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8110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包括冷板上板、与该冷板上板上下间隔设置的冷板下板以及设于该冷板上板与冷板下板之间的流道板,该流道板上冲压成型有相互嵌套的第一流道槽以及第二流道槽,该流道板的上端面或下端面的其中之一设有该第一流道槽,其中另一设有该第二流道槽;该冷板上板与冷板下板分别与流道板的上下端面相贴合并将第一流道槽以及第二流道槽密封以分别形成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内均流动有冷却液。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液冷板,通过嵌套流道的设计,不仅能够实现上下双平面冷却,同时两个流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具有该液冷板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的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对电池包空间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严,传统的风冷已经无法满足动力电池的冷却需求,液冷已经逐渐成为主要方案。目前,常规液冷板主要由流道板和平板组成,其中流道板通过模具冲压形成流道槽,再与平板焊接后形成流道,该流道内流动有冷却工质。
[0003]常规液冷板只能利用单侧平板与电池模组接触换热,换热面积较小,换热效果较差。当电池包内放置有两层电池时,则需要采用两个液冷板冷却,从而增加了电池包的高度,降低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另外,液冷系统管路的增加,使得成本大大提高,同时也增加了流量均匀性调整的难度。
[0004]专利号CN210272607U公开了一种双平面冷却的液冷板,其包括上下钎焊为一体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均由模具冲压而成,上下相对的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之间形成至少一个流道,该流道内设有分别与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焊接为一体的内翅片,该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之间形成的流道两端还分别设有外延的冷却液进液流道和冷却液出液流道。在上述专利中,其液冷板可布置在两个动力电池模组之间,并同时对两动力电池模组进行接触换热,从而降低了电池包高度,提高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但是,上述液冷板仍存在以下缺点:
[0005]首先,在上述液冷板中,其需要在上流道板与下流道板上分别冲压出一个较大的平面作为液冷板的换热面,当内翅片与上流道板或下流道板的一换热面钎焊成一体后,再将内翅片与另一换热面钎焊成一体则非常麻烦,因为此时内翅片已经位于上流道板与下流道板所形成的流道内。其次,为了能够实现双面冷却,上述液冷板还需要在流道两端分别设置冷却液进液流道和冷却液出液流道,该设置方式会增大液冷板的体积,导致电池包需要做得更大;再者,虽然该内翅片分别与上流道板以及下流道板相互连接并形成上下流道,但该上下流道与两侧的冷却液进液流道以及冷却液出液流道均相互连通,相互影响,无法形成独立的两条流道;最后,该内翅片所形成的上下流道均为串联流道,当电芯模组的体积较大时,则需要将串联流道做长,导致串联流道内的进液端与出液端之间温度相差较大,进而导致换热效果较差。
[0006]为此,急需提供一种新型液冷板、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电池模组及电池包,通过嵌套流道的设计,不仅可实现上下双平面冷却,同时两个流道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0008]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9]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包括:
[0010]冷板上板;
[0011]冷板下板,其与所述冷板上板上下间隔设置;
[0012]流道板,其设于所述冷板上板与所述冷板下板之间且其冲压成型有相互嵌套的第一流道槽以及第二流道槽,所述流道板的上端面或下端面的其中之一设有所述第一流道槽,其中另一设有所述第二流道槽;
[0013]其中,所述冷板上板与所述冷板下板分别与所述流道板的上下端面相贴合并将所述第一流道槽以及所述第二流道槽密封以分别形成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均流动有冷却液。
[0014]进一步地,所述冷板上板与所述冷板下板均为平板。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道槽包括若干首尾相连并形成闭合回路的流道槽单元以及用于将若干所述流道槽单元连通以形成并联槽道的若干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槽深小于所述流道槽单元的槽深。
[0016]进一步地,所述流道槽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板一端面中间区域的两第一槽道以及绕设在两所述第一槽道外周的第二槽道,两所述第一槽道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槽道与所述第二槽道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槽连通。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道为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矩形状的第一支槽道,两所述第一支槽道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布置。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槽道包括沿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进槽道、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出槽道、沿所述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二支槽道、沿所述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三支槽道以及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四支槽道,其中:
[0019]所述第一主进槽道与所述第一主出槽道前后间隔平行布置,且两者相互对称设置;
[0020]两所述第二支槽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主进槽道的两出液端,两所述第三支槽道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主出槽道的两进液端,两所述第二支槽道与两所述第三支槽道左右间隔平行布置;
[0021]一所述第四支槽道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第二支槽道以及一所述第三支槽道相连通,另一所述第四支槽道的两端分别与另一所述第二支槽道以及另一所述第三支槽道相连通,两所述第四支槽道前后间隔平行布置;
[0022]两所述第一支槽道均位于两所述第四支槽道之间。
[0023]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槽为沿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五支槽道,两所述第一支槽道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连通,一所述第四支槽道与靠近其的一所述第一支槽道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连通,另一所述第四支槽道与靠近其的另一所述第一支槽道之间通过至少一所述第五支槽道连通。
[0024]进一步地,所述冷板下板或所述流道板上分别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主进槽道以及所述第一主出槽道的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出液口;
[0025]当所述流道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一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液口时,所述冷板上板上开
设有对应所述第一进液口的第一通孔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出液口的第二通孔。
[002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流道槽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板另一端面中间区域的三第三槽道以及饶设在三所述第三槽道外周的第四槽道以及第五槽道,所述第四槽道与所述第五槽道分别与三所述第三槽道连通以形成并联槽道。
[00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槽道为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六支槽道,三所述第六支槽道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设置。
[0028]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槽道包括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二主进槽道以及沿所述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七支槽道,所述第七支槽道分别与所述第二主进槽道的出液端以及三所述第六支槽道的一端相连通。
[0029]进一步地,所述第五槽道包括沿所述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二主出槽道以及沿所述流道板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八支槽道,所述第八支槽道分别与所述第二主出槽道的进液端以及三所述第六支槽道的另一端相连通。
[0030]进一步地,所述冷板上板或所述流道板上分别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主进槽道与所述第二主出槽道的第二进液口与第二出液口;
[0031]当所述流道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二出液口时,所述冷板下板上开设有对应所述第二进液口的第三通孔以及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嵌套流道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板上板(1);冷板下板(2),其与所述冷板上板(1)上下间隔设置;流道板(3),其设于所述冷板上板(1)与所述冷板下板(2)之间且其冲压成型有相互嵌套的第一流道槽(31)以及第二流道槽(32),所述流道板(3)的上端面或下端面的其中之一设有所述第一流道槽(31),其中另一设有所述第二流道槽(32);其中,所述冷板上板(1)与所述冷板下板(2)分别与所述流道板(3)的上下端面相贴合并将所述第一流道槽(31)以及所述第二流道槽(32)密封以分别形成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内均流动有冷却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板上板(1)与所述冷板下板(2)均为平板。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槽(31)包括若干首尾相连并形成闭合回路的流道槽单元以及用于将若干所述流道槽单元连通以形成并联槽道的若干连接槽(311),所述连接槽(311)的槽深小于所述流道槽单元的槽深。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槽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板(3)一端面中间区域的两第一槽道(312)以及绕设在两所述第一槽道(312)外周的第二槽道(313),两所述第一槽道(312)之间以及所述第一槽道(312)与所述第二槽道(313)之间均通过所述连接槽(311)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道(312)为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矩形状的第一支槽道(3121),两所述第一支槽道(3121)沿前后方向间隔平行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道(313)包括沿流道板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进槽道(3131)、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倒U型的第一主出槽道(3132)、沿所述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二支槽道(3133)、沿所述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三支槽道(3134)以及沿所述流道板(3)长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两第四支槽道(3135),其中:所述第一主进槽道(3131)与所述第一主出槽道(3132)前后间隔平行布置,且两者相互对称设置;两所述第二支槽道(3133)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主进槽道(3131)的两出液端,两所述第三支槽道(3134)分别连通所述第一主出槽道(3132)的两进液端,两所述第二支槽道(3133)与两所述第三支槽道(3134)左右间隔平行布置;一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第二支槽道(3133)以及一所述第三支槽道(3134)相连通,另一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的两端分别与另一所述第二支槽道(3133)以及另一所述第三支槽道(3134)相连通,两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前后间隔平行布置;两所述第一支槽道(3121)均位于两所述第四支槽道(3135)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311)为沿流道板(3)宽度方向延伸且呈直线型的第五支槽道(3111),两所述第一支槽道(3121)之间通过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展展赵宇航田远伟肖鹏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