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6126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一种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壳体包括一第一机壳及一第二机壳。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一第一凹槽,第一凹槽邻近于螺柱。第二机壳包括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及一第三板体。第二板体锁附于螺柱。第三板体连接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三板体的一连接处邻近第一凹槽。其中,第一凹槽用以当第二板体锁附于螺柱时,提供连接处容置的空间,以避免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可避免锁 附过度变形的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市面上大部分的产品都具有壳体,以保护产品内部的组件。有些壳体是一 体成型完成,有些壳体则是分成多个部分制作,然后以接合方式,例如是锁附 方式将该些分开的部分接合成一个壳体。请参照图l,其为现有壳体的示意图。壳体100包括一上机壳102及一下 机壳104。 一螺栓112用以穿过上机壳102的贯穿孔108而锁附于下机壳104 的螺柱106的锁孔110内。一般而言,上机壳102与下机壳104的材质及工法不一定相同,此时其制 造公差范围也不同。当上机壳102的实际尺寸往方向Dl偏离且下机壳104的 实际尺寸往方向D2偏离时,即使偏离值落于该制造公差范围内,上机壳102 与下机壳104的间也可能出现间隙S。请参照图2,其为图1的螺栓将上机壳锁附于下机壳的示意图。当螺栓112 将上机壳102锁附于螺柱106时,上机壳102的板体122被往间隙S内推挤而 变形,例如是出现凹陷处114。此外,由于上机壳102的板体120抵靠于下机 壳104,板体118受到下机壳104的拘束而呈现扭曲变形。如此,除了造成上 机壳102的板体118应力过大且分布不均外,外观上的扭曲变形也使购买者无 法接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在于,提供一种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 装置。壳体的第一机壳上设置一凹槽,当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锁附在一起时, 凹槽可容置第二机壳中挠度变形的部分,避免第二机壳本身过度扭曲变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提供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邻近于该螺柱;以及一第二机壳,包括 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及一第三板体,连接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三板 体的一连接处为邻近该第一凹槽;其中,当该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时,该第一凹槽提供该连接处容置的空 间,以避免该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上述的壳体,其中,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 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寸 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 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上述的壳体,其中,该第一机壳还具有一机壳表面及一第二凹槽,该第二 凹槽及该第一凹槽是位于该机壳表面上,且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槽相连通;其中,该第二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离为大于该第一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 离,且该第二凹槽的槽底面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为小于该第一凹槽的槽底面 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上述的壳体,其中,还包括一垫片,设置于该螺柱与该第二板体之间。上述的壳体,其中,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 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 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 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与该垫片的高度值的和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包括一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及-第一凹槽,该第-凹槽邻近于该螺柱;及一第二机壳,包括 一第一板体;一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及一第三板体,连接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三板体的一连接处为邻近该第一凹槽;以及 一电子组件,设置于该壳体内;其中,当该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时,该第一凹槽提供该连接处容置的空 间,以避免该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 该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一第二最大极限尺 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一机壳还具有一机壳表面及一第二凹槽,该 第二凹槽及该第一凹槽位于该机壳表面上,且该第二凹槽与该第一凹槽相连 通;其中,该第二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离为大于该第一凹槽相距该螺柱的距 离,且该第二凹槽的槽底面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为小于该第一凹槽的槽底面 相距该机壳表面的距离。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还包括一垫片,设置于该螺柱与该第二板体之间。上述的电子装置,其中,该第二板体具有一下表面,该螺柱具有一锁附面,该下表面用以锁附于该锁附面上;其中,该锁附面相距一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 -第一最大极限尺寸与一第一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与该下表面相距该基准的距离值为介于--第二最大极限尺 寸与一第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该第一凹槽的深度值与该垫片的高度值的和值实质上等于或大于该第二最大极限尺寸与该第一最小极限尺寸的差值。本技术的功效在于,壳体的第一机壳上设置--凹槽,其邻近第一机壳的螺柱。当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锁附在一起时,凹槽可容置第二机壳中挠度变形的部分,避免第二机壳本身过度扭曲变形。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壳体的示意图2为图1的螺栓将上机壳锁附于下机壳的示意图3为依照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壳体的局部示意图4为一螺栓将第二机壳锁附于第一机壳的示意图5为图3中局部B的放大示意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壳体的局部示意图7为图6中局部A的放大示意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壳体的局部示意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凹槽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 200、 300、 400、 500:壳体102:上机壳104:下机壳106、 206:螺柱108:贯穿孔 110:锁孔 112:螺栓 114:凹陷处118、 120、 122:板体202、 302、 406、 502:第一机壳204、 506:第二机壳208、 312、 404、 504:第一凹槽210、 508:第一板体 212:第二板体214、 512:第三板体216:下表面 218:锁附面220、 514:连接处 222:槽开口304:第二凹槽 306:机壳表面 308、 310:槽底面402:垫片 A、 B:局部C:挠度变形曲线Dl、 D2:方向 H、 H4:深度值H3:高度值Ll:第一最大极限尺寸L2:第一最小极限尺寸L3:第二最大极限尺寸L4:第二最小极限尺寸RP:基准S:间隙Sl:最大间隙Tl、 T2:公差带Wl、 W2、 Hl、 H2:距离W3:宽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本技术就是在提供一种壳体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壳体的第--机壳上设置一凹槽。当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锁附在一起时,nn槽可容置第二机壳中挠 度变形的部分,避免第二机壳本身过度扭曲变形。以下提出几组较佳实施例作为本技术的说明,然而实施例所提出的内 容,仅为举例说明之用,而绘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机壳,包括一螺柱并具有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邻近于该螺柱;以及    一第二机壳,包括:    一第一板体;    一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及    一第三板体,连接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三板体的一连接处为邻近该第一凹槽;    其中,当该第二板体锁附于该螺柱时,该第一凹槽提供该连接处容置的空间,以避免该第二板体锁附后过度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柏佑戴宝华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