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艳生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取脂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295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取脂针,主要应用于医疗技术领域,含针管、脂肪切割部、连接件,所述脂肪切割部位于针管的始端,所述连接件位于针管末端,所述脂肪切割部由第一抽脂口、第二抽脂口组成,所述第一抽脂口数量为2,分布于针管外缘,贯穿针管内外壁,所述第二抽脂口位于第一抽脂口旁边,所述第一抽脂口或第二抽脂口为腰型孔,所述腰型孔圆弧边缘处设置锯齿,所述锯齿与针管外缘的夹角为30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取脂针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取脂针。

技术介绍

[0002]脂肪组织在人体内储量丰富,通过抽脂从中获得的大量脂肪干细胞(ADSCs)。研究发现(ADSCs)细胞能够在体外稳定增殖且衰亡率低,同时它具有取材容易、少量组织即可获取大量干细胞,适宜大规模培养,对机体损伤小等优点,而且其来源广泛,体内储备量大,适宜自体移植,逐渐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热点之一。而要获取脂肪干细胞,就必须通过抽脂来获取脂肪组织,经过脂肪细胞培养、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脂肪干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共培养等步骤方可获得脂肪干细胞。
[0003]为获取脂肪干细胞,通常需要进行抽脂,传统的取脂针可用于脂肪组织提取及医疗美容。专利技术人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在进行腰部,臀部及大腿等部位的脂肪抽吸手术时,由于传统取脂针结构上的问题,针头在皮下穿刺时分离脂肪组织有限,需来回多次穿刺才能获取足够多的脂肪组织,抽取脂肪组织效率低,手术至少需要耗时四十分钟以上,抽脂过程中,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同时分离获得的脂肪组织数量较少、质量较差,与负压装置连接气密性差,连接不稳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取脂针分离脂肪组织有限,需来回多次穿刺才能获取足够多的脂肪组织,抽取脂肪组织效率低,手术至少需要耗时四十分钟以上,抽脂过程中,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同时分离获得的脂肪组织数量较少、质量较差,与负压装置连接气密性差,连接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一种高效取脂针。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取脂针,包括针管、脂肪切割部、连接件,所述脂肪切割部位于针管的始端,所述连接件位于针管末端,所述脂肪切割部由第一抽脂口、第二抽脂口组成,所述第一抽脂口数量为2,分布于针管外缘,贯穿针管内外壁,所述第二抽脂口位于第一抽脂口旁边,所述第一抽脂口或第二抽脂口为腰型孔,所述腰型孔圆弧边缘处设置锯齿,所述锯齿与针管外缘的夹角为30度

45度,所述连接件由螺纹口、防滑纹组成,所述连接件中部直径大于针管的直径,所述连接件中部设置防滑纹及平面,所述连接件末端设置螺纹口。
[0006]优选的,所述取脂针长度为2000MM、2500MM、3000MM三个规格。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抽脂口、第二抽脂口长度为4.5MM,宽度1.5MM。
[0008]优选的,所述针管外径1.5MM,内径0.5MM。
[0009]优选的,所述针管、脂肪切割部、连接件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0010]优选的,所述锯齿高度为1MM。
[0011]本技术的原理:在进行脂肪抽吸术时,通过取脂针伸入皮下脂肪层将脂肪碎块抽吸出达到吸收脂肪的目的,传统的取脂针抽脂口边缘整齐,依靠取脂针在脂肪层内来
回移动,很难将脂肪破开成碎块,抽脂效率低下,本技术通过在第一抽脂口或第二抽脂口边缘设置锯齿,所述取脂针在脂肪层内往复运动时,所述锯齿能割破脂肪,产生脂肪碎块,提高抽脂效率,同时,本技术的末端设置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末端设置螺纹口,所述螺纹口方便驳接负压装置,气密性可靠,连接稳定,进一步提高抽脂效率,同时从脂肪碎块中分离出的脂肪干细胞数量及质量均有明显提升。
[0012]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取脂针,所述第一抽脂口或第二抽脂口边缘设置锯齿,所述取脂针在脂肪层内往复运动时,所述锯齿能割破脂肪,产生脂肪碎块,提高抽脂效率,所述连接件末端设置螺纹口,所述螺纹口方便驳接负压装置,气密性可靠,连接稳定,进一步提高抽脂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从脂肪碎块中分离的脂肪干细胞的数量及质量。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高效取脂针,结构强度高,使用方便,可重复使用,连接负压装置方便快速,气密性可靠,连接稳定,抽脂效率高,手术耗时从四十分钟降至十分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获取的脂肪组织数量及质量均有明显提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
[0016]图3为图1中B部局部放大图;
[0017]图中,101

针管,102

脂肪切割部,1021

第一抽脂口,1022

第二抽脂口,1023

锯齿,103

连接件,1031

螺纹口,1032

防滑纹,1033

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高效取脂针,包括针管101、脂肪切割部102、连接件103,所述脂肪切割部102位于针管101的始端,所述连接件103位于针管101末端,所述脂肪切割部102由第一抽脂口1021、第二抽脂口1022组成,所述第一抽脂口1021数量为2,分布于针管101外缘,贯穿针管101内外壁,所述第二抽脂口1022位于第一抽脂口1021旁边,所述第一抽脂口1021或第二抽脂口1022为腰型孔,所述腰型孔圆弧边缘处设置锯齿1023,所述锯齿1023与针管101外缘的夹角为30度

45度,所述连接件103由螺纹口1031、防滑纹1032组成,所述连接件103中部直径大于针管101的直径,所述连接件103中部设置防滑纹1032及平面1033,所述连接件103末端设置螺纹口1031。
[0019]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在进行脂肪抽吸术时,依靠取脂针在脂肪层内来回移动,本技术通过在第一抽脂口1021或第二抽脂口1022边缘设置锯齿1023,所述取脂针在脂肪层内往复运动时,所述锯齿1023能割破脂肪,产生脂肪碎块,提高抽脂效率,同时,本技术的末端设置连接件103,所述连接件103末端设置螺纹口1031,所述螺纹口1031方便驳接负压装置,气密性可靠,连接稳定,进一步提高抽脂效率。
[0020]具体的,所述取脂针长度为2000MM、2500MM、3000MM三个规格。所述2000MM、2500MM、3000MM三个规格的取脂针进行脂肪抽吸术时,可根据抽取部位脂肪层厚度及深度,选择不同规格的取脂针,操作空间适宜,优化抽脂效率。
[0021]具体的,所述第一抽脂口1021、第二抽脂口1022长度为4.5MM,宽度1.5MM。所述长
度为4.5MM,宽度1.5MM的第一抽脂口1021、第二抽脂口1022可快速切碎脂肪块,提高抽脂效率。
[0022]具体的,所述针管101外径1.5MM,内径0.5MM。所述外径1.5MM,内径0.5MM的针管101具备一定的机械强度,使用时不易变形,能快速破开脂肪块。
[0023]具体的,所述针管101、脂肪切割部102、连接件103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不锈钢材料制成的针管101、脂肪切割部102、连接件103不易腐蚀且可以重复使用,提高取脂针使用寿命,提高取脂针经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取脂针,包括针管(1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脂肪切割部(102)、连接件(103),所述脂肪切割部(102)位于针管(101)的始端,所述连接件(103)位于针管(101)末端,所述脂肪切割部(102)由第一抽脂口(1021)、第二抽脂口(1022)组成,所述第一抽脂口(1021)数量为2,分布于针管(101)外缘,贯穿针管(101)内外壁,所述第二抽脂口(1022)位于第一抽脂口(1021)旁边,所述第一抽脂口(1021)或第二抽脂口(1022)为腰型孔,所述腰型孔圆弧边缘处设置锯齿(1023),所述锯齿(1023)与针管(101)外缘的夹角为30度

45度,所述连接件(103)由螺纹口(1031)、防滑纹(1032)组成,所述连接件(103)中部直径大于针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艳生朱辉汪晓梅冯小青
申请(专利权)人:刘艳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