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水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6207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造粒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冷却水回收装置,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挡板、第一过滤网、第二挡板和第二过滤网。第一挡板和第一过滤网将外壳主体分隔成进水区和过滤区。第二挡板和第二过滤网将过滤区分隔成第一过滤区和第二过滤区。进水区上方设置有进水口,第一挡板倾斜设置,并与外壳主体的内壁形成能够使冷却水沿内壁往下流的空隙。第一过滤网设置于空隙上方。第一过滤区的侧面下端设置有排污口。第二过滤网位于排污口的上方。第二过滤区的侧面上端设置有回流口。回流口位于第二过滤网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重复利用冷却水,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回收的冷却水杂质少,可实现循环使用。可实现循环使用。可实现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冷却水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造粒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冷却水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造粒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冷却,需要使用大量的冷却水。大部分工厂是将使用后的冷却水直接排掉,使用新的冷却水进行冷却。虽然能起到良好的冷却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冷却水,不仅浪费水资源,提高生产成本,还加大处理污水的压力。
[0003]为解决以上问题,大部分厂家将造粒设备排出的冷却水经过简单过滤后,回流到造粒设备中进行冷却。虽然能够回收利用冷却水,但是回流的冷却水中杂质较多,严重影响生产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造粒设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冷却水浪费、冷却水回收杂质多,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造粒系统的冷却水回收装置,不仅能够重复利用冷却水,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回收的冷却水杂质少,可实现循环使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水回收装置,其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挡板、第一过滤网、第二挡板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一过滤网将外壳主体分隔成进水区和过滤区。第二挡板和第二过滤网将过滤区分隔成第一过滤区和第二过滤区。
[0007]所述进水区上方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一挡板倾斜设置,并与外壳主体的内壁形成能够使冷却水沿内壁往下流的空隙,冷却水沿着内壁流到第一过滤区中,可大大减小进水的冲击力,避免过大搅动底部的沉淀物。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于空隙上方;所述进水口与造粒设备的排水口连接。
[0008]所述第一过滤区的侧面下端设置有用于排出沉淀物和污水的排污口,所述第二过滤网位于排污口的上方,并与第二挡板连接。第一过滤区的冷却水通过第二过滤网从下往上过滤,有利于被过滤的杂质因重力因素下落到第一过滤区的底部,可减少杂质附着在第二过滤网上。
[0009]所述第二过滤区的侧面上端设置有用于回收上层澄清冷却水的回流口;所述回流口位于第二过滤网的上方。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区的底部设置有便于排泥的斜面,所述斜面向设有排污口的一侧倾斜,便于底部的沉淀物从排污口排出。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网可抽拉地设置于外壳主体上,且第二过滤网与第二挡板卡接,可抽拉的设计,便于第二过滤网的更换和清洗。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网包括第二滤框以及设置于第二滤框上的第二滤网,第二挡板上设置有与第二滤框相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滤框穿过外壳主体,将一端卡接于第二卡槽上;另一端设置有提拉部,且位于主体外壳外部。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滤框与外壳主体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眼大于第二过滤网的孔眼。
[0015]本技术的有益之处为:
[0016]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对排出的冷却水进行双重过滤。在外壳主体底部设置排污口,上端设置回流口,经过过滤后的冷却水通过静置沉淀后,沉淀物可通过排污口流出,减少沉淀物,上层澄清液可通过回流口回流到造粒设备中,进行回收利用,可大大减少回收中冷却水的杂质。同时在进水区与过滤区之间采用冷却水沿内壁往下流的空隙设计,使得冷却水沿着内壁流到第一过滤区中,可大大减小进水的冲击力,避免过大搅动底部的沉淀物。同时第二过滤网位于排污口的上方,使得第一过滤区的冷却水通过第二过滤网从下往上过滤,有利于被过滤的杂质因重力因素下落到第一过滤区的底部,可减少杂质附着在第二过滤网上,减少过滤网的清洗次数,减少后期维护。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19]1、外壳主体,2、第一挡板,3、第一过滤网,4、第二挡板,5、第二过滤网,6、进水区,7、第一过滤区,8、第二过滤区,9、进水口,10、空隙,11、排污口,12、回流口,13、斜面,14、第二卡槽,15、提拉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1]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2]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冷却水回收装置,其包括外壳主体1,外壳主体1内部设置有第一挡板2、第一过滤网3、第二挡板4和第二过滤网5。其中,第一挡板2和第一过滤网3将外壳主体1分隔成进水区6和过滤区。第二挡板4和第二过滤网5将过滤区分隔成第一过滤区7和第二过滤区8。
[0023]具体地,进水区6上方设置有进水口9,第一挡板2倾斜设置,并与外壳主体1的内壁形成能够使冷却水沿内壁往下流的空隙10,冷却水沿着内壁流到第一过滤区7中,可大大减小进水的冲击力,避免过大搅动底部的沉淀物。第一过滤网3设置于空隙10上方。进水口9与造粒设备的排水口连接。
[0024]其中,第一过滤区7的侧面下端设置有用于排出沉淀物和污水的排污口11,第二过滤网5位于排污口11的上方,并与第二挡板4连接。第一过滤区7的冷却水通过第二过滤网5从下往上过滤,有利于被过滤的杂质因重力因素下落到第一过滤区7的底部,可减少杂质附着在第二过滤网5上,减少过滤网的清洗次数,减少后期维护。
[0025]其中,第二过滤区8的侧面上端设置有用于回收上层澄清冷却水的回流口12;回流口12位于第二过滤网5的上方。经过过滤后的冷却水通过静置沉淀后,沉淀物可通过排污口
11流出,减少沉淀物,上层澄清液可通过回流口12回流到造粒设备中,进行回收利用,可大大减少回收中冷却水的杂质。
[0026]以下列举冷却水回收装置结构的较优实施例,以清楚的说明本技术的内容,应当明确的是,本技术的内容并不限制于以下实施例,其他通过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的改进亦在本技术的思想范围之内。
[0027]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底部的沉淀物从排污口11排出,第一过滤区7的底部还设置有斜面13,斜面13向设有排污口11的一侧倾斜,在水流和重力的作用下,有利过滤颗粒物想排污口11聚集。
[0028]为了便于第二过滤网5的更换和清洗,第二过滤网5采用可抽拉的设计。第二过滤网5可抽拉地设置于外壳主体1上,且第二过滤网5与第二挡板4卡接。
[0029]具体的可抽拉设计为:第二过滤网5包括第二滤框以及设置于第二滤框上的第二滤网,第二挡板4上设置有与第二滤框相配合的第二卡槽14,第二滤框穿过外壳主体1,将一端卡接于第二卡槽14上;另一端设置有提拉部15,且位于主体外壳外部。
[0030]为了防止冷却水渗漏,第二滤框与外壳主体1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0031]为了更好的过滤,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挡板、第一过滤网、第二挡板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一过滤网将外壳主体分隔成进水区和过滤区;第二挡板和第二过滤网将过滤区分隔成第一过滤区和第二过滤区;所述进水区上方设置有进水口,所述第一挡板倾斜设置,并与外壳主体的内壁形成能够使冷却水沿内壁往下流的空隙;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于空隙上方;所述进水口与造粒设备的排水口连接;所述第一过滤区的侧面下端设置有用于排出沉淀物和污水的排污口,所述第二过滤网位于排污口的上方,并与第二挡板连接;所述第二过滤区的侧面上端设置有用于回收上层澄清冷却水的回流口;所述回流口位于第二过滤网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水回收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龙解吴龙荣方耀宗
申请(专利权)人:科艾斯化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