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010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位于患者降主动脉中的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所述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包括设置于第二导管远端的管状的壳体,壳体内同轴布置第二叶轮,第二叶轮由穿设于第二导管内的柔性驱动轴驱动从而在壳腔内产生回转动作,柔性驱动轴的近端连接体外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壳体近端设有第二血液流出口,壳体远端设有第二血液流入口,壳体的近端和/或远端外壁处设有支撑体,以便将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定位和支撑在降主动脉的血管壁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对降主动脉内血流的二次加速效果,从而有效卸载心室压力,保障终端器官的血流灌注。保障终端器官的血流灌注。保障终端器官的血流灌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
[0001]本申请主张2022年07月19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2210844673.X的“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系统”的优先权,原受理机构为中国。


[0002]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

技术介绍

[0003]人体周身血液流动依靠心脏泵血完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会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血液淤积,动脉血液灌注不足,造成心脏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器官衰竭乃至休克等生命危险。目前,已有位于降主动脉处的机械循环支持装置,或称血泵,可以辅助或代替心脏泵血功能,卸载心室压力,增加终端器官(如肾脏)的血流灌注。然而,这类装置的驱动电机位于体内,装置的整体长度长,介入难度大,而且电机高速旋转时发生温升,对血液有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工作于降主动脉中的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其可实现对降主动脉内血流的二次加速效果,从而有效卸载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患者降主动脉中的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所述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包括设置于第二导管(21)远端的管状的壳体(22),壳体(22)内同轴布置第二叶轮(25),第二叶轮(25)由穿设于第二导管(21)内的柔性驱动轴(26)驱动从而在壳腔内产生回转动作,柔性驱动轴(26)的近端连接体外电机(27)的动力输出轴;壳体(22)近端设有第二血液流出口(24),壳体(22)远端设有第二血液流入口(23),壳体(22)的近端和/或远端外壁处设有支撑体(29),以便将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定位和支撑在降主动脉的血管壁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患者心室中的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第一机械循环支持装置(10)和第二机械循环支持装置(20)分别通过第一导管(11)和第二导管(21)连接至人体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2)为由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金属/非金属材料构成的两端呈敞口状的管体,壳体(22)远端呈敞口状并构成第二血液流入口(23),壳体(22)近端与第二导管(21)之间通过连接柱衔接;在壳体(22)周向上,各个相邻连接柱之间形成的孔路构成所述第二血液流出口(24);所述第二叶轮(25)为硬质叶轮并置于壳体(22)的管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叶轮(25)和壳体(22)均为径向可胀缩结构;所述壳体(22)包括支架(22a)和覆盖在支架(22a)内层和/或外层和/或夹层处的薄膜(22b);该支架(22a)为由可形变记忆合金材料经由编织或激光切割形成的镂空状管体,经薄膜(22b)覆盖后形成壳体的中空管式防护周壁构造;支架(22a)的两端中,未被薄膜覆盖的近端区域构成第二血液流出口(24),未被薄膜(22b)覆盖的远端区域构成第二血液流入口(2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入式心肾联合辅助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驱动轴(26)由柔性缆线编制而成;所述第二导管(21)的远端管口处通过近端轴承(28b)配合有刚性轴(28a),刚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解启莲陈宏凯刘欢冯启涛李帅康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通灵仿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