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推力电缸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4013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便于维护、运行流畅的大推力电缸模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滑动座,以及与所述滑动座固定一体连接的推杆,所述滑动座通过丝杆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丝杆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通过滚柱轴承转动配合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滑动座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滚珠活动腔,所述滚珠活动腔内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底座配合的滚珠,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滚柱轴承连通的第一注油孔,所述滑动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滚珠活动腔连通的第二注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直线驱动机构的技术领域。动机构的技术领域。动机构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推力电缸模组


[0001]本技术应用于直线驱动机构的
,特别涉及一种大推力电缸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电缸是工业设备、自动化设备中常用的驱动机构,用于将伺服电机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进而带动其他模组进行直线移动完成作业,同时由于自身结构特点能够实现高精度的位移输出,保证作业的位移精度。但传统的电缸模组大多为低负载的高速模组,用于提供准确的位移,但由于现有的自动化模组设备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功能集成度的提高,导致自动化模组的作业部分体积和质量随之变大,这就导致电缸的负载能力无法满足要求。目前,市面上也有通过加大各部件规格的方式提升负载能力,但一方面会导致体积过于臃肿,同时电缸的整体质量也变大很多,同时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增大后的电缸模组由于各部件的自身质量以及设备负载的增大,导致内部零件之间的摩擦也随之增大,按照传统的结构难以满足自身的润滑需求,同时也不方便补充润滑介质,导致产品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维护、运行流畅的大推力电缸模组。
[0004]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底座,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驱动电机、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滑动座,以及与所述滑动座固定一体连接的推杆,所述滑动座通过丝杆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丝杆靠近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通过滚柱轴承转动配合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滑动座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滚珠活动腔,所述滚珠活动腔内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底座配合的滚珠,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滚柱轴承连通的第一注油孔,所述滑动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滚珠活动腔连通的第二注油孔。
[0005]由上述方案可见,通过设置所述滚柱轴承提高传动部件的负载能力,并通过采用滚珠结构作为所述滑动座与所述底座之间配合结构,一方面精简电缸内部的结构,减少传统连接结构外用于所述滑动座导向和支撑的导杆结构,进而避免质量增大,并利用所述底座自身的刚性作为支撑件进行所述滑动座的导向和支撑;另一方面,采用滚动配合的方式提高所述滑动座的运行流畅度,同时保证导向效果。同时通过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以及所述滑动座上的第一注油孔和第二注油孔来进行整体设备的润滑补充,便于对内部传动部件的后期维护以及润滑。
[0006]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滚珠活动腔包括组成循环回路的接触腔和回流腔,所述接触腔和所述回流腔通过U型管道连通,位于接触腔的滚珠与所述底座上的导轨相配合,所述U型管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注油孔连通。
[0007]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推杆滑动配合的石墨铜套以及阻隔腔室,所述阻隔腔室位于所述石墨铜套远离所述滑动座的一侧,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阻隔腔室连通的第三注油孔。
[0008]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推杆为中空结构,所述丝杆远离所述驱动电机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配合在所述推杆中,所述轴承通过环形滑块与所述推杆的内壁滑动配合。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
[0011]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12]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13]图5是所述滑动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包括底座1,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的驱动电机2、与所述驱动电机2传动连接的滑动座3,以及与所述滑动座3固定一体连接的推杆4,所述滑动座3通过丝杆5与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丝杆5靠近所述驱动电机2的一端通过滚柱轴承6转动配合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滑动座3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滚珠活动腔7,所述滚珠活动腔7内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底座1配合的滚珠,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与所述滚柱轴承6连通的第一注油孔8,所述滑动座3上设置有与所述滚珠活动腔7连通的第二注油孔9。所述底座1上通过螺栓连接有封盖17,所述封盖17与所述底座配合对所述滑动座3、所述推杆4以及所述丝杆5进行封闭保护,防止灰尘进入内部腔体导致运行不畅。进行润滑补充时,通过卸下所述封盖17进行对所述滑动座3上所述第二注油孔9的润滑油注入。
[0015]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丝杆5通过对称设置的两组滚柱轴承6转动配合在所述底座1上,两组所述滚柱轴承6之间设置有套筒18,所述套筒18外壁以及两组所述滚柱轴承6的内侧与所述底座1配合形成润滑腔,所述第一注油孔8与所述润滑腔连通,进而实现从内侧进行润滑油的补充,同时能够减少润滑油的外溢。同时采用两组滚柱轴承6配合,提高所述丝杆5的负载能力,进而提高整体模组的推力上限。
[0016]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滚珠活动腔7包括接触腔7a和回流腔7b,所述接触腔7a和所述回流腔7b通过两组U型管道10相连通并组成回路,位于接触腔7a的滚珠与所述底座1上的导轨11相配合进行所述滑动座3的支撑和导向,所述U型管道10的两侧内壁均与所述第二注油孔9连通的渗油孔,由于大负载运动时模组各运动部件的发热会增加导致润滑油的损耗,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注油孔9为若干滚珠进行润滑油的附着和补充,进而减少滚珠在回转时的磨损。
[0017]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与所述推杆4滑动配合的石墨铜套12以及阻隔腔室13,所述阻隔腔室13位于所述石墨铜套12远离所述滑动座3的一侧,所述底座1上设有与所述阻隔腔室13连通的第三注油孔14。所述阻隔腔室13远离所述石墨铜套12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推杆4外壁密封配合的油封19,通过油封19、所述阻隔腔室13内壁以及所述石墨铜套12组成一润滑腔,进而配合所述石墨铜套12的特性实现对所述推杆4的自润滑,保证其运动的流畅性,同时避免润滑油泄漏。
[0018]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杆4为中空结构,所述丝杆5远离所述驱动电机2的一端通过轴承15转动配合在所述推杆4中,所述轴承15通过环形滑块16与所述推杆4的内
壁滑动配合,所述环形滑块16外侧设置有与所述推杆4内壁配合的胶圈20,所述胶圈20外壁上附有润滑油。
[00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的两端内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座3配合的若干缓冲垫套21,通过设置所述缓冲垫套21在行程始末端提供缓冲力,防止在大负载高速运行的状态下所述滑动座与所述底座之间出现猛烈的刚性碰撞,避免出现结构损伤。
[0020]所述第一注油孔8、所述第二注油孔9以及所述第三注油孔14上均密封配合有用于封闭的柔性封堵块,防止灰尘落入或润滑油外泄。
[0021]本技术的工作原理:
[0022]所述驱动电机2通过联轴器与所述丝杆5传动连接,当所述丝杆5转动时通过所述滑动座3上的螺纹驱动所述滑动座3位移,进而实现驱动所述推杆4运动输出直线动力。
[0023]执行大负载运行满足设定一周期后,通过打开所述第一注油孔8、所述第二注油孔9以及所述第三注油孔14的柔性封堵块进行注液,进而实现内部结构的维护。
[0024]虽然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推力电缸模组,它包括底座(1),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的驱动电机(2)、与所述驱动电机(2)传动连接的滑动座(3),以及与所述滑动座(3)固定一体连接的推杆(4),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座(3)通过丝杆(5)与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丝杆(5)靠近所述驱动电机(2)的一端通过滚柱轴承(6)转动配合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滑动座(3)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滚珠活动腔(7),所述滚珠活动腔(7)内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底座(1)配合的滚珠,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与所述滚柱轴承(6)连通的第一注油孔(8),所述滑动座(3)上设置有与所述滚珠活动腔(7)连通的第二注油孔(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推力电缸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活动腔(7)包括组成循环回路的接触腔(7a)和回流腔(7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滔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创锋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