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驱系统冷却结构及具有其的电驱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驱系统设计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驱系统冷却结构及具有其的电驱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混合动力式电驱系统向高集成度、高速、高效率方向发展,因此其结构更加紧凑,系统集成度更高,同时为满足更高的发电及驱动效率,对冷却润滑系统要求更高。常规的混合动力电驱系统为满足系统效率要求需要综合考虑电驱系统电磁性能方案、结构及材料工艺方案、系统集成方案等,通过混合动力串并联构型实现系统的有效运转,合理的冷却润滑系统设计对提高系统效率,满足整车续航里程要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电驱冷却系统包括发电机冷却和驱动电机冷却,其中,两者都包括定子冷却和转子冷却。现有技术(CN214888767U)中,公开了分别对定子总成进行喷淋和对转子总成进行内部冷却,但是无法实现通过转子内部冷却方案对定子绕组进行冷却,因此,该方案无法完全满足定子绕组的散热需求,进而导致电驱系统冷却结构的冷却效果差。同时,利用壳体上的管道对定子进行喷淋,由于喷淋孔位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系统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驱系统冷却结构包括转子总成冷却结构,所述转子总成冷却结构包括:转子轴(111),所述转子轴(111)的内部具有容纳油液的油腔(10);动平衡板(20),所述动平衡板(20)为两个,两个所述动平衡板(20)均与所述转子轴(111)连接,两个所述动平衡板(20)沿所述转子轴(111)的轴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动平衡板(20)中的一个设置有进油凹槽(410),两个所述动平衡板(20)中的另一个设置有出油凹槽(412),所述出油凹槽(412)远离所述转子轴(111)的一端设置有贯穿所述动平衡板(20)的甩油孔(413),所述甩油孔(413)靠近定子总成的绕组设置,所述进油凹槽(410)与所述油腔(10)连通;转子铁芯组(30),所述转子铁芯组(30)设置于两个所述动平衡板(20)之间,所述转子铁芯组(30)与所述转子轴(111)连接,所述转子铁芯组(30)内部设置有冷却油道(411),所述冷却油道(4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油凹槽(410)、所述出油凹槽(412)连通;其中,所述转子轴(111)旋转时,进入所述冷却油道(411)的部分油液可对所述转子铁芯组(30)内部进行冷却作业,部分油液被所述甩油孔(413)甩出后可对所述定子总成的绕组进行冷却作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系统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总成冷却结构还包括:转子喷油管(115),所述转子喷油管(115)设置于所述转子轴(111)内部,所述转子喷油管(11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出油口(1151),所述转子喷油管(115)通过所述出油口(1151)与所述油腔(10)连通以对所述油腔(10)内部进行冷却作业,其中,所述转子轴(111)沿自身轴线方向的第一端与电驱系统的后端盖(303)连接,所述转子轴(111)沿自身轴线方向的第二端通过花键(113)与所述电驱系统的变速器(105)连接,所述转子喷油管(115)的进油端通过连接件(1152)与所述转子轴(11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转子轴(111)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轴承(407),所述第一轴承(407)与所述连接件(1152)形成第一冷却腔体(1153);导油端垫(201),所述导油端垫(201)与所述后端盖(303)的轴承孔连接,所述导油端垫(201)上设置有位于中部的转子进油口(202)和位于边缘的轴承进油孔(203),所述转子进油口(202)与所述转子喷油管(115)的进油端连通,所述轴承进油孔(203)与所述第一冷却腔体(1153)连通,以使油液对所述第一轴承(407)执行冷却作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系统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平衡板(20)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油腔(10)的外侧壁两端的第一动平衡板(402)和第二动平衡板(403),所述第一动平衡板(402)与所述转子轴(111)连接,所述第一动平衡板(402)沿自身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进油凹槽(410),所述第一动平衡板(402)沿自身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出油凹槽(412),所述第二动平衡板(403)沿所述转子轴(111)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动平衡板(40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动平衡板(403)与所述第一动平衡板(402)的结构相同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动平衡板(402)与所述第二动平衡板(403)以预设角度错位安装于所述转子轴(111)上,以使得所述第一动平衡板(402)的各所述进油凹槽(410)与所述第二动平衡板(403)的各所述出油凹槽(412)一一对应地设置,所述第二动平衡板(403)的各所述进油凹槽(410)与所述第一动平衡板(402)的各所述出油凹槽(412)一一对应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系统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铁芯组(30)包括多
个叠加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全,苏肇明,赵越,苍衍,田博,于拓舟,高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