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4422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的显示面板、下偏光片、背光模组和框体板,显示面板在摄像头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盲孔,盲孔对应位置的下偏光片、背光模组和框体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显示模组还包括遮光层和遮光件,遮光层包括本体部,本体部围设在第一通孔内,本体部背离背光模组的一侧贴合于显示面板;遮光件围绕第三通孔的边缘设置,遮光件的一端与框体板连接,另一端穿过第二通孔延伸至第一通孔内,并抵接于本体部朝向背光模组的一侧。无需对下偏光片和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进行点胶,即可避免下偏光片和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发生漏光的问题。光模组之间的间隙发生漏光的问题。光模组之间的间隙发生漏光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手机“轻、薄”化和全面屏的发展趋势下,将前置摄像头移至显示区,可以提高屏占比、减薄手机整体厚度,窄边框双盲孔全面屏手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0003]传统的盲孔液晶显示模组结构,是在LCD上设计盲孔,将摄像头埋于盲孔下方,其偏光片和背光模组需要打通孔。这种结构下偏光片和背光模组打孔处容易漏光,影响摄像效果。为防止盲孔漏光,需要在组装背光模组的前后进行2次点胶,点胶时需严格管控胶的高度和宽度,避免组装背光模组与摄像头时发生干涉。两次点胶增加生产成本和工序,制程复杂且影响产品良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免去了两道点胶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的显示面板、下偏光片、背光模组和框体板,所述显示面板在摄像头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对应位置的所述下偏光片、所述背光模组和所述框体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还包括:
[0007]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围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本体部背离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贴合于所述显示面板;
[0008]遮光件,所述遮光件围绕所述第三通孔的边缘设置,所述遮光件的一端与所述框体板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内,并抵接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0009]可选地,所述遮光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和延伸部,所述固定部围绕所述第三通孔的边缘设置,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0010]可选地,所述延伸部包括相互连接的框体部和胶体部,所述框体部与所述固定部相互连接,所述胶体部抵接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背光模组的一侧。
[0011]可选地,所述胶体部与所述框体部为一体成型,所述框体部上开设有拉胶孔,所述胶体部的部分填充于所述拉胶孔。
[0012]可选地,所述框体部相对于所述固定部向所述盲孔的中心区域延伸。
[0013]可选地,所述胶体部与所述框体部的接触面积朝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逐渐增大。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尺寸大于所述盲孔的尺寸,所述盲孔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区域内,所述显示面板对应所述盲孔的位置形成有透光区以及围绕所述透光区的遮光
区,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孔边界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区。
[0015]可选地,所述遮光层为圆环状,所述本体部围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一通孔边缘接触。
[0016]可选地,所述遮光层还包括与所述本体部连接的外环部,所述外环部夹设于所述下偏光片和所述背光模组之间,所述外环部沿所述本体部与所述第一通孔的接触边缘向外延伸,所述外环部在所述下偏光片上的垂直投影位于所述遮光区。
[0017]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模组。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本体部位于第一通孔内,遮光件从第三通孔的边沿穿过第二通孔延伸至第一通孔内,并与本体部抵接,本体部背离背光模组的一侧贴合于显示面板,由此,在沿背光模组指向下偏光片的方向上,相互连接的本体部和遮光件对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形成遮挡,有效地避免了下偏光片和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漏光。因此,本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无需对下偏光片和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进行两次点胶,即可避免下偏光片和背光模组之间的间隙发生漏光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良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现有技术中盲孔显示模组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中:100

、盲孔;1

、玻璃遮光区;2

、上偏光片;3

、下偏光片;4

、遮光胶;5

、铁框;6

、第一胶;7

、第二胶;
[0025]100、盲孔;
[0026]1、上偏光片;2、显示面板;21、遮光区;201、阵列基板;202、彩膜基板;3、下偏光片;4、背光模组;41、背光膜材;42、导光板;
[0027]51、框体板;52、遮光件;521、固定部;522、延伸部;5221、框体部;5222、胶体部; 5223、拉胶孔;
[0028]6、遮光层; 61、本体部; 62、外环部;
[0029]7、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
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33]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34]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的盲孔显示模组结构,在玻璃遮光区1

内具有开孔,形成透光区,并将摄像头埋于透光区的下方。上偏光片2

、下偏光片3

和背光对应位置需要开盲孔100

。遮光胶4

的开孔与铁框5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显示模组,包括依次层叠的显示面板(2)、下偏光片(3)、背光模组(4)和框体板(51),所述显示面板(2)在摄像头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盲孔(100),所述盲孔(100)对应位置的所述下偏光片(3)、所述背光模组(4)和所述框体板(5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层(6),所述遮光层(6)包括本体部(61),所述本体部(61)围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本体部(61)背离所述背光模组(4)的一侧贴合于所述显示面板(2);遮光件(52),所述遮光件(52)围绕所述第三通孔的边缘设置,所述遮光件(52)的一端与所述框体板(51)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内,并抵接于所述本体部(61)朝向所述背光模组(4)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件(52)包括相互连接的固定部(521)和延伸部(522),所述固定部(521)围绕所述第三通孔的边缘设置,所述延伸部(522)远离所述固定部(521)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本体部(61)朝向所述背光模组(4)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522)包括相互连接的框体部(5221)和胶体部(5222),所述框体部(5221)与所述固定部(521)相互连接,所述胶体部(5222)抵接于所述本体部(61)朝向所述背光模组(4)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部(5222)与所述框体部(52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江波蔡正伟王炳坤罗贺贺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华锐智能光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