁延伸至保护盒的一侧,所述插杆的外圈安装有弹簧,且插杆的外圈套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一端与相邻的保护盒的一侧通过弹簧弹性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挡板的远离弹簧的一端与相邻的保护盒的一侧内壁相抵。
[0009]优选地,所述弹簧的一端与保护盒的一侧内壁固定连接,且弹簧的另一端与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
[0010]优选地,相邻的两个所述限位部的一侧设置有拉手,所述拉手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双向丝杆的一端与外壳的一侧内壁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双向丝杆的另一端通过轴套贯穿外壳侧壁与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连接块的外圈与通槽的内腔滑动连接。
[0013]本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在人员使用时,人员通过电机的带动,使得双向丝杆发生旋转,同时带动两个螺套进行位移,使得两个夹持板对着制动盘靠近,达到两个夹持板将制动盘夹持的效果,通过移动机构带动夹持工装进行移动,在人员需要拆卸夹持工装的情况下,人员分别向外拉动拉手,使得拉手同时带动两个插块向着对接凹块相反的方向进行位移,插块受力,脱离与其连接的插孔的内部,解除了对插块的限制,随后人员将对接凹块与插块进行分离作业,完成了对于移动机构连接端和夹持工装之间的拆卸,通过结构上的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固定对接的方式,节省了人员安装或拆卸时间的同时,还保证了在连接状态下的对接凹块与插块之间连接的超强稳定性能。
[0015]本技术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通过弹簧的设置,使得在无人拉动插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弹簧的弹性带动挡板保证插杆与相对应的插孔之间的连接性,通过挡板的设置,使得弹簧可通过带动挡板一并带动插杆进行受力,通过拉手的设置,方便人员快速拉动插杆进行位移,通过外壳的设置,保护了外壳内部结构不受外力影响,通过通槽的设置,配合连接块保证了螺套不会随着双向丝杆发生自转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外壳剖面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插块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图3中A处放大图。
[0022]图中:1、移动机构连接端;2、对接凹块;3、限位部;301、保护盒;302、插杆;303、挡板;304、弹簧;4、外壳;5、外框;6、夹持板;7、通槽;8、电机;9、双向丝杆;10、螺套;11、插块;12、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4]参照图1

4,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包括移动机构连接端1和外框5,外框5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外壳4,外壳4的一侧安装有电机8,外壳4的内腔水平设置有双向丝杆9,双向丝杆9的一端与外壳4的一侧内壁转动连接,且双向丝杆9的另一端贯穿外壳4侧壁与电机8的一端传动连接,外框5的一侧开设有与外壳4内腔连通的通槽7,双向丝杆9的外圈两侧均套设有螺套10,螺套10的外圈一侧固定连接有贯穿通槽7的连接块,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持板6,外壳4远离外框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对接凹块2,移动机构连接端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对接凹块2内腔相适配的插块11,插块11的两侧外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插孔,对接凹块2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限位部3,限位部3包含有保护盒301,保护盒301的一侧与对接凹块2的一侧固定连接,且保护盒301的内腔设置有插杆302,插杆302的一侧依次贯穿保护盒301侧壁和对接凹块2的侧壁与相对应的插孔相插接,插杆302的另一端贯穿保护盒301侧壁延伸至保护盒301的一侧,插杆302的外圈安装有弹簧304,且插杆302的外圈套接有挡板303,挡板303的一端与相邻的保护盒301的一侧通过弹簧304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拆卸的夹持工装,包括移动机构连接端(1)和外框(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5)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外壳(4),所述外壳(4)的一侧安装有电机(8),所述外壳(4)的内腔水平设置有双向丝杆(9),所述双向丝杆(9)的一端与外壳(4)的一侧内壁转动连接,且双向丝杆(9)的另一端贯穿外壳(4)侧壁与电机(8)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外框(5)的一侧开设有与外壳(4)内腔连通的通槽(7),所述双向丝杆(9)的外圈两侧均套设有螺套(10),所述螺套(10)的外圈一侧固定连接有贯穿通槽(7)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夹持板(6),所述外壳(4)远离外框(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对接凹块(2),所述移动机构连接端(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对接凹块(2)内腔相适配的插块(11),所述插块(11)的两侧外壁的两侧均开设有插孔,所述对接凹块(2)的两侧外壁均设置有限位部(3),所述限位部(3)包含有保护盒(301),所述保护盒(301)的一侧与对接凹块(2)的一侧固定连接,且保护盒(301)的内腔设置有插杆(302),所述插杆(302)的一侧依次贯穿保护盒(301)侧壁和对接凹块(2)的侧壁与相对应的插孔相插接,所述插杆(302)的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火生青天凯青兰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