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心套管分液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冷技术与装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心套管分液结构及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紧凑式换热器,主要由具有多个微通道的扁管、用于分流和汇流的集管组成。在蒸发器入口,制冷剂通常为气液两相状态,当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不均匀时,分液量较少的支路会出现干蒸和过热,而分液量较多的支路会出现出口带液,由此难以发挥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为提升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设置合理的分液是必不可少的,分液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其复杂程度、工艺难度、生成成本等多个方面。
[0003]现有关于微通道换热器分液结构的改进较多,不同结构的特点与优劣不一,大致存在以下缺点:
[0004]1.传统的外分配器在铜管换热器中应用成熟,但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数较多,采用外分配器后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不利于压缩空间和形成集成化的分液结构。
[0005]2.在微通道换热器的集管内部设置分液结构便于实现集成化分流,但集管内部空间较小,复杂的分液结构会受限于工艺和成本问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心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管(1)、外层空心管(2)、连接夹块(5)、集管(6);外层空心管(2)内设有若干个分流单元,每个分流单元包括内层实心管(3),内层实心管(3)同轴嵌套在外层空心管(2)内;外层空心管(2)的侧壁上开有入口孔(201)和出口孔(202),入口孔(201)与出口孔(202)在外层空心管(2)周向上相隔180
°
;入口孔(201)连接入口管(1),内层实心管(3)侧面上设有槽道,槽道与外层空心管(2)内壁配合形成分流槽道;入口孔(201)与分流槽道的进口垂直连通,分流槽道的出口与出口孔(202)连接,外层空心管(2)的出口孔(202)与集管(6)通过连接夹块(5)连通,集管(6)内部设有多个隔板(8),隔板(8)将集管(6)内部分隔为若干独立的腔室,每个腔室对应一个连接夹块(5),每个腔室内插有一根或多根扁管(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心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实心管(3)的外侧面上设有第一槽道(301)、两个连接通道(302)、两个第二槽道(303)、四个槽道端口(304);第一槽道(301)包括一条水平槽道,水平槽道的中部为分流槽道的进口,第一槽道(301)关于该进口中心对称,第一槽道(301)的两个末端分别连接一个连接通道(302)的入口,第二槽道(303)也包括一条水平槽道,连接通道(302)的出口接入第二槽道(303)中水平槽道的中心位置,第二槽道(303)关于该中心位置中心对称,连接通道(302)与第二槽道(303)在连接处相互垂直,第二槽道(303)的两个末端为槽道端口(304),其中一个槽道端口(304)与出口孔(202)直接连接,另一个槽道端口(304)通过内层实心管(3)上的贯穿孔(305)与出口孔(202)相连;两个连接通道(302)、两个第二槽道(303)分别关于第一槽道(301)的进口中心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心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孔(201)的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槽道(301)的流通截面积,第一槽道(301)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槽道(303)的流通截面积,第二槽道(303)的流通截面积大于或等于出口孔(202)的流通截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心套管分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实心管(3)的外侧面上设有一个第一槽道(301)、六个连接通道(302)、两个第二槽道(303)、四个第三槽道(306)、八个槽道端口(304);第一槽道(301)包括一条水平槽道,水平槽道的中部为分流槽道的进口,第一槽道(301)关于该进口中心对称,第一槽道(301)的两个末端分别连接一个连接通道(302)的入口,第二槽道(303)也包括一条水平槽道,连接通道(302)的出口接入一个第二槽道(303)水平槽道的中心位置,第二槽道(303)关于该中心位置中心对称,连接通道(302)与第二槽道(303)在连接处相互垂直;第二槽道(303)的末端分别连接一个连接通道(302)的入口,第三槽道(306)也包括一条水平槽道,连接通道(302)的出口接入一个第三槽道(306)水平槽道的中心位置,第三槽道(306)关于该中心位置中心对称,连接通道(302)与第三槽道(306)在连接处相互垂直;每个第三槽道(306)对应两个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东,吴思远,赵日晶,位兴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