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7447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包括:水泥窑余热锅炉、减温减压装置、余热升温分汽缸、降温分汽缸、四台蒸压釜、抽真空分汽缸以及真空泵。水泥窑余热锅炉用以提供过热蒸汽。减温减压装置的一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水泥窑余热锅炉相连接,且减温减压装置用以对过热蒸汽进行减温减压,从而得到饱和蒸汽。余热升温分汽缸的入口端通过第二管道与减温减压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降温分汽缸通过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分别与余热升温分汽缸的四个出口端相连接。借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可以实现对水泥窑余热的高效利用。窑余热的高效利用。窑余热的高效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是关于水泥窑尾气余热回收
,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蒸压加气混凝土(AAC)是以硅质材料和钙质材料为主要原材料,掺加发气剂及其他调节材料,通过配料浇注、发气静停、切割、蒸压养护等工艺制成的多孔轻质硅酸盐建筑制品。AAC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压力在0.8

1.5MPa的饷和蒸汽进行养护,使各组成材料之间在较高温度下互相反应,产生一系列水化产物。目前多用天然气蒸汽锅炉来提供饱和蒸汽,天然气能耗较高。
[0003]国内外对水泥窑的尾气余热回收技术已有大量应用。目前,主要采用余热锅炉将低温余热尾气生产为过热蒸汽,进而利用过热蒸汽推动低参数的汽轮机来做功发电,达到回收利用效果。但余热回收过程中,特别是过热蒸汽转化为电能阶段,存在热损耗和其他损耗。
[0004]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可以实现对水泥窑余热的高效利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包括:水泥窑余热锅炉、减温减压装置、余热升温分汽缸、降温分汽缸、四台蒸压釜、抽真空分汽缸以及真空泵。水泥窑余热锅炉用以提供过热蒸汽。减温减压装置的一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水泥窑余热锅炉相连接,且减温减压装置用以对过热蒸汽进行减温减压,从而得到饱和蒸汽。余热升温分汽缸的入口端通过第二管道与减温减压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降温分汽缸通过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分别与余热升温分汽缸的四个出口端相连接。抽真空分汽缸的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七管道、第八管道、第九管道和第十管道与四台蒸压釜相连接。真空泵通过第十一管道与抽真空分汽缸的入口端相连接。其中,第三管道的中部与第七管道的中部相连通,且第四管道的中部与第九管道的中部相连通。其中,第五管道的中部与第九管道的中部相连通,且第六管道的中部与第十管道的中部相连通。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还包括:燃气锅炉以及燃气锅炉升温分汽缸。燃气锅炉升温分汽缸的入口端通过第十二管道与燃气锅炉相连接,且燃气锅炉升温分汽缸的四个出口端分别通过第十三管道、第十六管道、第十七管道和第十八管道分别与第六管道、第五管道、第四管道和第三管道相连接。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
二截止阀和第三截止阀,第十一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截止阀和第五截止阀,且第十二管道上设置有第六截止阀和第七截止阀。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减温减压装置包括:水箱、减压阀、第一冷却水管道、调节阀、第一水泵、两个第九截止阀、第三冷却水管道以及节流阀。水箱用以提供冷却水。减压阀安装于第一管道上。第一冷却水管道的一端与第二管道相连接,并位于减压阀的后方。调节阀的一端与第一冷却水管道的另一端相连接,且调节阀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冷却水管道与水箱相连接。第一水泵安装于第二冷却水管道上。两个第九截止阀,分别安装于第二冷却水管道上,并分别位于第一水泵的两侧。第三冷却水管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冷却水管道相连接,且第三冷却水管道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第九截止阀的外侧。以及节流阀安装于第三冷却水管道上。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减温减压装置还包括:第四冷却水管道、第二水泵以及两个第十截止阀。第四冷却水管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冷却水管道相连接,第四冷却水管道的一端位于一个第九截止阀与第三冷却水管道的一端之间,且第四冷却水管道的另一端位于另一个第九截止阀与第三冷却水管道的另一端之间。第二水泵安装于第四冷却水管道上。以及两个第十截止阀分别安装于第四冷却水管道上,并分别位于第二水泵的两侧。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减温减压装置还包括:第一止回阀以及第一过滤器。第一止回阀安装于第二冷却水管道上,且位于一个第九截止阀与第一水泵之间。以及第一过滤器安装于第二冷却水管道上,且位于另一个第九截止阀与第一水泵之间。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减温减压装置还包括:第二止回阀以及第二过滤器。第二止回阀安装于第四冷却水管道上,且位于一个第十截止阀与第二水泵之间。以及第二过滤器安装于第四冷却水管道上,且位于另一个第十截止阀与第二水泵之间。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每台蒸压釜均具有排污口,且四台蒸压釜的排污口均通过排污管道汇聚到主排污管道上。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还包括:第一弹簧安全阀以及第二弹簧安全阀。第一弹簧安全阀安装于第二管道上,且位于第一冷却水管道的后方。以及第二弹簧安全阀安装于燃气锅炉上。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蒸压釜入釜完成关闭釜门后,开启蒸压釜的抽真空分汽缸处对应的截止阀,并同时开启第四截止阀和第五截止阀,且当第四截止阀和第五截止阀开启后开启真空泵,进行抽真空操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可以实现对水泥窑余热的高效利用。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的一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的减温减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1中的另一部分结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的原理线框示意图。
[0022]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23]1‑
水泥窑余热锅炉,2

减温减压装置,3

第一管道,4

余热升温分汽缸,5

第二管道,6

降温分汽缸,7

第三管道,8

第四管道,9

第五管道,10

第六管道,11

蒸压釜,12

抽真空分汽缸,13

第七管道,14

第八管道,15

第九管道,16

第十管道,17

真空泵,18

第十一管道,19

燃气锅炉,20

燃气锅炉升温分汽缸,21

第十二管道,2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泥窑余热锅炉,用以提供过热蒸汽;减温减压装置,所述减温减压装置的一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水泥窑余热锅炉相连接,且所述减温减压装置用以对所述过热蒸汽进行减温减压,从而得到饱和蒸汽;余热升温分汽缸,所述余热升温分汽缸的入口端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减温减压装置的另一端相连接;降温分汽缸,通过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五管道和第六管道分别与所述余热升温分汽缸的四个出口端相连接;四台蒸压釜;抽真空分汽缸,所述抽真空分汽缸的出口端分别通过第七管道、第八管道、第九管道和第十管道与所述四台蒸压釜相连接;以及真空泵,通过第十一管道与所述抽真空分汽缸的入口端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管道的中部与所述第七管道的中部相连通,且所述第四管道的中部与所述第九管道的中部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五管道的中部与所述第九管道的中部相连通,且所述第六管道的中部与所述第十管道的中部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燃气锅炉;以及燃气锅炉升温分汽缸,所述燃气锅炉升温分汽缸的入口端通过第十二管道与所述燃气锅炉相连接,且所述燃气锅炉升温分汽缸的四个出口端分别通过第十三管道、第十六管道、第十七管道和第十八管道分别与所述第六管道、所述第五管道、所述第四管道和所述第三管道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和第三截止阀,所述第十一管道上设置有第四截止阀和第五截止阀,且所述第十二管道上设置有第六截止阀和第七截止阀。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的水泥窑余热蒸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温减压装置包括:水箱,用以提供冷却水;减压阀,安装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第一冷却水管道,所述第一冷却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道相连接,并位于所述减压阀的后方;调节阀,所述调节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却水管道的另一端相连接,且所述调节阀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冷却水管道与所述水箱相连接;第一水泵,安装于所述第二冷却水管道上;两个第九截止阀,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冷却水管道上,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凤仙林双程文杰王冬梅冯会永王厚生杜海麒徐士林曲炳龙李佳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金隅新型建材产业化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