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及其应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0828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抗震装置及其应用,尤其涉及一种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及其应用。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包括墩台,通过支座架设于墩台上的梁体;钢棒下部与墩台锚固,钢棒上端与梁体内纵向预埋的第一钢管之间设有间隙,连接索的下端与钢棒上端固定,连接索的中部设有松弛段,该松弛段的形变量与梁体竖向设计行程适配,连接索的上端锚固于第一钢管外侧的梁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无法实现多向限位或构件设置密集等问题。具有适用范围广、设置灵活、施工便捷等优点。施工便捷等优点。施工便捷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抗震装置及应用,尤其涉及一种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因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及亚欧地震之间而属于强震多发国家。地震的特点是发生频率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震后灾害严重。在抗震救灾中,交通运输网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尽快回复生产、减轻次生灾害的重要环节,桥梁作为生命线系统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震设计的技术提升完善一直存在迫切需求。
[0003]历次大地震的震害表明,抗震措施可以起到有效减轻震害的作用,而其所耗费的工程代价往往较低。其中设置可靠的抗震限位设施,结合桥梁结构合理的抗震体系选择,可融合成为提高桥梁结构抗震性能的综合设计,有效的防止上部结构坠毁、或撞毁相邻梁体及下部结构等震害。
[0004]限位抗震设施(即梁体位移约束装置)不仅是简单的位移阻挡装置,应为兼顾阻止偶然地震力作用下超限变形发生,且可适应日常运营状态下合理变形需求的特定装置,其位移允量的界定和实现是限位设施设置的关键。由于工程环境、桥梁体系、结构线形、材料选取以及外界作用组合的不同,每座桥的梁体变形趋势都具有特异性。伴随抗震理念的提升,传统限位抗震设施很难独立兼顾正常及抗震变位的复核性需求,往往采用横、纵、竖向限位单一或其二结合的装置,而后组合设置。
[000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

01

2020)中规定:
[0006]5.1.2公路桥梁的地震作用,应按下列原则考虑。
[0007]1.一般情况下,公路桥梁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直线桥可分别考虑顺桥向X和横桥向Y的地震作用。
[0008]2.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同时考虑水平向和竖向地震作用。
[0009]1)A类桥梁。
[0010]2)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地区的桥梁。
[0011]3)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地区且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地震效应很显著的桥梁。
[0012]在上述规范“11抗震措施”中明确规定了抗震措施的设置原则:
[0013]除一级抗震措施没有要求独立的限位装置外,其他等级均要求设置限位装置,二级抗震措施要求“11.3.7梁式桥应在横桥向和纵桥向设置防止上部结构落梁的挡块或抗震锚栓”,三级抗震措施要求“11.4.3应采用合理的限位装置,防止结构相邻构件产生过大的相对移动”、“11.4.11桥面不连续的简支梁(板)桥,宜采用挡块、螺栓连接和钢夹板连接等防止纵向落梁的措施。连续梁和桥面连续简支梁(板)桥,应采取防止横向产生较大位移的措施”,四级抗震措施要求“11.5.6桥梁活动支座应采取限制其竖向位移的措施”,明确指出了竖向限位的要求。
[0014]现有限位抗震设施包括梁体限位和梁墩限位,梁体限位一般设置在两片梁体间,
避免梁体纵向位移超限,但无法防止多片梁体整体落梁;另一种梁墩限位,大多只考虑水平方向位移,超出设计位移即限位,而竖向位移相对水平位移要小的多,限位装置很难发挥作用。因地震波为多向,故地震来临面对持续竖向地震波,即使不发生落梁事故,也会对梁体造成较大损害,影响后续的救援及灾后重建。
[0015]或者采用多种单向限位抗震设施的联合使用,在有限的上下部支承连接空间中,完成多处、多向安装布设,对于桥梁尤其中小型桥梁存在构件设置密集、安装局促、定位困难、景观性差等缺点,对施工、验收、使用、养护等环节均有不利影响。
[0016]申请人检索的
技术介绍
包括:
[0017]申请号为202010695311.X的专利文献中利用限位棒和预留孔限制桥梁上、下结构间的水平位移,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

01

2020)中列举的“图11

1锚杆或销钉式限位装置”,但该结构只能限制水平位置,竖向只能预留位移间隙,但不能限制竖向位移。
[0018]申请号为202220660047.0的专利文献中采用钢绞线防落梁装置,利用钢绞线限制位移,同时设置有缓冲结构,同《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2231

01

2020)中列举的“图11.4.11常用限位装置(b)预应力钢绞线连接式”一致,主要用于限制梁体的纵向或横向位移。如果需要限制横向及纵向位移则需要在两个方向分别设置,与限位棒装置的区别就是可以适应大位移量要求,但也无法限制竖向位移。
[0019]申请人在国内专利数据库中未发现与本专利技术相同或相近似的专利文献。

技术实现思路

[002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及其应用,采用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桥梁多个方向的位移及限位要求。
[0021]本专利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0022]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包括墩台,通过支座架设于墩台上的梁体;钢棒下部与墩台锚固,钢棒上端与梁体内纵向预埋的第一钢管之间设有间隙,连接索的下端与钢棒上端固定,连接索的中部设有松弛段,该松弛段的形变量与梁体竖向设计行程适配,连接索的上端锚固于第一钢管外侧的梁体内。
[0023]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在桥梁抗震中的应用。
[0024]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包括:
[0025]为便于实现连接索与钢棒的制作及装配,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连接索下端通过连接器与钢棒上端固定。
[0026]为便于实现连接索的上端与梁体的有效固定,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连接索上端通过端头锚锚固于第一钢管外侧的梁体内。
[0027]为使钢棒与第一钢管之间的配合间隙与松弛段适应梁体横向设计位移的需要,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间隙及松弛段与梁体的横向设计行程适配。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梁体的横向及竖向设计行程主要是为适应地震中横波及纵波作用下梁体的位移要求。
[0028]为便于实现对零部件的定位设置及防护,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配合间隙内填充有弹性体。弹性体是指具有弹性的聚合物,泛指在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材料,
包括热固性弹性体和热塑性弹性体,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用聚氨酯材料、橡胶、泡沫、海绵等,优选采用聚氨酯材料。
[0029]为满足对于连接索中部松弛段的设置,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连接索中部设置的松弛段位于第一钢管内。
[0030]因连接索上部无需跟随移动,故连接索上部的松弛段不需要设置同下部一样的间隙,为节约成本,第一钢管可采用变径收缩结构,还可以采用分段式的结构设计,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还包括有与第一钢管同轴固定且顶部连通的第二钢管,连接索的中部设置的松弛段设置于第一钢管和/或第二钢管内。
[0031]为保证连接索的抗拉强度,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连接索采用高强度抗拉材质制作。其中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用钢绞线、钢丝绳、链条、碳纤维条等。
[0032]为便于实现连接器与钢棒之间的连接,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包括墩台(10),通过支座(12)架设于墩台(10)上的梁体(11);其特征在于钢棒(1)下部与墩台(10)锚固,钢棒(1)上端与梁体(11)内纵向预埋的第一钢管(2)之间设有间隙,连接索(4)的下端与钢棒(1)上端固定,连接索(4)的中部设有松弛段,该松弛段的形变量与梁体(11)竖向设计行程适配,连接索(4)的上端锚固于第一钢管(2)外侧的梁体(1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索(4)下端通过连接器(9)与钢棒(1)上端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索(4)上端通过端头锚(5)锚固于第一钢管(2)外侧的梁体(11)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间隙及松弛段与梁体(11)的横向设计行程适配。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间隙内填充有弹性体(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索(4)中部设置的松弛段位于第一钢管(2)内。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与第一钢管(2)同轴固定且顶部连通的第二钢管(7),连接索(4)中部设置的松弛段设置于第一钢管(2)和/或第二钢管(7)内。8.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桥梁用三向限位抗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伟强朱琳陈晖宋鑫黎抒婕王忠强赵杰高建华王飞郭乐
申请(专利权)人:衡水中交信德工程橡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