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918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两对支撑杆,两对所述支撑杆用于支撑设置于两对所述支撑杆上的配电箱柜体;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配电箱柜体内,所述安装板用于各种电器元件的安装;感知结构,所述感知结构安装于配电箱柜体内,所述感知结构用于感知配电箱柜体内的温度和湿度;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安装于配电箱柜体侧表面,所述通风结构用于通风除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箱领域,在配电箱内湿度过大时,也能很好的进行除湿,避免了湿气对电器元件的损害,结构相对简单,使用方便。使用方便。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配电箱领域,具体为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配电箱是电气装备,具有体积小、安装简便,技术性能特殊、位置固定,配置功能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普遍,操作稳定可靠,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且具有环保效应的特点,配电箱数据上的海量参数,一般是构成低压林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构成低压配电箱。正常运行时可借助手动或自动开关接通或分断电路。
[0003]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CN202022665646.5,专利名称为:《配电箱除湿装置》,中提到:“本技术涉及配电箱
,是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其包括配电箱和左除湿装置,配电箱左侧下部设有内外贯通的左散热窗,对应左散热窗外侧位置的配电箱上固定安装有左除湿装置,左除湿装置包括箱体、转动杆、驱动装置、从动叶片、支撑套、左固定杆、左吸水海绵、左刮板和左导流板,箱体呈开口向右的凵字型,箱体上侧中部设有内外贯通的安装孔。本技术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和转动杆带动从动扇叶转动,加快配电箱内的空气循环,通过吸水海绵吸取水分并借助左导流板排出,具有安全、省力、简便和高效的特点。”,但是当配电箱内湿度过大时,容易出现处理不及时的问题,并不能很好的进行除湿。
[0004]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解决了当配电箱内湿度过大时,容易出现处理不及时的问题,并不能很好的进行除湿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包括:
[0007]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两对支撑杆,两对所述支撑杆用于支撑设置于两对所述支撑杆上的配电箱柜体;
[0008]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于配电箱柜体内,所述安装板用于各种电器元件的安装;
[0009]感知结构,所述感知结构安装于配电箱柜体内,所述感知结构用于感知配电箱柜体内的温度和湿度;
[0010]通风结构,所述通风结构安装于配电箱柜体侧表面,所述通风结构用于通风除湿;
[0011]加热结构,所述加热结构安装于配电箱柜体上,所述加热结构用于除湿。
[0012]优选的,所述感知结构包括:第一固定架以及温湿感知器;
[0013]所述第一固定架安装于配电箱柜体内,所述温湿感知器安装于第一固定架上。
[0014]优选的,所述通风结构包括:进风部、除湿部以及排风部;
[0015]所述进风部安装于配电箱柜体侧表面,所述除湿部安装于进风部上,所述排风部
安装于配电箱柜体上表面。
[0016]优选的,所述进风部包括:一对进风风扇、一对方形进风道以及一对防尘网;
[0017]所述配电箱柜体侧表面开设有一对第一圆形通孔,每个所述进风风扇安装于相对应的第一圆形通孔处,每个所述方形进风道安装于相对应的第一圆形通孔处,且所述方形进风道与进风风扇相匹配,每个所述防尘网安装于相对应的进风风扇上。
[0018]优选的,所述除湿部包括:一对可抽拉网状壳体、一对抽拉把手、一对可更换木炭颗粒以及两对半导体制冷片;
[0019]每个所述方形进风道上设有矩形开口,每个所述可抽拉网状壳体安装于相对应的矩形开口处,每个所述抽拉把手安装于相对应的可抽拉网状壳体上,每个所述可更换木炭颗粒安装于相对应的可抽拉网状壳体内,每个所述方形进风道内侧表面设有一对矩形凹槽,每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安装于相对应的矩形凹槽处,且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与可抽拉网状壳体相匹配。
[0020]优选的,所述排风部包括:排风扇以及排风风道;
[0021]所述配电箱柜体上表面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圆形开口,所述排风扇安装于第二圆形开口处,所述排风风道安装于配电箱柜体上表面,且所述排风风道与排风扇相匹配。
[0022]优选的,所述加热结构包括:防护壳体、拦挡网、第二固定架以及若干发热管;
[0023]所述防护壳体安装于配电箱柜体内下表面,所述拦挡网安装于防护壳体上,所述第二固定架安装于防护壳体内,若干所述发热管安装于第二固定架上。
[0024]优选的,所述配电箱柜体内表面设有控制器。
[0025]有益效果
[002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可以更好的对配电箱内进行除湿,非常方便,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通过进风口进行半导体制冷片对空气进行降温,并配合木炭颗粒,从而将进入的空气中的水分更好的进行去除,在通过加热结构进行除湿,从而更加高效,在配电箱内湿度过大时,也能很好的进行除湿,避免了湿气对电器元件的损害,结构相对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的主视结构图。
[0029]图3为本技术所述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的主视图。
[0030]图4为本技术所述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的侧俯视图。
[0031]图中:
[0032]底座10、支撑杆20、配电箱柜体30、安装板40、感知结构50、通风结构60、加热结构70、控制器80;
[0033]第一固定架501、温湿感知器502;
[0034]进风风扇601、方形进风道602、防尘网603、可抽拉网状壳体604、抽拉把手605、可更换木炭颗粒606、半导体制冷片607、排风扇608、排风风道609;
[0035]防护壳体701、拦挡网702、第二固定架703、发热管704。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底座10上额支撑杆20用于支撑配电箱柜体30,配电箱柜体30内的安装板40用于各种电器元件的安装,配电箱柜体30内的感知结构50用于感知配电箱柜体30内的温度和湿度,配电箱柜体30侧表面的通风结构60用于通风除湿,配电箱柜体30上的加热结构70用于除湿。
[0038]优选的,感知结构50包括:第一固定架501以及温湿感知器502;第一固定架501安装于配电箱柜体30内,温湿感知器502安装于第一固定架501上。
[0039]使用配电箱柜体30内的电源进行工作,第一固定架501上的温湿感知器502检测配电箱柜体30内的温度和湿度,并反馈到配电箱柜体30内表面的控制器80处,配电箱柜体30内表面的控制器80通过检测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所述底座(10)上设有两对支撑杆(20),两对所述支撑杆(20)用于支撑设置于两对所述支撑杆(20)上的配电箱柜体(30);安装板(40),所述安装板(40)安装于配电箱柜体(30)内,所述安装板(40)用于各种电器元件的安装;感知结构(50),所述感知结构(50)安装于配电箱柜体(30)内,所述感知结构(50)用于感知配电箱柜体(30)内的温度和湿度;通风结构(60),所述通风结构(60)安装于配电箱柜体(30)侧表面,所述通风结构(60)用于通风除湿;加热结构(70),所述加热结构(70)安装于配电箱柜体(30)上,所述加热结构(70)用于除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结构(50)包括:第一固定架(501)以及温湿感知器(502);所述第一固定架(501)安装于配电箱柜体(30)内,所述温湿感知器(502)安装于第一固定架(50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结构(60)包括:进风部、除湿部以及排风部;所述进风部安装于配电箱柜体(30)侧表面,所述除湿部安装于进风部上,所述排风部安装于配电箱柜体(30)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配电箱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部包括:一对进风风扇(601)、一对方形进风道(602)以及一对防尘网(603);所述配电箱柜体(30)侧表面开设有一对第一圆形通孔,每个所述进风风扇(601)安装于相对应的第一圆形通孔处,每个所述方形进风道(602)安装于相对应的第一圆形通孔处,且所述方形进风道(602)与进风风扇(601)相匹配,每个所述防尘网(603)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波孙丽萍赵瑞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叶腾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