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5400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化工反应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包括反应釜、进液组件和传动组件,所述进液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进液管,主进液管与反应釜转动连接,主进液管的上端设有进液口、下端伸入反应釜内并连接有至少两个副进液管,副进液管的上端与主进液管相连接、下端封闭,副进液管的侧壁设有若干个雾化出液口;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传动轮和传动带,驱动电机固定设在反应釜顶部且输出端设有传动轮,传动带套设在传动轮与主进液管之间,驱动电机带动主进液管旋转。该装置有效解决了液体原料只能分散在反应釜内物料表面及装置出液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反应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大多数生产反应都使用液体原料。现有技术中的反应釜滴加装置,一般是将液体原料通过进料管道直接滴进反应釜内,此种滴加方式容易造成反应釜内部物料分布不均匀,局部反应过强或温度骤然升高,从而导致过氧化现象的发生,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公开号为CN202638388U的专利,虽然在加液管的端部增加了液体分散装置,但是只能将液体分散在反应釜内物料表面,无法保证物料内部的反应均匀。公开号为CN202170336U的专利,在反应釜内设置搅拌器和三叶风扇形管道结构的滴液盘,并在滴液盘上设置出液孔,液体物料从滴液盘的出液孔流出后在搅拌器的作用下与反应釜内物料均匀混合,虽然促进了液体物料与其他物料的均匀混合,但依然未解决液体只能分散在反应釜内物料表面的问题,且装置出液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反应时间,不利于化工生产高效低能耗的工艺需求。
[0003]因此,亟需一种能够使液体高效分散在反应釜物料内部的反应滴加装置,以有效解决反应局部过氧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液体原料只能分散在反应釜内物料表面及装置出液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包括反应釜、进液组件和传动组件,所述进液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进液管,主进液管与反应釜转动连接,主进液管的上端设有进液口、下端伸入反应釜内并连接有至少两个副进液管,副进液管的上端与主进液管相连接、下端封闭,副进液管的侧壁设有若干个雾化出液口;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传动轮和传动带,驱动电机固定设在反应釜顶部且输出端设有传动轮,传动带套设在传动轮与主进液管之间,驱动电机带动主进液管旋转。
[0007]进一步,所述进液口与主进液管的上端口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主进液管上套设有带轮,带轮上设有与传动带相匹配的环形凹槽I;传动轮上也设有与传动带相匹配的环形凹槽II;传动带套设在带轮的环形凹槽I与传动轮的环形凹槽II之间。
[0009]进一步,所述副进液管对称设置有四个,相邻两个副进液管之间的夹角为30

40度。
[0010]进一步,所述副进液管对称设置有三个,相邻两个副进液管之间的夹角为50

60度。
[0011]进一步,所述雾化出液口均匀设置在副进液管上。
[0012]进一步,所述同一副进液管上的相邻的雾化出液口之间距离相等。
[0013]进一步,所述进液口上设有流量控制计。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5]1、本申请提供的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可全程保持液体原料均匀滴加在物料内部,具备自搅拌功能,无需增设搅拌器,由于转动的离心力,还具备使液体原料从管道内自动流出的能力,无需加压。
[0016]2、液体原料从进液口进入本装置后,通过主进液管进入副进液管,在主进液管带动副进液管的持续旋转下,液体原料受离心力的作用从副进液管上的雾化出液口持续雾化并排出,以小液滴的形式大量进入反应釜物料内部,同时旋转的主进液管和副进液管不断搅动物料,进一步促进液体原料与物料之间的均匀反应,从而避免了加入的液体原料在反应釜内腔局部浓度过高而造成的反应过快、不均匀以及局部过氧化的问题,有助于高效反应,提高产品质量。
[0017]3、本装置中增设了多个副进液管,通过增加副进液管侧壁雾化出液孔的数量,显著提高装置的出液效率,进一步促进液体原料高效快速地分散,真正有效地扩大了滴加覆盖面,保证整体反应的效率。本装置中限定相邻两个副进液管之间的夹角,既避免了副进液管与反应釜内壁接触,阻碍副进液管旋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副进液管对反应釜内有限空间的利用程度,进一步扩大了装置的出液面积,提高出液效率。
[0018]4、本装置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细节剖面图。
[0022]图3为实施例2中副进液管俯视图。
[0023]图4为实施例3中副进液管俯视图。
[0024]图中,1、反应釜;2、主进液管;3、进液口;4、副进液管;5、雾化出液口;6、驱动电机;7、传动轮;8、传动带;9、带轮;10、流量控制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1
[0027]一种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如图1

2所示,包括反应釜1、进液组件和传
动组件,所述进液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进液管2,便于液体原料从主进液管2进入后能依靠重力作用直接流出。主进液管2与反应釜1转动连接,主进液管2的上端设有进液口3,液体原料从进液口3进入装置,随后通过进液口3流入主进液管2,主进液管2的下端伸入反应釜1内,因此液体原料最终可进入反应釜1进行反应。主进液管2的下端连接有至少两个副进液管4,副进液管4的上端与主进液管2相连接、下端封闭,副进液管4的侧壁设有若干个雾化出液口5,因此液体原料将从主进液管2下端口分散流入多个副进液管4,随后被副进液管4侧壁的雾化出液口5雾化为液滴并排出,进入反应釜1内进行反应。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6、传动轮7和传动带8,便于带动主进液管2在反应釜1内持续转动,驱动电机6固定设在反应釜1顶部,靠近驱动对象主进液管2,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设有传动轮7,传动带8套设在传动轮7与主进液管2之间,驱动电机6带动主进液管2旋转,主进液管2将带动与其相连接的副进液管4共同旋转,因此当液体原料由进液口3流入主进液管2后,即可在主进液管2及副进液管4转动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挤入雾化出液口5,从而雾化并排出,进入反应釜1内。由于雾化出液口5均匀分散在各个副进液管4的侧壁上,而副进液管4可向下伸入反应釜1物料中,因此液体原料可通过雾化出液口5分散排入物料内部,在副进液管4的持续转动搅拌下与物料充分均匀反应,不仅避免了反应局部过氧化,而且大大提高了装置的出液效率。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包括反应釜(1)、进液组件和传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主进液管(2),主进液管(2)与反应釜(1)转动连接,主进液管(2)的上端设有进液口(3)、下端伸入反应釜(1)内并连接有至少两个副进液管(4),副进液管(4)的上端与主进液管(2)相连接、下端封闭,副进液管(4)的侧壁设有若干个雾化出液口(5);所述传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6)、传动轮(7)和传动带(8),驱动电机(6)设在反应釜(1)顶部且输出端设有传动轮(7),传动带(8)套设在传动轮(7)与主进液管(2)之间,驱动电机(6)的带动主进液管(2)旋转;所述进液口(3)上设有流量控制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3)与主进液管(2)的上端口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止局部过氧化的液体滴加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青山范保民赵锴锴李盟王中伟
申请(专利权)人:鹤壁中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