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8655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驱动轮和从动轮分别与机架转动连接,从动轮和驱动轮分别位于输送链内部的前后两端,驱动轮驱动输送链运动,输送链包括两条皮带和多个栅条单元,每个栅条单元包括多个下凹栅条和直栅条,每个栅条单元中的下凹栅条和直栅条的数量分别相等,每个栅条单元中的下凹栅条和直栅条分别位于栅条单元的首尾两侧,相邻的栅条单元首尾相接,所有的栅条单元逐一沿皮带排列,下凹栅条和直栅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皮带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凹直栅条交替排列式输送分离装置,收获时有效避免单株薯类混杂;振动总成在输送链运动时转动,使与其接触的输送链产生振动,进而将与薯类混杂的土石从栅条中间筛除。间筛除。间筛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收获机领域,尤其是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大田薯类(马铃薯、甘薯等)收获机机械技术趋于成熟,挖掘装置、输送分离装置多样,但是由于薯类育种收获的特殊要求,在薯类育种试验中,由于每年在独立小区种植不同品种的薯类植株,为了保证育种试验的可靠性,每个独立小区单株薯类必须分开收获,保证株与株之间不混合。传统大田薯类收获机无法将单株薯类单独挖掘输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解决了传统大田薯类收获机无法将单株薯类单独输送的问题。
[0004]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包括:机架、输送链、驱动轮和从动轮,所述驱动轮和从动轮分别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轮和驱动轮分别位于输送链内部的前后两端,所述驱动轮驱动输送链运动,所述输送链包括两条皮带和多个栅条单元,每个栅条单元包括多个下凹栅条和直栅条,每个栅条单元中的下凹栅条和直栅条的数量分别相等,每个栅条单元中的下凹栅条和直栅条分别位于栅条单元的首尾两侧,相邻的栅条单元首尾相接,所有的栅条单元逐一沿皮带排列,所述下凹栅条和直栅条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皮带固定连接。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皮带首尾相接,所述皮带套装在从动轮外侧并与从动轮接触。
[000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相邻栅条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驱动轮侧面形成有做圆周排布的多个驱动凹槽,所述驱动轮的驱动凹槽与栅条接触驱动栅条运动。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下凹栅条包括下凹部和直杆部,所述下凹部左右两侧分别与直杆部一体成型,所述驱动凹槽与直杆部接触。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辅助轮,所述辅助轮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辅助轮上侧与皮带接触用于支撑皮带。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振动总成,所述振动总成包括第三转动轴、转动架和振动轮,所述振动总成位于输送链内侧,所述第三转动轴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轴的左右两侧分别与转动架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架与多个振动轮转动连接,所述振动轮绕第三转动轴做圆周均匀排布,所述振动轮与皮带内侧接触。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液压马达,所述液压马达的壳体与机架固定连接,所述液压马达通过链传动驱动驱动轮转动,所述液压马达通过链传动驱动第三转动轴转动。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振动总成的数量为两个,前侧的振动总成的转动架的转速是后侧的振动总成的转动架的转速的两倍。
[0012]其中,薯类为马铃薯、甘薯等薯类。
[0013]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4]1.本技术用于薯类小区育种单株收获,采用凹直栅条交替排列式输送分离装置,收获时有效避免单株薯类混杂;
[0015]2.振动总成在输送链运动时转动,使与其接触的输送链产生振动,进而将与薯类混杂的土石从栅条中间筛除。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7]图1: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在图1中A

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输送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5: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6:驱动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振动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实施例一:
[0029]如图1到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包括:机架1、输送链3、驱动轮34和从动轮36,所述驱动轮34和从动轮36分别与机架1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轮36和驱动轮34分别位于输送链3内部的前后两端,所述驱动轮34驱动输送链3运动,所述输送链3包括两条皮带31和多个栅条单元,每个栅条单元包括多个下凹栅条32和直栅条33,每个栅条单元中的下凹栅条32和直栅条33的数量分别相等,每个栅条单元中的下凹栅条32和直
栅条33分别位于栅条单元的首尾两侧,相邻的栅条单元首尾相接,所有的栅条单元逐一沿皮带31排列,所述下凹栅条32和直栅条3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皮带31固定连接。
[0030]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皮带31首尾相接,所述皮带31套装在从动轮36外侧并与从动轮36接触。
[0031]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相邻栅条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驱动轮34侧面形成有做圆周排布的多个驱动凹槽341,所述驱动轮34的驱动凹槽341与栅条接触驱动栅条运动。
[0032]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下凹栅条32包括下凹部321和直杆部322,所述下凹部321左右两侧分别与直杆部322一体成型,所述驱动凹槽341与直杆部322接触。
[0033]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辅助轮35,所述辅助轮35与机架1转动连接,所述辅助轮35上侧与皮带31接触用于支撑皮带31。
[0034]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还包括振动总成6,所述振动总成6包括第三转动轴61、转动架62和振动轮63,所述振动总成6位于输送链3内侧,所述第三转动轴61与机架1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轴61的左右两侧分别与转动架62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架62与多个振动轮63转动连接,所述振动轮63绕第三转动轴61做圆周均匀排布,所述振动轮63与皮带31内侧接触。
[00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输送链(3)、驱动轮(34)和从动轮(36),所述驱动轮(34)和从动轮(36)分别与机架(1)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轮(36)和驱动轮(34)分别位于输送链(3)内部的前后两端,所述驱动轮(34)驱动输送链(3)运动,所述输送链(3)包括两条皮带(31)和多个栅条单元,每个栅条单元包括多个下凹栅条(32)和直栅条(33),每个栅条单元中的下凹栅条(32)和直栅条(33)的数量分别相等,每个栅条单元中的下凹栅条(32)和直栅条(33)分别位于栅条单元的首尾两侧,相邻的栅条单元首尾相接,所有的栅条单元逐一沿皮带(31)排列,所述下凹栅条(32)和直栅条(3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皮带(31)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皮带(31)首尾相接,所述皮带(31)套装在从动轮(36)外侧并与从动轮(36)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栅条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驱动轮(34)侧面形成有做圆周排布的多个驱动凹槽(341),所述驱动轮(34)的驱动凹槽(341)与栅条接触驱动栅条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薯类单株输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凹栅条(32)包括下凹部(321)和直杆部(322),所述下凹部(321)左右两侧分别与直杆部(322)一体成型,所述驱动凹槽(341)与直杆部(322)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然兵王伟静刘仕泽潘志国张健张还许文建刘振国世腾刘奇王帅白翔宇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