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涉及头颅辅助固定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与手术床头部处固定安装的箱体,所述箱体的内腔固定安装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沿箱体内腔长度向固定安装的主杆和两个辅助杆,两个辅助杆分别位于主杆宽度向的两侧,主杆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弧形顶杆,两个辅助杆靠近弧形顶杆的一侧均转动安装有相互对应的弧形副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当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方面的手术时,为了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头部发生移动,需要将患者的头部放置于箱体表面的凹槽内,当患者躺好后再通过弧形顶杆以及弧形副杆,将患者头部的三面进行限位固定,从而优化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外力影响头部产生移动导致手术风险提高的问题。致手术风险提高的问题。致手术风险提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头颅辅助固定
,具体涉及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倾向疾病,医护人员在对神经内科患者进行治疗时,大多需要对患者的脑补进行手术。
[0003]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脑内神经错综复杂,在手术前虽然对患者进行了麻醉,但为了避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外部原因产生移动,从而牵动手术部位,导致不可预测的手术风险发生,这就需要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对手术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降低手术因为意外导致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解决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外部原因产生移动,从而牵动手术部位,导致不可预测的手术风险发生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
[0005]本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包括与手术床头部处固定安装的箱体,所述箱体的内腔固定安装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沿箱体内腔长度向固定安装的主杆和两个辅助杆,两个辅助杆分别位于主杆宽度向的两侧,所述主杆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弧形顶杆,两个所述辅助杆靠近弧形顶杆的一侧均转动安装有相互对应的弧形副杆,所述主杆、辅助杆、弧形顶杆和弧形副杆与人体接触一侧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弹力层。
[0007]进一步地,所述弧形顶杆远离弹力层的一侧且位于主杆和弧形顶杆连接点处固定安装有半圆齿盘,所述半圆齿盘远离弧形顶杆的一端啮合有一号齿轮,所述一号齿轮圆心处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连动杆,所述连动杆的一端与箱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贯穿箱体内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装有一号扭转盘。
[0008]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副杆远离弹力层的一侧且位于辅助杆和弧形副杆连接点处固定安装有半圆齿盘,所述半圆齿盘远离弧形副杆的一端啮合有二号齿轮,所述二号齿轮圆心处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连动杆,所述连动杆的一端与箱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连动杆的另一端贯穿箱体内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装有二号扭转盘。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主杆宽度向的两侧均沿自身长度向开设有滑动槽,两个辅助杆相互远离的一侧均沿自身长度向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的内壁均滑动卡接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两端的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安放座,所述安放座远离调节组件的一端均转动安装有折杆。
[0010]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同时与多个滑动槽内壁滑动卡接的弧形架,所述弧形架远离滑动槽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通过联轴器固定
安装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的两端均与弧形架中部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驱动齿轮靠近主杆的一侧啮合有齿条,所述齿条远离驱动齿轮的一侧与主杆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弹力层的外表面均固定均固定安装有防水层。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术通过当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方面的手术时,为了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头部发生移动,需要将患者的头部放置于箱体表面的凹槽内,当患者躺好后再通过弧形顶杆以及弧形副杆,将患者头部的三面进行限位固定,从而优化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外力影响头部产生移动导致手术风险提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立体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纵剖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箱体内部结构爆炸立体图;
[0017]图4是本技术图3中A处放大图。
[0018]图中1、箱体;2、限位组件;201、主杆;202、辅助杆;203、弧形顶杆;204、弧形副杆;3、弹力层;4、半圆齿盘;5、一号齿轮;6、连动杆;7、一号扭转盘;8、二号齿轮;9、二号扭转盘;10、滑动槽;11、调节组件;1101、弧形架;1102、驱动电机;1103、驱动齿轮;1104、齿条;12、安放座;13、折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0]如图1
‑
4所示,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包括与手术床头部处固定安装的箱体1,箱体1的内腔固定安装有限位组件2,限位组件2包括沿箱体1内腔长度向固定安装的主杆201和两个辅助杆202,两个辅助杆202分别位于主杆201宽度向的两侧,主杆201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弧形顶杆203,两个辅助杆202靠近弧形顶杆203的一侧均转动安装有相互对应的弧形副杆204,主杆201、辅助杆202、弧形顶杆203和弧形副杆204与人体接触一侧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弹力层3,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当患者进行神经内科方面的手术时,为了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头部发生移动,需要将患者的头部放置于箱体1表面的凹槽内,当患者躺好后再通过弧形顶杆203以及弧形副杆204,将患者头部的三面进行限位固定,从而优化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外力影响头部产生移动导致手术风险提高的问题,需要解释的是:主杆201、辅助杆202、弧形顶杆203和弧形副杆204的连接面均喷涂有阻尼层。
[0021]此处的工作原理:当患者躺在手术床上时,先将头部放置于弹力层3的表面,之后医护人员以主杆201与弧形顶杆203的连接处转动弧形顶杆203,再以辅助杆202与弧形副杆204的连接处转动弧形副杆204,且两个弧形副杆204均向相对的一侧转动,通过对患者头部三面均进行限位的方式达到固定患者头部的目的。
[0022]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弧形顶杆203远离弹力层3的一侧且位于主杆201和弧形顶杆203连接点处固定安装有半圆齿盘4,半圆齿盘4远离弧形顶杆203的一端啮合有一号齿轮5,一号齿轮5圆心处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连动杆6,连动杆6的一端与箱体1的内
壁转动连接,连动杆6的另一端贯穿箱体1内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装有一号扭转盘7,具体的:当操作人员需要转动弧形顶杆203时,先拧动一号扭转盘7带动连动杆6的旋转,旋转的连动杆6带动一号齿轮5转动,转动的一号齿轮5通过与半圆齿盘4的啮合关系带动弧形顶杆203转动,从而对弧形顶杆203的角度调整,需要解释的是:连动杆6与箱体1的连接面均喷涂有阻尼层用于增加摩擦力,配合一号齿轮5与半圆齿盘4齿面之间自身存在的对抗力对弧形顶杆203进行支撑。
[0023]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弧形副杆204远离弹力层3的一侧且位于辅助杆202和弧形副杆204连接点处固定安装有半圆齿盘4,半圆齿盘4远离弧形副杆204的一端啮合有二号齿轮8,二号齿轮8圆心处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连动杆6,连动杆6的一端与箱体1的内壁转动连接,连动杆6的另一端贯穿箱体1内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装有二号扭转盘9,具体的:当操作人员需要转动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包括与手术床头部处固定安装的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内腔固定安装有限位组件(2),所述限位组件(2)包括沿箱体(1)内腔长度向固定安装的主杆(201)和两个辅助杆(202),两个辅助杆(202)分别位于主杆(201)宽度向的两侧,所述主杆(201)的一端转动安装有弧形顶杆(203),两个所述辅助杆(202)靠近弧形顶杆(203)的一侧均转动安装有相互对应的弧形副杆(204),所述主杆(201)、辅助杆(202)、弧形顶杆(203)和弧形副杆(204)与人体接触一侧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弹力层(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顶杆(203)远离弹力层(3)的一侧且位于主杆(201)和弧形顶杆(203)连接点处固定安装有半圆齿盘(4),所述半圆齿盘(4)远离弧形顶杆(203)的一端啮合有一号齿轮(5),所述一号齿轮(5)圆心处的内壁固定安装有连动杆(6),所述连动杆(6)的一端与箱体(1)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连动杆(6)的另一端贯穿箱体(1)内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装有一号扭转盘(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颅防移位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副杆(204)远离弹力层(3)的一侧且位于辅助杆(202)和弧形副杆(204)连接点处固定安装有半圆齿盘(4),所述半圆齿盘(4)远离弧形副杆(204)的一端啮合有二号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