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曲轴,以及周向排列设置在壳体内的柱塞缸,壳体内设有与柱塞缸对应设置的耳孔,柱塞缸的缸体上设有与耳孔铰接设置的耳轴;缸体内设有供高压油流通的流道,且流道连通耳轴的内腔;柱塞缸的活塞杆的一端插接在缸体内并与流道相连通,活塞杆的另一端通过轴套与曲轴连接;耳孔的孔壁上开设有储油槽,耳轴上开设有连通储油槽与内腔的引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储油槽中的高压油可为柱塞缸摆动提供持续润滑作用。为柱塞缸摆动提供持续润滑作用。为柱塞缸摆动提供持续润滑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
[0001]本技术涉及液压马达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
技术介绍
[0002]作为提供大扭矩液压系统中的主要部件,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直接影响在实际工况下的机械工作效率。它能在很低的转速下稳定可靠地工作,可以和需要低速运转的工作机构直接连接,使整机结构简化,还具有效率可以接受和寿命较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轻工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起重运输机械、船舶甲板机械和农用机械等的液压系统中。
[0003]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包括壳体、配油盘、曲轴和摆缸(又称“柱塞缸”),摆缸周向排列设置在壳体内,配油盘设置在壳体上并用于向摆缸内注入高压油以驱动摆缸的活塞杆伸缩,曲轴设置在壳体的轴孔内且在壳体内与摆缸的活塞杆输出端轴承连接。工作时,通过配油盘向不同的摆缸内逐一注入高压油,摆缸的活塞杆在高压油油压的作用下逐一伸缩,从而带动曲轴转动对外输出动力。在这种液压马达的结构中有三大摩擦副:配油盘与壳体,在转动中配油盘随着曲轴转动;壳体与摆缸,摆缸在结构运转中左右来回摆动,摆缸耳轴在壳体耳孔内有角度旋转摩擦;摆缸与柱塞,摆缸缸体内柱塞做来回往复摩擦运动,在运动中,三大摩擦副都会出现面接触摩擦,且摩擦力过大时会导致摩擦副运动磨损。若要减小三大摩擦副处的摩擦力,可通过减小摩擦副处两个部件接触面之间的摩擦系数或正向压力来实现。为了减小壳体与摆缸面接触时的摩擦力,现有技术通常在壳体的耳孔内涂抹润滑油,即将润滑油涂覆在摆缸耳轴的外壁与壳体耳孔的孔壁之间的间隙中,从而实现摆缸摆动时的润滑效果,然而,当摆缸长期摆动时会消耗掉壳体耳孔中的润滑油,若在耳孔中的润滑油被完成消耗且无法得到补充的情况下,摆缸则一直处于无润滑的状态下摆动,从而会导致摆缸耳轴和壳体耳孔的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为柱塞缸摆动提供持续润滑作用的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曲轴,以及周向排列设置在壳体内的柱塞缸,壳体内设有与柱塞缸对应设置的耳孔,柱塞缸的缸体上设有与耳孔铰接设置的耳轴;缸体内设有供高压油流通的流道,且流道连通耳轴的内腔;柱塞缸的活塞杆的一端插接在缸体内并与流道相连通,活塞杆的另一端通过轴套与曲轴连接;耳孔的孔壁上开设有储油槽,耳轴上开设有连通储油槽与内腔的引油孔。
[000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中储油槽和引油孔的设置,确保液压泵工作时,缸体流道中的高压油通过引油孔可以持续注入储油槽中,以备耳轴在耳孔内摆动时润滑之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耳轴与耳孔的连接间隙中一次性加注润滑
油的方案,本技术的储油槽中始终存储有用于耳轴在耳孔中摆动时润滑使用的高压油,不存在因耳轴长期在耳孔中摆动耗光高压油的情况,在储油槽内高压油的润滑作用下,耳轴与耳孔之间具有较小的摩擦系数,从而可避免耳轴在无润滑油润滑的情况下在耳孔中摆动导致相互磨损的问题,最终可延长壳体和柱塞缸的使用寿命。
[0007]作为改进,储油槽开设在远离活塞杆一侧的耳孔的孔壁上。应用该结构后,当缸体流道中的高压油在油压的作用下推动活塞杆伸出时,活塞杆便会产生朝向柱塞缸耳轴方向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会加大远离活塞杆一侧的耳孔的孔壁与柱塞缸耳轴的外壁之间的正向压力,该正向压力则会加大耳轴在耳孔中摆动时的摩擦力,加快耳轴及耳孔磨损,此时,利用该结构中储油槽中高压油的油压,可以起到部分平衡前述反作用力的作用,从而起到通过减小远离活塞杆一侧的耳孔的孔壁与柱塞缸耳轴的外壁之间的正向压力,来减小耳轴在耳孔中摆动时的摩擦力的作用,最终达到降低耳轴和耳孔的磨损,延长柱塞缸和壳体的使用寿命的目的。
[0008]作为改进,储油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经槽和纬槽,经槽沿耳孔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纬槽沿耳孔的周向方向延伸设置且沿耳孔的轴向方向间隔分布;引油孔与纬槽相连通。应用该结构后,确保储油槽具有足够大的容积的同时,可更好地保持壳体耳孔的结构强度;同时,将引油孔与纬槽相连通,可确保在柱塞缸摆动时,流道中的高压油始终可经由引油孔流入储油槽。
[0009]作为改进,活塞杆一端的外壁与缸体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应用该结构后,密封圈可增加活塞杆一端的外壁与缸体的内壁之间的密封强度,从而可避免缸体流道内的高压油泄露的问题。
[0010]作为改进,活塞杆一端的端部设有盲槽,盲槽与流道相连通。应用该结构后,可增加缸体内部的容积,确保缸体内流入更多的高压油以驱动活塞杆伸缩,同时,盲槽的设置可增加高压油与活塞杆一端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确保流道中的高压油可以更顺畅地推动活塞杆。
[0011]作为改进,活塞杆另一端的端部设有与轴套外侧圆周壁相适配的弧形卡接部。应用该结构后,确保活塞杆另一端的端部与轴套外侧圆周壁之间具有更大的接触面,从而可使柱塞缸更好地推动曲轴转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副立体图;
[0013]图2为图1中沿A
‑
A线的剖视图;
[0014]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0015]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副立体图;
[0016]图5为图4中沿C
‑
C线的剖视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壳体;11、耳孔;2、曲轴;3、柱塞缸;31、缸体;311、耳轴;3110、内腔;312、流道;32、活塞杆;4、轴套;5、储油槽;51、经槽;52、纬槽;6、引油孔;7、密封圈;8、盲槽;9、弧形卡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0]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中,该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的曲轴2,以及周向排列设置在壳体1内的柱塞缸3,壳体1内设有与柱塞缸3对应设置的耳孔11,柱塞缸3的缸体31上设有与耳孔11铰接设置的耳轴311;缸体31内设有供高压油流通的流道312,且流道312连通耳轴311的内腔3110;柱塞缸3的活塞杆32的一端插接在缸体31内并与流道312相连通,活塞杆32的另一端则通过轴套4与曲轴2连接;耳孔11的孔壁上开设有储油槽5,耳轴311上开设有连通储油槽5与内腔3110的引油孔6。
[002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之处在于:本技术中储油槽5和引油孔6的设置,确保液压泵工作时,缸体31流道312中的高压油通过引油孔6可以持续注入储油槽5中,以备耳轴311在耳孔11内摆动时润滑之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在耳轴311与耳孔11的连接间隙中一次性加注润滑油的方案,本技术的储油槽5中始终存储有用于耳轴311在耳孔11中摆动时润滑使用的高压油,不存在因耳轴311长期在耳孔11中摆动耗光高压油的情况,在储油槽5内高压油的润滑作用下,耳轴311与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包括壳体(1)、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的曲轴(2),以及周向排列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柱塞缸(3),所述壳体(1)内设有与所述柱塞缸(3)对应设置的耳孔(11),所述柱塞缸(3)的缸体(31)上设有与所述耳孔(11)铰接设置的耳轴(311);所述缸体(31)内设有供高压油流通的流道(312),且所述流道(312)连通所述耳轴(311)的内腔(3110);所述柱塞缸(3)的活塞杆(32)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缸体(31)内并与所述流道(312)相连通,所述活塞杆(32)的另一端通过轴套(4)与所述曲轴(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孔(11)的孔壁上开设有储油槽(5),所述耳轴(311)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油槽(5)与所述内腔(3110)的引油孔(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缸式径向柱塞液压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槽(5)开设在远离所述活塞杆(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家豪,胡品容,李成志,赵崇碧,张红娟,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斯达弗液压传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