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下部设有两根滚筒轴、上部设有一根支撑轴;在每根所述滚筒轴的中部配合有滚筒,所述滚筒两端的内壁分别通过滚动轴承配合在滚筒轴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在所述支撑轴的中部配合有夹头组件,所述夹头组件包括夹头本体和两套推力轴承,所述夹头本体下部的配合孔的两端分别通过推力轴承配合在支撑轴的中部;在所述夹头本体的上部设有多道防滑横槽,所述夹头本体的上部用于与拉力机连接。其与拉力机、虎钳配合替代人工手动撕拉检测,撕拉速度均匀,能够提高结合力的测量精度,并减轻测量者的劳动强度。动强度。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双金属板材,具体涉及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评估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时,通常采用手动撕拉等方式进行检测,该方式手动撕拉速度差异大,测出的拉力值波动大,无法满足对结合力的定量精度要求。因此,需要开发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
[0003]CN214066891U公开的“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强度的检测装置”,其包括:中间滚珠模架、试样夹持组件、刀具,所述的中间滚珠模架包括水平设置的上模板与下模板,上模板与下模板之间通过活动连接件进行活动连接且上模板能够进行上下相对运动,所述的下模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定位固定块且试样夹持组件安装于定位固定块上,试样夹持组件用于对试样进行夹持,所述的上模板的下端面设置有刀具固定块且刀具安装于刀具固定块上,刀具用于对试样进行剪切;以钢背和铜合金双金属材料为例进行阐述,该检测装置适用于检测钢背层厚度≥2mm,铜合金层厚度≥0.5mm的双金属结合强度,操作实施简单,减少了外在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重复性好,测得数据更加准确可靠。毋庸置疑,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失为所属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其与拉力机、虎钳配合替代人工手动撕拉检测,撕拉速度均匀,能够提高结合力的测量精度,并减轻测量者的劳动强度。
[0005]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下部设有两根滚筒轴、上部设有一根支撑轴;在每根所述滚筒轴的中部配合有滚筒,所述滚筒两端的内壁分别通过滚动轴承配合在滚筒轴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能够转动;在所述支撑轴的中部配合有夹头组件,所述夹头组件包括夹头本体和两套推力轴承,所述夹头本体下部的配合孔的两端分别通过推力轴承配合在支撑轴的中部;在所述夹头本体的上部设有多道防滑横槽,所述夹头本体的上部用于与拉力机连接。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板呈倒圆角的直角三角形,其下部设有两个下过孔、上部设有一个上过孔;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轮廓形状与第一支撑板镜像对称,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下部设有两个下阶梯孔、上部设有一个上阶梯孔;两个所述下阶梯孔分别与第一支撑板下部的两个下过孔一一对应,所述上阶梯孔与第一支撑板上部的上过孔对应。
[0007]进一步,所述滚筒轴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偏头、第一轴肩、配合段、第二轴肩和螺纹段;所述滚筒轴依次穿过第一支撑板下部的下过孔、滚筒及两端内壁的滚动轴承、第二支撑板下部的下阶梯孔,所述偏头露出在第一支撑板的左侧且第一轴肩与第一支撑板的左侧紧靠,所述配合段与滚筒两端内壁的滚动轴承配合,所述第二轴肩与第二支撑板的下阶梯孔
内的阶梯紧靠,所述螺纹段伸出第二支撑板的右侧与锁紧螺母配合连接紧固。
[0008]进一步,所述滚筒轴的中部设有滑槽、两端分别设有限位环。
[0009]进一步,所述支撑轴依次穿过第一支撑板的上过孔、夹头组件和第二支撑板的上阶梯孔与锁紧螺母配合连接紧固。
[0010]进一步,两个分别通过滚动轴承配合在两个滚筒轴上的滚筒的滑槽用于支撑被检测的试样,所述试样包括软质合金层和复合在其上面的高强度合金层,两者复合的接触面为结合面;试样的一端支撑在靠前的一个滚筒的滑槽内,试样的一端撕开软质合金层,露出的高强度合金层支撑在靠后的一个滚筒的滑槽内,试样一端撕开的软质合金层向下穿过前后两个滚筒之间的间隙,与虎钳夹持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靠前的滚筒的中心线略高于靠后的滚筒的中心线。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和拉力机、虎钳配合替代了人工手动撕拉检测双金属板材结合力的操作,通过拉力机的匀速撕拉和整个过程传感器对拉力数据进行采集;由于使用拉力机控制撕拉速度,排除了人为原因造成的撕力速度不稳定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了结合力的测量精度,并减轻了测量者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0016]图3为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
[0018]图5为第一支撑板的轴测图;
[0019]图6为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图6的C—C剖视图;
[0021]图8为第二支撑板的轴测图;
[0022]图9为滚轮轴的轴测图;
[0023]图10为滚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1为滚动轮的轴测图;
[0025]图12为夹头组件的轴测图;
[0026]图13为夹头组件的剖视图;
[0027]图14为试样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5为本技术对试样进行结合力检测的示意图;
[0029]图16为图15的D—D剖视图。
[0030]图中(标记指代的技术特征):
[0031]1—第一支撑板,11—下过孔,12—上过孔;
[0032]2—第二支撑板,21—上阶梯孔,22—下阶梯孔;
[0033]3—滚筒轴,31—偏头,32—第一轴肩,33—配合段,34—第二轴肩,35—螺纹段;
[0034]4—支撑轴;
[0035]5—滚筒,51—滑槽,52—限位环;
[0036]6—滚动轴承;
[0037]7—锁紧螺母;
[0038]8—夹头组件,81—夹头本体,82—推力轴承,83—防滑横槽;
[0039]9—试样,91—软质合金层,92—高强度合金层,93—结合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详细阐述。
[0041]参见图1至图13所示的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下部设有两根滚筒轴3、上部设有一根支撑轴4;在每根所述滚筒轴3的中部配合有滚筒5,所述滚筒5两端的内壁分别通过滚动轴承6配合在滚筒轴3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能够转动;在所述支撑轴4的中部配合有夹头组件8,所述夹头组件8包括夹头本体81和两套推力轴承82,所述夹头本体81下部的配合孔的两端分别通过推力轴承82配合在支撑轴4的中部;在所述夹头本体81的上部设有多道防滑横槽83,所述夹头本体81的上部用于与拉力机连接。滚筒与滚筒轴之间采用滚动轴承配合连接,避免了滚筒与其两侧的支撑板产生摩擦,且将滚筒与滚筒轴之间的滑动摩擦用滚动摩擦替代,从而减小了测量装置结构摩擦力的影响;
[0042]参见图3至图8,所述第一支撑板1呈倒圆角的直角三角形,其下部设有两个下过孔11、上部设有一个上过孔12;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轮廓形状与第一支撑板1镜像对称,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下部设有两个下阶梯孔21、上部设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其特征是: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下部设有两根滚筒轴(3)、上部设有一根支撑轴(4);在每根所述滚筒轴(3)的中部配合有滚筒(5),所述滚筒(5)两端的内壁分别通过滚动轴承(6)配合在滚筒轴(3)上,且位于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之间,能够转动;在所述支撑轴(4)的中部配合有夹头组件(8),所述夹头组件(8)包括夹头本体(81)和两套推力轴承(82),所述夹头本体(81)下部的配合孔的两端分别通过推力轴承(82)配合在支撑轴(4)的中部;在所述夹头本体(81)的上部设有多道防滑横槽(83),所述夹头本体(81)的上部用于与拉力机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支撑板(1)呈倒圆角的直角三角形,其下部设有两个下过孔(11)、上部设有一个上过孔(12);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轮廓形状与第一支撑板(1)镜像对称,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下部设有两个下阶梯孔(21)、上部设有一个上阶梯孔(22);两个所述下阶梯孔(21)分别与第一支撑板(1)下部的两个下过孔(11)一一对应,所述上阶梯孔(22)与第一支撑板(1)上部的上过孔(12)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金属板材结合力检测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滚筒轴(3)从左至右依次设有偏头(31)、第一轴肩(32)、配合段(33)、第二轴肩(34)和螺纹段(35);所述滚筒轴(3)依次穿过第一支撑板(1)下部的下过孔(11)、滚筒(5)及两端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伟铭,阳林,屠力月,杨云松,倪羽翔,吕彦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跃进机械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