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化分液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冷技术与装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化分液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在蒸发器入口,制冷剂为两相状态,流型复杂,难以做到流量的平均分配和发挥蒸发器的最大传热潜能。在传统的铜管换热器中,一般采用插孔式、圆锥式、反射式分配器等。其原理是入口管进入一个体积较大的混合腔,成为均匀的雾状流后,由毛细管分配各个换热支路。此外,入口管前通常设置直管段消除之前管路的动量影响,起到整流作用。但在微通道换热器中,微通道换热支路多,毛细管数量也相应增多,分配器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还伴随管路破裂的风险。
[0003]由此可见,现有气液两相流的均配技术,尤其是可适配微通道换热器的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集成化分液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可以较为均匀的分配气液两相流体,且不受换热支路的数量限制。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管(1)、外层套管(2)、中层套管(3)、内层套管(4)、端盖(5)、集管(6)和扁管(7);外层套管(2)、中层套管(3)、内层套管(4)由外向内依次同轴嵌套;外层套管(2)的管壁上设有第一入口孔(201)和若干个出口孔(202),第一入口孔(201)位于外层套管(2)的下部;第一入口孔(201)连接入口管(1);中层套管(3)的管壁上设有第二入口孔(301),内层套管(4)的管壁上设有第三入口孔(401),第一入口孔(201)、第二入口孔(301)、第三入口孔(401)依次连通;外层套管(2)的上下端分别由端盖(5)进行密封,内层套管(4)的中空内腔构成整流段(402),第三入口孔(401)与整流段(402)连通;内层套管(4)的顶部低于外层套管(2)的顶部,使内层套管(4)的顶部与上端的端盖(5)之间形成分配腔(203),中层套管(3)上设有若干个镂空的槽道,镂空的槽道与外层套管(2)的内壁、内层套管(4)外壁配合形成分液流路,每个分液流路的两端分别为进口和出口,分液流路的进口位于中层套管(3)的顶部,与分配腔(203)连通;分液流路的出口与外层套管(2)的出口孔(202)连通;所述集管(6)上设有进入孔(601)、扁管槽(602),扁管槽(602)通过进入孔(601)与出口孔(202)连通,扁管(7)的一端插入扁管槽(602)中,扁管(10)内部具有若干微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包括第一槽道(302)和第二槽道(304);第一槽道(302)的一端为进口,另一端连接一个二分口,二分口的出口连接第二槽道(304),第二槽道(304)的端部与外层套管(2)的出口孔(202)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单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槽道(302)的进口尺寸均相同,且沿周向均匀分布;所述外层套管(2)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中层套管(3)的外径,中层套管(3)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内层套管(4)的外径。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单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6)还包括边板(603),集管(6)的一个侧面为弧面,与外层套管(2)的外表面配合,另一个侧面为平面,边板(603)用于封堵扁管槽(602)的另一侧。5.一种双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管(1)、外层套管(2)、中层套管(3)、内层套管(4)、端盖(5)、连接夹块(10)、第二外层套管(11)、第二中层套管(8)、第二内层套管(9);外层套管(2)、中层套管(3)、内层套管(4)由外向内依次同轴嵌套,组成第一套管;第二外层套管(11)、第二中层套管(8)、第二内层套管(9)由外向内依次同轴嵌套,组成第二套管;外层套管(2)的管壁上设有第一入口孔(201)和若干个出口孔(202),第一入口孔(201)位于外层套管(2)的下部;第一入口孔(201)连接入口管(1);中层套管(3)的管壁上设有第二入口孔(301),内层套管(4)的管壁上设有第三入口孔(401),第一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峰,吴炜,高扬,朱峰,杨银柱,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菱库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