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2963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后段,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后端;门槛梁,所述门槛梁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外侧部分相连;后段连接板,所述后段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内侧部分相连,且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门槛梁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段连接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可以使得乘员安全有效提升,且此结构有效分散传力,更好了保护电池包。更好了保护电池包。更好了保护电池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包布置在前地板下方位置的新能源车型,一般有下面两种示意结构:两者车型机构相近,第一种是扭力盒与门槛梁搭接为直角连接,前纵梁结构与扭力盒连接处弧形过渡较急剧,碰撞时传力效果不好,同时左侧扭力盒结构与右侧扭力盒结构,在中通道位置断开连接,相当于发生碰撞时传力通道在此位置断开,不利于冲击力传递,进而影响驾驶室内乘员安全,且该结构电池包挤压后受损易燃易爆,进一步加大了乘员受伤和车辆报废的风险。另外一种和第一种其他结构相似,但是在左扭力盒与右扭力盒中间处增加的中通道连接板,但是中通道连接板随形下沉与中通道贴合,相比第一种结构碰撞时在此处传力稍好,但碰撞安全性仍较差。
[0003]以上两车型结构整体结构强度、扭转刚度以及模态较差,安全碰撞传力及吸能效果差,不利于乘员和整车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该车身结构可以使得乘员安全有效提升,且此结构有效分散传力,更好了保护电池包,防止碰撞时电池受损发生燃烧爆炸,进一步提升乘员和车辆安全性。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后段,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后端;门槛梁,所述门槛梁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外侧部分相连;后段连接板,所述后段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内侧部分相连,且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门槛梁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段连接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通过前纵梁后段与门槛梁、后段连接板呈钝角搭接相连,既增大了搭接面积,总成结构强度、扭转刚度增加,又极大的优化了正碰和侧碰传力通道,消除了以往车型碰撞传力不好、结构易溃缩的问题,乘员安全有效提升,且此结构有效分散传力,更好了保护电池包,防止碰撞时电池受损发生燃烧爆炸,进一步提升乘员和车辆安全性。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段连接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所述前纵梁前段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处的外侧边构造为弧形边,和/或所述前纵梁前段与所述后段连接板连接处的内侧边构造为弧形边。
[000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还包括:扭力盒加强板,所述扭力盒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外侧,且所述扭力盒加强板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和前围板共同限定出第一加强腔。
[00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所述第一加强腔内设有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固定相连且将所述第一加强腔分隔为至少两个子腔。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还包括:前围板下加强梁,所述前围板下加强梁与所述扭力盒加强板远离所述前纵梁后段的一侧边沿相连,且所述前围板下加强梁与所述扭力盒加强板和所述前围板共同限定出第二加强腔。
[00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所述第二加强腔内设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前围板下加强梁与所述扭力盒加强板固定相连。
[00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所述扭力盒加强板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间隔开分布,且每个所述加强筋的方向沿车辆的纵向延伸设置。
[00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所述前纵梁前段、所述前纵梁后段、所述门槛梁和所述后段连接板均为两组且分别位于所述车身结构的左右两侧,两组的后段连接板之间连接有中通道连接板,所述中通道连接板位于前地板中通道的上方。
[0015]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0017]所述车辆和上述的车身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1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含有扭力盒的车身结构局部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的A

A处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车身结构100,
[0026]前纵梁后段1,扭力盒加强板2,加强筋21,
[0027]前纵梁前段3,后段连接板4,前围板下加强梁5,中通道连接板6,前地板中通道7,门槛梁8,前围板9,第一加强腔10,第一加强板11,第二加强腔12,第二加强板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下面参考图1

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100,通过前纵梁后段1与门槛梁8、后段连接板4呈钝角搭接相连,前纵梁后段1与前纵梁前段3呈大弧形渐变过渡,前纵梁前段3与后段连接板4呈现大弧形渐变过渡,既增大了搭接面积,总成结构强度、扭转刚度增加,又极大的优化了正碰和侧碰传力通道,消除了以往车型碰撞传力不好、结构易溃缩的问题,乘员安全有效提升,且此结构有效分散传力,更好了保护电池包,防止碰撞时电池受损发生燃烧爆炸,进一步提升乘员和车辆安全性。
[0030]如图1

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前段3、前纵梁后段1、门槛梁8和后段连接板4,前纵梁后段1连接于前纵梁前段3的后端;门槛梁8与前纵梁后段1的外侧部分相连;后段连接板4与前纵梁后段1的内侧部分相连,且前纵梁后段1的延伸方向与门槛梁8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前纵梁后段1的延伸方向与后段连接板4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
[0031]在实际中,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纵梁后段1和门槛梁8之间的夹角设计为120度,当然也可以为其他钝角,且后段连接板4与前纵梁后段1之间的夹角也为120度,实际出现碰撞时,在门槛梁8与前纵梁后段1之间,及前纵梁后段1与后段连接板4之间形成较大的过渡,而且也增大了门槛梁8与前纵梁后段1之间的搭接面积,同时增大了前纵梁后段1与后段连接板4之间的搭接面积,使得前纵梁后段1与门槛梁8及后段连接板4之间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后段,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后端;门槛梁,所述门槛梁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外侧部分相连;后段连接板,所述后段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内侧部分相连,且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门槛梁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段连接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后段连接板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段与所述前纵梁后段连接处的外侧边构造为弧形边,和/或所述前纵梁前段与所述后段连接板连接处的内侧边构造为弧形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力盒加强板,所述扭力盒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前纵梁后段的外侧,且所述扭力盒加强板与所述前纵梁后段和前围板共同限定出第一加强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腔内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殿轮魏超越杨世印姜涛刘浩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