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颌窦底提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201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上颌窦底提升装置,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窦底骨板厚薄不一、上抬不均匀从而刺破窦底黏膜导致手术失败或者术后植入物感染的技术问题,其设有超声骨刀、B超装置、连接头和水路系统;所述超声骨刀设有主机、高频超声振荡换能器和提升头,所述提升头由所述高频超声振荡换能器驱动;所述提升头分为多瓣,所述每一瓣提升头上设有出水口;所述B超装置设有B超探头,所述B超探头设于所述提升头上;所述连接头设有水囊,所述水囊内可注水、泄水。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口腔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植入手术中。术中。术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颌窦底提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口腔手术器械,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上颌窦底提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口腔上颌后牙区种植体植入手术中,经常遇到口腔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问题,从而限制上颌后牙区种植操作。
[0003]Jensen等人将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分成4类:一类,RBH>10mm骨量正常;二类,7mm≤RBH≤9mm剩余骨高度轻度不足;三类,4mm≤RBH≤6mm剩余骨高度中度不足;四类,RBH<4mm剩余骨高度严重不足。
[0004]目前普遍认为,RBH<10mm即为垂直骨量不足,需要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方能保证种植体远期成功率。
[0005]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目前分为:上颌窦侧壁开窗法(lateral window technique,LWT)和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法(trans

alveolar technique,TT)两种方法。
[0006]LWT法(又称为上颌窦底外提升术)适用于上颌后牙区RBH小于6mm以及上颌窦底解剖形态复杂、不规则等临床病例。但其最大的缺点在于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对医生的临床经验及操作细节有很高的要求。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时,损伤上牙槽后动脉骨内段,引起大出血;分离上颌窦黏膜时,操作不当或解剖困难导致上颌窦底黏膜穿孔,而造成手术失败等等。
[0007]TT法(又称为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是经牙槽嵴顶部入路,不用上颌窦外侧壁开窗,通过备洞穿过牙槽嵴后,在上颌窦底将上颌窦底黏膜上抬,创造植骨成骨空间,保证植入种植体的长度需求及最终的长期稳定性。与LWT技术相比,TT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技术敏感性较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目前普遍观点认为TT法仅适用于RBH≥于6mm以及上颌窦底平坦的临床病例。
[0008]因个体发育原因,上颌窦底形态各异,通常分为“U型”、“V型”、“W型”及不规则型。目前限制TT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是:除平坦的窦底形态外,“V型”、“W型”及不规则型窦底患者在实施TT技术时,均可能出现窦底黏膜破裂;其原因是上颌窦底内提升术所使用的Summer骨凿末端平齐,无法适应个性化的窦底骨壁形态及厚度,造成冲顶过程中薄的一端窦底骨壁上翘,刺破窦底黏膜造成手术失败。
[0009]除此之外,即便成功上抬局部窦底黏膜,后续使用普通外科剥离器械,也无法完成不规则窦底黏膜的充分剥离,以创造充足的植骨空间,这也是目前困扰TT技术的痛点问题。
[0010]公开号为CN111494059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牙种植上颌窦底提升及充填的装置,包括由蘑菇型黏膜分离提升头A、具有刻度的提升管、可移动硅胶环和软管构成的提升器以及由蘑菇型黏膜分离提升头B和材料注射器构成的充填器。其利用提升器不直接冲击黏膜,而对四周黏膜给予分离提升的冲击力,以将上颌窦底黏膜分离且往窦腔提升,配套的充填器可以调整植入材料的位置与提升器提升高度一致,安全植入骨移植
材料,而不对顶端造成过大的压力,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中的缺点,大大提高了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安全性。
[0011]但是,上述装置存在如下问题:
[0012](1)上述装置虽然包括提升和充填装置,但不具备骨切割功能,仍需预先使用传统先锋钻和扩孔钻进行窝洞预备,然后再使用上述专利技术进行操作,过程冗繁;
[0013](2)上述装置需使用先锋钻制备种植窝,直达窦底黏膜;而实际临床中,在没有B超等影像学引导下,几乎没有医生能达到使用先锋钻或扩孔钻仅把窦底骨壁全磨掉,而不损伤窦底黏膜。多数情况是存留部分窦底骨壁,靠骨凿冲顶上抬骨壁和黏膜;亦或是直接操作失误,磨除窦底骨壁同时也穿破了窦底黏膜,手术失败;
[0014](3)上述装置中设计可移动的弹性硅胶环,用以密封提升头与骨壁的间隙,以便后续水压提升,但是,预备的种植窝洞直径因人而异,高度个性化,而硅胶环自身材料的弹性是固定的,如此其便无法适应所有直径的种植窝洞,造成窝洞直径越大,密封效果越差,造成漏水,提升失败。且硅胶环本身设计为上下移动,可移动就说明其与提升管之间存有间隙,有间隙便可能存在漏水风险;
[0015](4)上述装置中使用普通注射器连接提升管,通过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进行加压,提升上颌窦底。理论上普通注射器确实可以产生一定的水压,但是普通注射器通过徒手挤压活塞,无法产生稳定的水压,而且很可能因为徒手操作不当,陡增的活塞压力,会穿破窦底黏膜,造成手术失败;
[0016](5)上述装置中使用材料充填管将人工骨材料植入上颌窦底。而实际临床中,市面现有的人工骨粉材料粗糙度较大,即便其与血液混合后,放入充填管内进行推注,操作也非常的干涩,很可能造成充填管末端溢出的骨材料甚少,大部分存留在管腔内,无法达到植骨目的。另外,充填管设计为直型,注定其几乎无法深入上颌磨牙的位置进行操作,普通人的张口度及对颌牙的阻挡,使其根本无法完成上述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17]本专利技术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窦底骨板厚薄不一、上抬不均匀从而刺破窦底黏膜导致手术失败或者术后植入物感染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安全且可以适应个性化窦底形态提升的上颌窦底提升装置。
[0018]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上颌窦底提升装置,其设有超声骨刀、B超装置、连接头和水路系统;所述超声骨刀设有主机、高频超声振荡换能器和提升头,所述提升头由所述高频超声振荡换能器驱动;所述提升头分为多瓣,所述每一瓣提升头上设有出水口;所述B超装置设有B超探头,所述B超探头设于所述提升头上;所述连接头设有水囊,所述水囊内可注水、泄水。
[0019]优选的,还设有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设有高频超声振荡换能器、水路系统、B超换能器、信号处理器。
[0020]优选的,所述连接头设于所述提升头和所述操作手柄中间,用于连接所述提升头和所述操作手柄;所述每一瓣提升头末端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插入所述连接头末端,实现超声振荡机械连接及水路连接。
[0021]优选的,所述连接头为弯曲状态,其中段弯曲角度为120~150
°

[0022]优选的,所述连接头上具有刻度。
[0023]优选的,所述提升头的每一瓣邻接处设有排溢凹槽。
[0024]优选的,所述B超探头设于所述提升头的中间,呈圆柱型,通过导线与所述操作手柄中的B超换能器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与转化。
[0025]优选的,所述超声骨刀的主机设有主机箱、输液架、蠕动泵及脚踏板;所述脚踏板通过线路与所述主机箱连接。
[0026]优选的,所述脚踏板上设有三个踩板,其中一个用于驱动超声振荡及提升头末端喷水工作,一个用于驱动水囊注水,一个用于驱动提升头末端注水形成水压。
[0027]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首先,本专利技术通过三维B超实时监测提升头与窦底之间距离,可以非常直观且安全的进行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颌窦底提升装置,其特征是,设有超声骨刀、B超装置、连接头和水路系统;所述超声骨刀设有主机、高频超声振荡换能器和提升头,所述提升头由所述高频超声振荡换能器驱动;所述提升头分为多瓣,所述每一瓣提升头上设有出水口;所述B超装置设有B超探头,所述B超探头设于所述提升头上;所述连接头设有水囊,所述水囊内可注水、泄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颌窦底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设有高频超声振荡换能器、水路系统、B超换能器、信号处理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颌窦底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头设于所述提升头和所述操作手柄中间,用于连接所述提升头和所述操作手柄;所述每一瓣提升头末端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插入所述连接头末端,实现超声振荡机械连接及水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颌窦底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泰叶鹏韦金奇邓旭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