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绳索驱动的模块化肩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骨骼,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绳索驱动的模块化肩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属于机器人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中超过半数的脑卒中存活者会出现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肩部作为人体上肢与躯干的过渡连接,是脑卒中患者急需康复的部分。任务导向型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目前主流的康复治疗方式分为人工理疗和机械理疗两种。人工理疗是专业康复训练师通过按摩、引导运动等方式缓解患者的肌肉僵硬,并促进神经回路的恢复,但这种方法存在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下以及成本高昂等不足。而通过康复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机械理疗时可以节约人力降低成本,可以弥补人工理疗存在的缺陷。
[000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任务导向型的康复训练有助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其原理主要是通过重复的、有目的性的肌肉运动形成神经回路记忆,进而辅助大脑再造神经通路。
[0004]人体肩部骨骼众多,肌肉组织连接复杂,因此研究肩部运动特性时不能孤立看待上肢与躯干连接的单个盂肱关节(肩关节部分),而需要同时考虑与之相连的胸肩胛关节(肩带部分)。研究表明,肩带部分是肩部盂肱关节的上级关节,因此肩带部分的运动会导致盂肱关节的整体运动,这一运动表现为空间平移。肩关节部分则由于盂肱关节并非标准球面副,除具有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以及内/外侧旋三个主要运动自由度外,还存在空间平移运动。如何利用轻量化结构模拟肩部整体的复杂运动形式,提高穿戴舒适性并改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绳索驱动的模块化肩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含基座(1)、肩带模块(2)和肩关节模块(3);肩带模块(2)和肩关节模块(3)均为镜像互换结构,肩关节模块(3)的起始连接端与肩带模块(2)的末尾连接端连接,肩带模块(2)与基座(1)连接,肩带模块(2)具有空间三个方向的平移自由度以及轴线为竖直方向的转动自由度,肩关节模块(3)包含转动连接的肩关节上部机构(3
‑
1)和肩关节下部机构(3
‑
2),肩关节上部机构(3
‑
1)用于实现肩关节下部机构(3
‑
2)在两个水平方向的补偿位移,肩关节下部机构(3
‑
2)用于实现竖直方向的补偿位移,基座(1)将动力通过拮抗绳索对传递至肩关节模块(3),以实现肩关节模块(3)的屈曲伸展、外展内收及内旋外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绳索驱动的模块化肩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模块(2)包含第一竖直关节上部机构(2
‑
1)、第一竖直关节下部机构(2
‑
2)、弹性平移支撑机构(2
‑
3)、第二竖直关节机构(2
‑
4)、水平关节机构(2
‑
5)以及第三竖直关节机构(2
‑
6);第一竖直关节上部机构(2
‑
1)与第一竖直关节下部机构(2
‑
2)共旋转轴线可拆卸地安装在基座(1)上,弹性平移支撑机构(2
‑
3)的两侧与第一竖直关节下部机构(2
‑
2)和第二竖直关节机构(2
‑
4)转动连接,水平关节机构(2
‑
5)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竖直关节上部机构(2
‑
1)和第二竖直关节机构(2
‑
4)转动连接,第二竖直关节机构(2
‑
4)与第三竖直关节机构(2
‑
6)可拆卸连接且二者间距可调,肩关节模块(3)安装在第三竖直关节机构(2
‑
6)的输出端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基于绳索驱动的模块化肩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弹性平移支撑机构(2
‑
3)包含左侧连接件(2
‑
31)、右侧连接件(2
‑
32)、支撑基座(2
‑
33)、支撑杆(2
‑
34)、弹簧(2
‑
35)、弹性平移支撑机构直线轴承(2
‑
36)、弹性平移支撑机构套筒(2
‑
37)以及两个套筒连接件(2
‑
38),左侧连接件(2
‑
31)和右侧连接件(2
‑
32)位于支撑基座(2
‑
33)两侧,左侧连接件(2
‑
31)和右侧连接件(2
‑
32)的一端分别与第一竖直关节下部机构十字轴承(2
‑
24)的左右输出端连接,左侧连接件(2
‑
31)和右侧连接件(2
‑
32)的另一端与支撑基座(2
‑
33)连接,支撑杆(2
‑
34)插入支撑基座(2
‑
33)内且二者固定在一起,弹簧(2
‑
35)套在支撑杆(2
‑
34)上,弹性平移支撑机构直线轴承(2
‑
36)套在弹性平移支撑机构套筒(2
‑
37)内下部,并穿过支撑杆(2
‑
34),弹簧(2
‑
35)的两端分别与支撑基座(2
‑
33)和弹性平移支撑机构直线轴承(2
‑
36)相抵,弹性平移支撑机构套筒(2
‑
37)上部与套筒连接件(2
‑
38)固接,套筒连接件(2
‑
38)与第二竖直关节机构(2
‑
4)转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基于绳索驱动的模块化肩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第二竖直关节机构(2
‑
4)包含第二竖直关节机构旋转件(2
‑
41)、第二竖直关节机构前杆(2
‑
46)、两个第二竖直关节机构中轴端盖(2
‑
42)、第二竖直关节机构中轴(2
‑
43)、两个第二竖直关节机构推力球轴承(2
‑
44)和两个第二竖直关节机构深沟球轴承(2
‑
45),两个第二竖直关节机构推力球轴承(2
‑
44)分别安装在第二竖直关节机构旋转件(2
‑
41)上下内表面的凹槽中,两个第二竖直关节机构深沟球轴承(2
‑
45)分别安装在第二竖直关节机构前杆(2
‑
46)的上下凹槽中,第二竖直关节机构中轴(2
‑
43)穿过该四个轴承,第二竖直关节机构旋转件(2
‑
41)上下外表面与第二竖直关节机构中轴(2
‑
43)的上下端面分别通过第二竖直关节机构中轴端盖(2
‑
42)由螺栓配合固接,第二竖直关节机构旋转件(2
‑
41)分别与弹性平移支撑机构(2
‑
3)和水平关节机构(2
‑
5)转动连接,第二竖直关节机构前杆(2
‑
46)与第三竖直关节机构(2
‑
6)可拆卸连接且二者间距可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基于绳索驱动的模块化肩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第三竖直关节机构(2
‑
6)包含肩关节支撑基座(2
‑
61)、第三竖直关节机构推力球轴承(2
‑
62)、第三竖直关节机构深沟球轴承(2
‑
63)、第三竖直关节机构中轴端盖(2
‑
64)以及第三竖直关节机构后杆(2
‑
65);第三竖直关节机构推力球轴承(2
‑
62)和第三竖直关节机构深沟球轴承(2
‑
63)分别安装在第三竖直关节机构后杆(2
‑
65)的上下端的凹槽内,肩关节支撑基座(2
‑
61)的中轴穿过该两个轴承,肩关节支撑基座(2
‑
61)的中轴的下端面与第三竖直关节机构中轴端盖(2
‑
64)由螺栓配合固定,第三竖直关节机构后杆(2
‑
65)与第二竖直关节机构前杆(2
‑
46)对接面为锯齿状配合,且二者可拆卸连接并间距可调。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一种基于绳索驱动的模块化肩部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肩关节上部机构(3
‑
1)包含肩关节支撑平台(3
‑
11)、肩关节右侧支架(3
‑
12)、肩关节左侧支架(3
‑
13)、肩关节补偿定位架(3
‑
14)、肩关节补偿套筒(3
‑
15)、圆弧滑槽滚轮(3
‑
16)和圆弧滑槽(3
‑
17);圆弧滑槽(3
‑
17)的下部与肩关节下部机构(3
‑
2)转动连接,圆弧滑槽(3
‑
17)的内外表面各设有圆弧滑槽滚轮(3
‑
16),圆弧滑槽滚轮(3
‑
16)的滚轮中轴两端分别穿过肩关节右侧支架(3
‑
12)和肩关节左侧支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海,傅彦博,杨磊,付宜利,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