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外敷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062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中药外敷袋,包括透气布袋,所述透气布袋的正面缝接有按扣,所述按扣的正面和透气布袋的背面缝接有固定带,所述透气布袋的内部设置有中药包,所述透气布袋的正面粘接有盒体,所述盒体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卷绕支架,所述卷绕支架的表面粘接有第一魔术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通过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的配合,将透气布袋固定在患者身上后,可通过转动调节柱,使盒体外第一魔术贴的长度发生改变,并通过调节盒体外第一魔术贴的长度,使透气布袋对患者身体的压力发生改变,从而使患者在佩戴该中药外敷袋时更加舒适。更加舒适。更加舒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药外敷袋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具
,尤其涉及一种中药外敷袋。

技术介绍

[0002]腹膜炎是腹腔脏层腹膜和壁层腹膜发生的炎症,根据病因不同,腹膜炎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腹膜炎可由细菌感染、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导致。其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多伴有发热,严重时会出现感染性休克。目前,在对患有腹膜炎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大多通过中药包对患者腹部进行外敷。但在通过绷带将中药固定在患者身上后,由于绷带束缚的松紧度无法调节,进而常常会因绷带束缚的松紧度不合适,而导致患者在敷药时的舒适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目前,在对患有腹膜炎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大多通过中药包对患者腹部进行外敷。但在通过绷带将中药固定在患者身上后,由于绷带束缚的松紧度无法调节,进而常常会因绷带束缚的松紧度不合适,而导致患者在敷药时的舒适度较差,而提出的一种中药外敷袋。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中药外敷袋,包括透气布袋,所述透气布袋的正面缝接有按扣,所述按扣的正面和透气布袋的背面缝接有固定带,所述透气布袋的内部设置有中药包,所述透气布袋的正面粘接有盒体,所述盒体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卷绕支架,所述卷绕支架的表面粘接有第一魔术贴,所述盒体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与第一魔术贴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魔术贴的背面粘接有第二魔术贴,所述盒体的正面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调节柱,所述调节柱与卷绕支架相互啮合。
[0006]优选的,所述卷绕支架包括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表面与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圆柱,所述圆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与调节柱相互啮合。
[0007]优选的,所述调节柱包括蜗杆,所述蜗杆与蜗轮相互啮合,所述蜗杆的表面和第三通孔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蜗杆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转块,所述转块的背面与盒体的正面接触。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魔术贴的正面粘接有第一弹性气囊,所述第二魔术贴的内部开设有气孔,所述第一弹性气囊的背面固定连通有气管,所述气管的表面与气孔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魔术贴的背面粘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壁和第二魔术贴的背面均粘接有第二弹性气囊,所述第二弹性气囊的正面与气管的背面固定连通。
[0009]优选的,所述卷绕支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卷绕支架以调节柱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气囊、气管和第二弹性气囊的中心均在同一水平线上。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通过设置盒体、第一通孔、卷绕支架、第一魔术贴、第二通孔、第二魔术贴、第三通孔和调节柱,其中,当调节柱上蜗杆转动时,通过蜗杆和蜗轮的配合,使盒体外第一魔术贴的长度发生改变,进而在通过第一魔术贴和第二魔术贴的配合,将透气布袋固定在患者身上后,可通过转动调节柱,使盒体外第一魔术贴的长度发生改变,并通过调节盒体外第一魔术贴的长度,使透气布袋对患者身体的压力发生改变,从而使患者在佩戴该中药外敷袋时更加舒适。
[0013](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气囊、气孔、气管、固定环和第二弹性气囊,其中,当该中药外敷袋固定在患者身上后,通过第二魔术贴,使第一弹性气囊压缩,并通过压缩的第一弹性气囊使第二弹性气囊发生膨胀,此时,医护人员或患者可通过第二弹性气囊的膨胀程度判断透气布袋对患者身体的压力,从而使患者或医护人员能直观的判断透气布袋对患者身体的压力。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图1中A

A处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结构的正视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盒体的俯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盒体的右视图;
[0019]图6为本技术盒体的正视图;
[0020]图7为本技术卷绕支架的正视图;
[0021]图8为本技术调节柱的右视图;
[0022]图9为本技术第二魔术贴的正视图。
[0023]图中:1、透气布袋;2、按扣;3、固定带;4、中药包;5、盒体;6、第一通孔;7、卷绕支架;71、第一轴承;72、圆柱;73、蜗轮;8、第一魔术贴;9、第二通孔;10、第二魔术贴;11、第三通孔;12、调节柱;121、蜗杆;122、第二轴承;123、转块;13、第一弹性气囊;14、气孔;15、气管;16、固定环;17、第二弹性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实施例一:
[0027]参照图1

9,一种中药外敷袋,包括透气布袋1,透气布袋1的正面缝接有按扣2,按
扣2的正面和透气布袋1的背面缝接有固定带3,透气布袋1的内部设置有中药包4,通过固定带3和按扣2的配合,将中药包4固定在透气布袋1内,透气布袋1的正面粘接有盒体5,盒体5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6,第一通孔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卷绕支架7,卷绕支架7的表面粘接有第一魔术贴8,盒体5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通孔9,第二通孔9的内壁与第一魔术贴8的表面接触,第一魔术贴8的背面粘接有第二魔术贴10,在将第二魔术贴10粘在第一魔术贴8上后,通过第一魔术贴8、第二魔术贴10和盒体5的配合,将透气布袋1固定在患者身上,盒体5的正面开设有第三通孔11,第三通孔1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调节柱12,调节柱12与卷绕支架7相互啮合,卷绕支架7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卷绕支架7以调节柱12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0028]卷绕支架7包括第一轴承71,第一轴承71的表面与第一通孔6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轴承7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圆柱72,圆柱7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73,蜗轮73与调节柱12相互啮合。
[0029]调节柱12包括蜗杆121,蜗杆121与蜗轮73相互啮合,蜗杆121的表面和第三通孔1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122,蜗杆12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转块123,转块123的背面与盒体5的正面接触,当蜗杆121转动时,通过蜗杆121和蜗轮73的配合,使圆柱72转动,并使两个圆柱72的转动方向相反,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药外敷袋,包括透气布袋(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布袋(1)的正面缝接有按扣(2),所述按扣(2)的正面和透气布袋(1)的背面缝接有固定带(3),所述透气布袋(1)的内部设置有中药包(4),所述透气布袋(1)的正面粘接有盒体(5),所述盒体(5)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第一通孔(6),所述第一通孔(6)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卷绕支架(7),所述卷绕支架(7)的表面粘接有第一魔术贴(8),所述盒体(5)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第二通孔(9),所述第二通孔(9)的内壁与第一魔术贴(8)的表面接触,所述第一魔术贴(8)的背面粘接有第二魔术贴(10),所述盒体(5)的正面开设有第三通孔(11),所述第三通孔(1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调节柱(12),所述调节柱(12)与卷绕支架(7)相互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外敷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支架(7)包括第一轴承(71),所述第一轴承(71)的表面与第一通孔(6)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承(7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圆柱(72),所述圆柱(7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蜗轮(73),所述蜗轮(73)与调节柱(12)相互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药外敷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仲明张华国翟鹏包磊胡志锋杨明张春香
申请(专利权)人: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