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制冷装置和冷链运输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6228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制冷装置和冷链运输车,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压缩机,压缩机用于驱动制冷剂在制冷剂循环管路中循环;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凝器进口通过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压缩机的出口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通过制冷剂循环管路与蒸发器的进口连接;蒸发器,蒸发器的出口通过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蓄热部件,蓄热部件环绕包覆于第一冷凝器的至少部分表面,蓄热部件用于对来自第一冷凝器的热量进行吸收存储;冷链运输车包括车厢和车载制冷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在冷凝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缺少利用且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实现存储冷凝器排出的热量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技术效果。技术效果。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制冷装置和冷链运输车


[0001]本技术涉及冷链物流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载制冷装置和一种冷链运输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品的保鲜度要求越来越高,物流行业也越来越普及。各种物流设备在保证物流速度达到要求的同时,对运输过程中车箱内部温度湿度的控制也越来越重视。冷凝器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
[0003]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冷链物流装备为了将冷藏箱体中温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需要冷凝器长时间地持续工作,冷凝过程中排出的热量一般排向大气,造成能量的浪费且污染大气环境。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在冷凝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缺少利用且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实现存储冷凝器排出的热量并加以有效利用的技术效果。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载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压缩机,压缩机用于驱动制冷剂在制冷剂循环管路中循环;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凝器的进口通过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压缩机的出口连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通过制冷剂循环管路与蒸发器的进口连接;蒸发器,蒸发器的出口通过制冷剂循环管路与压缩机的进口连接;蓄热部件,蓄热部件环绕包覆于第一冷凝器的至少部分表面,蓄热部件用于对来自第一冷凝器的热量进行吸收存储。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制冷剂循环管路用于连接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和蒸发器;压缩机用于压缩气体并使之变为高温气体,并驱动制冷剂在制冷剂循环管路中循环;第一冷凝器用于对来自压缩机的高温排气进行第一次冷凝;经过冷凝的气体通过蒸发器和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制冷的效果;蓄热部件环绕包覆于第一冷凝器的至少部分表面用于对来自第一冷凝器的热量进行吸收存储。蓄热部件对来自第一冷凝器的热量进行吸收存储,避免了资源浪费,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000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一阀门设于制冷剂循环管路,并位于压缩机的出口和第一冷凝器的进口之间;旁通管路,旁通管路的一端接入压缩机的出口和第一阀门之间,另一端接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之间;第二阀门,第二阀门设于旁通管路中。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阀门设于制冷剂循环管路并位于压缩机的出口和第一冷凝器的进口之间,第一阀门能够控制压缩机出口至第一冷凝器进口这段制冷剂循环管路的通断,且能够通过控制第一阀门的状态来控制由压缩机出口流向第一冷凝器进口的高温排气的流量;车载制冷装置还设有旁通管路,旁通管路的
一端接入压缩机的出口和第一阀门之间,另一端接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之间,即通过压缩机出口排出的高温排气还能够不经过第一冷凝器,直接通过旁通管路流向蒸发器;旁通管路上设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能够控制旁通管路的通断和通过旁通管路的高温排气的流量。同时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调节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状态来调节高温排气的流向和流量。
[000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通过制冷剂循环管路接入第一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进口之间。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的进口之间还设有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用于对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排气实现进一步冷凝,提高冷凝效率。
[00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蓄冷装置设于冷链运输车,冷链运输车包括车厢,蒸发器用于向车厢施加冷量,蓄热部件用于向车厢施加热量。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车载蓄冷装置设于冷链运输车,且冷链运输车包括车厢,当车载蓄冷装置运行时,蒸发器用于向车厢施加冷量,实现供冷;蓄热部件用于向车厢施加热量,实现供热,并可以提高车厢内环境的湿度。同时通过蒸发器和蓄热部件相互配合实现车厢内温度和湿度的调节。
[00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一腔室,第一腔室设于车厢中,并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蓄热部件;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一气流驱动部件,第一气流驱动部件设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中的任一者,用于驱动空气在第一腔室和车厢之间流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腔室设于车厢内,且第一腔室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蓄热部件;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一进风口为空气流入第一腔室提供入口,第一出风口为空气流出第一腔室提供出口,车厢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流入第一腔室,在第一腔室内的蓄热部件升温,并通过第一出风口流向车厢或外界;同时第一气流驱动部件设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中的任一者,可以用于驱动空气在第一腔室和车厢之间流动。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一封板,第一封板设于第一进风口,并用于遮挡或避让第一进风口;和/或第二封板,第二封板设于第一出风口,并用于遮挡或避让第一出风口。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一封板设于第一进风口并用于遮挡或避让第一进风口,第二封板设于第一出风口并用于遮挡或避让第一出风口,通过第二封板的状态能够第一出风口的开闭。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制冷装置还包括:蓄冷部件,蓄冷部件环绕包覆于蒸发器的至少部分表面,蓄冷部件用于对来自蒸发器的冷量进行吸收存储,并向车厢施加冷量。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蓄冷部件环绕包覆于蒸发器的至少部分表面用于对来自蒸发器的冷量进行吸收存储,并向车厢施加冷量,从而达到制冷的作用。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二腔室,第二腔室设于车厢
中,并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蓄冷部件;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气流驱动部件,第二气流驱动部件设于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的任一者,用于驱动空气在第二腔室和车厢之间流动。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腔室设于车厢内,且第二腔室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蓄热部件,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与第二腔室连通,车厢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流入第二腔室,在第二腔室内的蓄热部件升温,并通过第二出风口流向车厢或外界;同时第二气流驱动部件设于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中的任一者,可以用于驱动空气在第二腔室和车厢之间流动。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例中,车载制冷装置还包括:第三封板,第三封板设于第二进风口,并用于遮挡或避让第二进风口;和/或第四封板,第四封板设于第二出风口,并用于遮挡或避让第二出风口。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三封板设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制冷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制冷装置(100)包括:制冷剂循环管路(110);压缩机(120),所述压缩机(120)用于驱动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110)中循环;第一冷凝器(130),所述第一冷凝器(130)的进口通过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110)与所述压缩机(120)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冷凝器(130)的出口通过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110)与蒸发器(140)的进口连接;所述蒸发器(140),所述蒸发器(140)的出口通过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110)与所述压缩机(120)的进口连接;蓄热部件(150),所述蓄热部件(150)环绕包覆于所述第一冷凝器(130)的至少部分表面,所述蓄热部件(150)用于对来自所述第一冷凝器(130)的热量进行吸收存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制冷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制冷装置(100)还包括:第一阀门(111),所述第一阀门(111)设于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110),并位于所述压缩机(120)的出口和所述第一冷凝器(130)的进口之间;旁通管路(112),所述旁通管路(112)的一端接入所述压缩机(120)的出口和所述第一阀门(111)之间,另一端接入所述第一冷凝器(130)的出口和所述蒸发器(140)之间;第二阀门(113),所述第二阀门(113)设于所述旁通管路(112)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制冷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制冷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冷凝器(114),所述第二冷凝器(114)通过所述制冷剂循环管路(110)接入所述第一冷凝器(130)的出口和所述蒸发器(140)的进口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制冷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制冷装置(100)设于冷链运输车(200),所述冷链运输车(200)包括车厢(210),所述蒸发器(140)用于向所述车厢(210)施加冷量,所述蓄热部件(150)用于向所述车厢(210)施加热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制冷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制冷装置(100)还包括:第一腔室(170),所述第一腔室(170)设于所述车厢(210)中,并用于容纳至少部分的所述蓄热部件(150);第一进风口(171),所述第一进风口(171)与所述第一腔室(170)连通;第一出风口(172),所述第一出风口(172)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慧峰赵明
申请(专利权)人:冷链魔方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