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1446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梯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包括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的顶端均安装有前后对称的承重梁,所述承重梁顶端的左侧共同活动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安装有曳引机,所述曳引机的输出轴安装有曳引轮,所述承重梁顶端的中部均安装有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液压推杆伸长,能够带动活动架向左侧滑动,使限位轮在限位槽的内部稳定滚动,使连接块在滑孔的内部滑动,能够带动底座和曳引机向一侧移动,能够在轿厢本体上升到最高处时,避免底座与轿厢本体相互干涉,使轿厢本体能够上升到与曳引机相同的高度,从而能够增加轿厢本体的净高度。轿厢本体的净高度。轿厢本体的净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梯
,尤其涉及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家用电梯是安装在私人住宅中,仅供单一家庭成员使用的电梯。它也可以安装在非单一家庭使用的建筑物内,作为单一家庭进入其住所的工具,但是建筑物内的公众或其他居住者无法进入和使用。
[0003]目前家用电梯使用和需求量逐年递增,现有的家用电梯由于井道顶层高度的限制,导致轿厢内部净高较低,为确保轿厢内净高必须有较高的顶层高度,无法以较小的顶层高度来满足轿厢内净高的需求,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现有的家用电梯由于井道顶层高度的限制,导致轿厢内部净高较低,为确保轿厢内净高必须有较高的顶层高度,无法以较小的顶层高度来满足轿厢内净高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包括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的顶端均安装有前后对称的承重梁,所述承重梁顶端的左侧共同活动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端安装有曳引机,所述曳引机的输出轴安装有曳引轮,所述承重梁顶端的中部均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端均安装有活动机构,所述活动机构的内部均安装有驱动杆,两个驱动杆相对的一侧共同安装有导向轮,所述支撑平台底端的两侧均安装有轿厢导轨,所述轿厢导轨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轿厢本体,所述轿厢本体的顶端安装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绕过导向轮缠绕在曳引轮的外侧,所述支撑平台底端的左侧安装有前后对称的对重导轨,所述对重导轨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对重架,所述钢丝绳的左侧的底部与对重架相连接,所述承重梁内腔的左侧均活动安装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顶端的一侧均安装有连接块,所述承重梁顶端的一侧均横向开设有滑孔,所述连接块的顶部穿过滑孔与底座相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活动架的内部横向安装有上下对称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一侧均安装有限位轮,所述承重梁的上下两内壁均横向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轮的一侧分别活动穿插在限位槽的内部。
[0008]优选的,所述活动机构包括安装在支撑板顶端的活动套,所述活动套的内部均安装有活动轴承,所述驱动杆的一侧分别与活动轴承相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承重梁的一侧均安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螺栓与支撑平台的顶部相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承重梁的左侧均安装有支撑轮,所述钢丝绳缠绕在支撑轮的外侧。
[0011]优选的,所述承重梁内腔的右侧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左侧安装有液压推杆,液压推杆的左侧分别与活动架相连接。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曳引机带动曳引轮转动,使曳引轮带动钢丝绳移动,使钢丝绳带动轿厢本体在轿厢导轨的内部上下滑动,通过对重架在对重导轨的内部滑动,使对重架相对轿厢本体做反向移动,使轿厢本体能够稳定地移动,并且通过支撑轮对钢丝绳进行支撑,能够降低钢丝绳与支撑平台之间的摩擦。
[0014](2)本技术通过支撑板和驱动杆能够对导向轮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使活动轴承对驱动杆进行支撑,并且能够使驱动杆能够稳定地转动,通过控制液压推杆伸长,能够带动活动架向左侧滑动,使限位轮在限位槽的内部稳定滚动,使连接块在滑孔的内部滑动,能够带动底座和曳引机向一侧移动,能够在轿厢本体上升到最高处时,避免底座与轿厢本体相互干涉,使轿厢本体能够上升到与曳引机相同的高度,从而能够增加轿厢本体的净高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中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支撑平台;2、承重梁;3、活动架;4、底座;5、曳引轮;6、曳引机;7、液压推杆;8、导向轮;9、活动机构;91、活动套;92、活动轴承;10、支撑板;11、固定块;12、支撑轮;13、钢丝绳;14、轿厢导轨;15、轿厢本体;16、对重导轨;17、对重架;18、驱动杆;19、滑孔;20、连接板;21、连接块;22、限位轮;23、限位槽;24、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参照图1

4,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包括支撑平台1,支撑平台1的顶端均安装有前后对称的承重梁2,承重梁2的一侧均安装有连接板20,连接板20的前后两侧分别通过螺栓与支撑平台1的顶部相连接,承重梁2顶端的左侧共同活动安装有底座4,底座4的顶端安装有曳引机6,曳引机6的输出轴安装有曳引轮5,承重梁2顶端的中部均安装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的顶端均安装有活动机构9,活动机构9的内部均安装有驱动杆18,两个驱动杆18相对的一侧共同安装有导向轮8,通过支撑板10和驱动杆18能够对导
向轮8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支撑平台1底端的两侧均安装有轿厢导轨14,轿厢导轨14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轿厢本体15,轿厢本体15的顶端安装有钢丝绳13,承重梁2的左侧均安装有支撑轮12,钢丝绳13缠绕在支撑轮12的外侧,通过支撑轮12对钢丝绳13进行支撑,能够降低钢丝绳13与支撑平台1之间的摩擦,钢丝绳13绕过导向轮8缠绕在曳引轮5的外侧,支撑平台1底端的左侧安装有前后对称的对重导轨16,对重导轨16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对重架17,钢丝绳13的左侧的底部与对重架17相连接,通过曳引机6带动曳引轮5转动,使曳引轮5带动钢丝绳13移动,使钢丝绳13带动轿厢本体15在轿厢导轨14的内部上下滑动,通过对重架17在对重导轨16的内部滑动,使对重架17相对轿厢本体15做反向移动,使轿厢本体15能够稳定地移动,承重梁2内腔的左侧均活动安装有活动架3,承重梁2内腔的右侧安装有固定块11,固定块11的左侧安装有液压推杆7,液压推杆7的左侧分别与活动架3相连接,活动架3顶端的一侧均安装有连接块21,承重梁2顶端的一侧均横向开设有滑孔19,连接块21的顶部穿过滑孔19与底座4相连接,通过控制液压推杆7伸长,能够带动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的侧对重底托式电梯结构,包括支撑平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1)的顶端均安装有前后对称的承重梁(2),所述承重梁(2)顶端的左侧共同活动安装有底座(4),所述底座(4)的顶端安装有曳引机(6),所述曳引机(6)的输出轴安装有曳引轮(5),所述承重梁(2)顶端的中部均安装有支撑板(10),所述支撑板(10)的顶端均安装有活动机构(9),所述活动机构(9)的内部均安装有驱动杆(18),两个驱动杆(18)相对的一侧共同安装有导向轮(8),所述支撑平台(1)底端的两侧均安装有轿厢导轨(14),所述轿厢导轨(14)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轿厢本体(15),所述轿厢本体(15)的顶端安装有钢丝绳(13),所述钢丝绳(13)绕过导向轮(8)缠绕在曳引轮(5)的外侧,所述支撑平台(1)底端的左侧安装有前后对称的对重导轨(16),所述对重导轨(16)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对重架(17),所述钢丝绳(13)的左侧的底部与对重架(17)相连接,所述承重梁(2)内腔的左侧均活动安装有活动架(3),所述活动架(3)顶端的一侧均安装有连接块(21),所述承重梁(2)顶端的一侧均横向开设有滑孔(19),所述连接块(21)的顶部穿过滑孔(19)与底座(4)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厢可升至主机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浙军万林枫王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御墅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