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灌注桩模板的固定装置,对应所述灌注桩的地上外露部分外部竖直设置外露模板,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套设在所述灌注桩外部;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包括上下分层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设置连接件,并通过所述连接件的围设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内部形成对所述外露模板的导向定位通道;下层的所述第二支撑件底部设置与地面配合的承压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外围配对设有与其配合的插销,使所述模板固定装置通过所述插销与地面呈稳定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灌注桩施工过程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模板固定装置,从而能够确保灌注桩外露部分的垂直度。保灌注桩外露部分的垂直度。保灌注桩外露部分的垂直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灌注桩模板的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灌注桩模板固定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灌注桩模板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灌注桩是一种就位成孔,灌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而制成的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基础都采用灌注桩进行地下部分的浇筑和设计。
[0003]在光伏项目中,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一定的特殊性,比如牧光储、渔光互补等都需要要求灌注桩外露地面50cm左右,因此灌注桩对外露部分需配合模板进行约束,而模板的固定以及稳固程度对灌注桩施工的垂直度、施工质量及其效率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操作即可对灌注桩外露部分模板进行有效制约的模板固定装置。
[0005]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灌注桩模板的固定装置,对应所述灌注桩的地上外露部分外部竖直设置外露模板,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套设在所述灌注桩外部;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包括上下分层设置的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设置连接件,并通过所述连接件的围设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内部形成对所述外露模板的导向定位通道;下层的所述第二支撑件底部设置与地面配合的承压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外围配对设有与其配合的插销,使所述模板固定装置通过所述插销与地面呈稳定状态,以使对所述灌注桩外露部分的垂直度进行制约。
[0007]所述灌注桩为光伏桩基础。
[0008]进一步的:上层的所述第一支撑件内部设置与所述外露模板外表面相配合的导向支撑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件围设在所述外露模板的中部或中部以上的部分。
[0010]进一步的:所述承压部分围设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所述外露模板围设的横截面面积。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件外表面围设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设有贯穿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插销相配合。
[0012]进一步的:所述插销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分隔的两端分为嵌入端和限位端。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为灌注桩施工过程提供了简单可靠的模板固定装置,通过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分别形成对外露模板以及地面形成相互配合,既能够通过模板固定装置增加对外露模板的稳定性,又能对外露模板进行扶持并支撑以进一步提高外露模板的稳定程
度,从而能够确保灌注桩外露部分的垂直度。同时本技术减少了加固及固定外露模板的时间,提高了对灌注桩的工作效率以及对灌注桩的浇筑质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小型混流式转轮拆卸前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拆卸小型混流式转轮的示意图。
[0019]附图中的标记为:第一支撑件1、第二支撑件2、连接件3、限位套4、插销5、限位端51、嵌入端52、外露模板6。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21]如图1
‑
3所示,一种新型灌注桩模板的固定装置,灌注桩为光伏桩基础,对应灌注桩的地上外露部分外部竖直设置外露模板6,模板固定装置套设在灌注桩外部;模板固定装置包括上下分层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之间设置连接件3,并通过连接件3的围设使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内部形成对外露模板6的导向定位通道;下层的第二支撑件2底部设置与地面配合的承压部分21;第二支撑件2外围配对设有与其配合的插销5,使模板固定装置通过插销5与地面呈稳定状态,以使对灌注桩外露部分的垂直度进行制约。
[0022]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均为圆环状,优选为通过钢筋圈形环绕并焊接连接成圆环形加固筋,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相互平行。同时连接件3采用钢筋,其焊接围设在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连接件3的数量至少设置一对,而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为两对,以确保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2的连接稳定程度。
[0023]如图1
‑
3所示,上下分层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外围未通过连接件3连接的部分为中空设置,以便透过中空部分进行对外露模板6与地面接触部分的观察、检测和调整,进一步确保外露模板6通过模板固定装置对灌注桩的地上外露部分的垂直度的保障。
[0024]如图1
‑
3所示,第一支撑件1围设在外露模板6的中部或中部以上的部分。
[0025]承压部分21围设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外露模板6围设的横截面面积。同时,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之间的直径成正比,以此更好的提升模板固定装置的稳定性。
[0026]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采用上层直径大、下层直径小的结构设置,以此在配合连接件3的作用下形成圆台状的构件结构。其中本实施例中所使用外露模板6为配合实际灌注桩进行选择,可选用波纹管进行套设,针对本实施例外露模板6的外径为32cm,以此配合外露模板6的第一支撑件1内径为32cm的圆环构件,而第二支撑件2为内径为40cm的圆环构件。
[0027]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以此使模板固定装置围设的圆台状构件可确保其四周受力均匀。
[0028]如图3所示,上层的第一支撑件1内部设置与外露模板6外表面相配合的导向支撑部。
[0029]如图1和3所示,第二支撑件2外表面围设有限位套4,限位套4设有贯穿设有通孔,通孔与插销5相配合。
[0030]本实施例中,限位套4与连接件3的数量相对应,同时限位套4的所在位置与连接件3的位置相对应,即限位套4位于连接件3与第二支撑件2的焊点处,限位套4以及连接件3最佳为以第二支撑件2的圆心为中心等角度分布设置。
[0031]如图3所示,插销5通过第二支撑件2分隔的两端分为嵌入端52和限位端51。插销5的嵌入端52通过配合限位端51可插入地面内进行对模板固定装置的固定状态,而通过插销5上的限位端51可将插销5从地面内取出状态,在限位端51配合不同状态进行移动时可通过锤击进行调整所处限位套4内的高度。
[0032]本实施例中,限位套4的直径为10mm,且限位套4为L型的钢筋或将钢筋折弯呈L状。
[0033]请参阅图1
‑
3,在使用模板固定装置配合外露模板6,对光伏桩基础的灌注桩地上外露部分进行浇筑时,其具体方式如下:
[0034]在灌注桩成孔后,将验收合格的钢筋笼放入灌注桩的孔内,而灌注桩的地上外露部分外套设并安装制作好的外露模板6。通过对外露模板6的位置、高度以及垂直度进行调整后,将模板固定装置套在外露模板6外侧。
[0035]将第二支撑件2放置在地面上,使承压部分21紧贴地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灌注桩模板的固定装置,对应所述灌注桩的地上外露部分外部竖直设置外露模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套设在所述灌注桩外部;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包括上下分层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和第二支撑件(2),所述第一支撑件(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之间设置连接件(3),并通过所述连接件(3)的围设使所述第一支撑件(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内部形成对所述外露模板(6)的导向定位通道;下层的所述第二支撑件(2)底部设置与地面配合的承压部分(21);所述第二支撑件(2)外围配对设有与其配合的插销(5),所述模板固定装置通过所述插销(5)与地面呈稳定状态,以使对所述灌注桩外露部分的垂直度进行制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灌注桩模板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层的所述第一支撑件(1)内部设置与所述外露模板(6)外表面相配合的导向支撑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灌注桩模板的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喜,张文利,何宇,王宝文,田子龙,刘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华东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