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564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包括底座和阻尼弹簧,所述阻尼弹簧固定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阻尼弹簧的上表面固定有顶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平衡顶板的平稳机构,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缓冲顶板的缓冲机构,所述平稳机构包括数量为四个且每两个为一组固定在底座上表面的安装块,其中一组所述安装块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有轴杆,左右两侧所述安装块相对的一侧均固有第一弹簧,所述轴杆的外侧活动套装有滑套。该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通过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从而将顶板受到的压力进行有效的缓冲,同时通过第一弹簧回弹,从而使得吊顶板快速的复位,即有效的增加了整个减震器的平衡性。了整个减震器的平衡性。了整个减震器的平衡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减震器
,具体为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减震器,是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广泛用于汽车,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0003]汽车在弯道行驶时,由于横向的载荷转移,造成车辆侧倾,过大的车身侧倾不利于乘坐舒适性,而且对于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传统汽车通过油压减振器搭配横向稳定杆来抑制车身侧倾,但其效果有限,故而提出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具备平稳性好等优点,解决了过大的车身侧倾不利于乘坐舒适性,而且对于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包括底座和阻尼弹簧,所述阻尼弹簧固定在底座的上表面,所述阻尼弹簧的上表面固定有顶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平衡顶板的平稳机构,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缓冲顶板的缓冲机构;
[0006]所述平稳机构包括数量为四个且每两个为一组固定在底座上表面的安装块,其中一组所述安装块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有轴杆,左右两侧所述安装块相对的一侧均固有第一弹簧,所述轴杆的外侧活动套装有滑套,所述滑套的外侧固定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外侧通过铰接轴铰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远离第一安装座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有一侧固定在顶板下表面的第二安装座。
[0007]进一步,所述第一弹簧活动套装在轴杆的外侧,两组所述安装块呈对称分布在底座竖向中轴线的左右两侧。
[0008]进一步,所述滑套的形状为内部中空且左右两侧均缺失的圆柱体,所述滑套的内径与轴杆的外径相适配。
[0009]进一步,两个所述驱动杆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驱动杆的长度相等。
[0010]进一步,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均通过铰接轴铰接在底座上表面数量为两个的安装筒,其中一个所述安装筒内腔的底壁固定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上表面固定有位于安装筒内部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上表面固定有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在顶板下表面的移动杆。
[0011]进一步,所述限位板的形状为圆柱体,所述限位板的外径与安装筒的内径相适配。
[0012]进一步,所述安装筒内腔的顶壁开设有供移动杆上下移动并与其间隙配合的移动通孔,所述限位板的外径大于移动通孔的内径。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4]1、该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通过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从而将顶板受到的压力进行有效的缓冲,同时通过第一弹簧回弹,从而使得吊顶板快速的复位,即有效的增加了整个减震器的平衡性。
[0015]2、该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通过两个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对顶板突然受到的压力可以进行有效的缓冲,从而起到保护阻尼弹簧的作用,增加整个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平稳机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缓冲机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底座、2阻尼弹簧、3顶板、4平稳机构、401安装块、402轴杆、403第一弹簧、404滑套、405第一安装座、406驱动杆、407第二安装座、5缓冲机构、501安装筒、502第二弹簧、503限位板、504移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包括底座1和阻尼弹簧2,阻尼弹簧2固定在底座1的上表面,阻尼弹簧2的上表面固定有顶板3,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平衡顶板3的平稳机构4,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缓冲顶板3的缓冲机构5。
[0022]请参阅图2,为了避免减震器过分倾斜,本实施例中的平稳机构4包括数量为四个且每两个为一组固定在底座1上表面的安装块401,其中一组安装块401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有轴杆402,左右两侧安装块401相对的一侧均固有第一弹簧403,轴杆402的外侧活动套装有滑套404,滑套404在移动的过程当中同时还在轴杆402的外侧移动,滑套404的外侧固定有第一安装座405,第一安装座405的外侧通过铰接轴铰接有驱动杆406,当驱动杆406移动时,与其连接的第一安装座405也随之向远离阻尼弹簧2的方向移动,驱动杆406远离第一安装座405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有一侧固定在顶板3下表面的第二安装座407,当顶板3的一侧受到压力时,顶板3推动第二安装座407向下移动。
[0023]第一弹簧403活动套装在轴杆402的外侧,两组安装块401呈对称分布在底座1竖向中轴线的左右两侧,滑套404的形状为内部中空且左右两侧均缺失的圆柱体,滑套404的内径与轴杆402的外径相适配,两个驱动杆406的数量为两个,通过驱动杆406推动滑套404从而将受到压力一侧的第一弹簧403进行压缩,且两个驱动杆406的长度相等。
[0024]所以上述的平稳机构4,通过第一弹簧403的弹力作用从而将顶板3受到的压力进行有效的缓冲,同时通过第一弹簧403回弹,从而使得吊顶板3快速的复位,即有效的增加了
整个减震器的平衡性。
[0025]请参阅图3,为了起到缓冲的作用,本实施例中的缓冲机构5包括均通过铰接轴铰接在底座1上表面数量为两个的安装筒501,其中一个安装筒501内腔的底壁固定有第二弹簧502,通过两个第二弹簧502的弹力作用,对顶板3突然受到的压力可以进行有效的缓冲,第二弹簧502的上表面固定有位于安装筒501内部的限位板503,限位板503的上表面固定有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在顶板3下表面的移动杆504,移动杆504在移动的过程当中带动与其连接的限位板503向下移动,通过限位板503再将第二弹簧502进行压缩。
[0026]限位板503的形状为圆柱体,限位板503的外径与安装筒501的内径相适配,安装筒501内腔的顶壁开设有供移动杆504上下移动并与其间隙配合的移动通孔,当顶板3向下移动时,同时还会带动与其连接的移动杆504向下移动,限位板503的外径大于移动通孔的内径。
[0027]由此可见上述的缓冲机构5,通过两个第二弹簧502的弹力作用,对顶板3突然受到的压力可以进行有效的缓冲,从而起到保护阻尼弹簧2的作用,增加整个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0028]上述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0029](1)当顶板3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包括底座(1)和阻尼弹簧(2),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弹簧(2)固定在底座(1)的上表面,所述阻尼弹簧(2)的上表面固定有顶板(3),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平衡顶板(3)的平稳机构(4),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缓冲顶板(3)的缓冲机构(5);所述平稳机构(4)包括数量为四个且每两个为一组固定在底座(1)上表面的安装块(401),其中一组所述安装块(401)相对的一侧之间固定有轴杆(402),左右两侧所述安装块(401)相对的一侧均固有第一弹簧(403),所述轴杆(402)的外侧活动套装有滑套(404),所述滑套(404)的外侧固定有第一安装座(405),所述第一安装座(405)的外侧通过铰接轴铰接有驱动杆(406),所述驱动杆(406)远离第一安装座(405)的一端通过铰接轴铰接有一侧固定在顶板(3)下表面的第二安装座(4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侧倾减震平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403)活动套装在轴杆(402)的外侧,两组所述安装块(401)呈对称分布在底座(1)竖向中轴线的左右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侧倾减震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要要张中海
申请(专利权)人:威巴克减震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