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3500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保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内部开设有布水通道,所述布水通道的一侧连通有雨污溢流排口,所述人工湿地的内部种植有水生美人蕉,所述人工湿地的内部种植有水葱,所述人工湿地的内部种植有再力花,所述人工湿地的一侧插接有围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有效的净化排口溢流污染,解决城市内湿地占地问题,在净化溢流污水时,还能利用湖区内污染底泥改造地形,将污染底泥填埋在底部,避免污染释放,降低了湖区内源污染释放;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合溢流污染生活垃圾较多的特点,设置布水养护通道,限制垃圾飘散并及时清理,保障湖面整洁。保障湖面整洁。保障湖面整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
,具体为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富营养化是我国多数湖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尤其在人口密集区的城市湖泊中显得尤为突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入湖外源污染负荷(主要为氮、磷等营养物质),为后期的湖泊生态修复创造条件。但目前,我国各城市雨污管网系统复杂,难以实现彻底的雨污管道分流。因此,城市湖泊周边的入湖排口多采用截流式分流体系,实现旱季污水不入湖,降低入湖的污染总量。但在大雨或暴雨期间,仍存在污水随雨水溢流入湖现象,导致大量营养盐入湖,对湖泊水质及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0003]目前,针对湖泊的排口溢流污染,常用的措施有一体化净化设备、立体生态浮床、旁路人工湿地等。一体化净化设备操作简单,但后期运维成本较高;立体生态浮床净化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但对暴雨期溢流污染流量大、流速快的特点,净化效果并不理想;旁路人工湿地可较好的净化溢流污染,但需占用岸上土地,难以在城市湖泊治理中推广使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供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所述人工湿地的内部开设有布水通道,所述布水通道的一侧连通有雨污溢流排口,所述人工湿地的内部种植有水生美人蕉,所述人工湿地的内部种植有水葱,所述人工湿地的内部种植有再力花,所述人工湿地的一侧插接有围埝,所述人工湿地的一侧布设有生态网膜。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能有效的净化排口溢流污染,解决城市内湿地占地问题,在净化溢流污水时,还能利用湖区内污染底泥改造地形,将污染底泥填埋在底部,避免污染释放,降低了湖区内源污染释放;本技术结合溢流污染生活垃圾较多的特点,设置布水养护通道,限制垃圾飘散并及时清理,保障湖面整洁。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布水通道的边缘插接有杉木桩围挡。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了加固布水通道边缘的目的。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布水通道的一端栓接有不锈钢格栅门。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了对垃圾进行阻隔的目的。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生态网膜的网孔径为40目。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了进一步拦截过滤湿地出水中的悬浮颗粒物。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围埝包括杉木桩、钢丝网、土工布构成。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达到了防止人工湿地基质填料溢出。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6]本技术能有效的净化排口溢流污染,解决城市内湿地占地问题,在净化溢流污水时,还能利用湖区内污染底泥改造地形,将污染底泥填埋在底部,避免污染释放,降低了湖区内源污染释放;
[0017]本技术结合溢流污染生活垃圾较多的特点,设置布水养护通道,限制垃圾飘散并及时清理,保障湖面整洁。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视图。
[0019]图中:1、人工湿地;2、布水通道;3、雨污溢流排口;4、水生美人蕉;5、水葱;6、再力花;7、围埝;8、生态网膜;9、杉木桩围挡;10、不锈钢格栅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1:
[0022]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1,人工湿地1的内部开设有布水通道2,布水通道2的一侧连通有雨污溢流排口3,人工湿地1的内部种植有水生美人蕉4,人工湿地1的内部种植有水葱5,人工湿地1的内部种植有再力花6,人工湿地植物选择:人工湿地靠近岸边区域,配置株型优美、观花的水生植被,提升排口周边景观;人工湿地排口及布水通道周边2m范围配置株型高大、根须发达、耐污耐冲击的挺水植物(再力花、梭鱼草、芦苇),抵抗排口水流冲击,同时遮蔽排口,改善景观;人工湿地内植物主要为耐污、根须发达种类。人工湿地基质填料:人工湿地的基质填料包含三层(上层、中层、下层),下层调料采用湖泊内部的污染底泥,可利用绞吸吹填或挖机挖取的方式,将湖泊内富营养底泥堆填至湿地区,下层填料厚度为湖底至湖泊常水位下50cm;中层填料采用种植土,均匀铺设在下层填料表面,中层填料厚度为30cm;上层填料为粒径20mm的砾石,厚度为5cm。本技术能有效的净化排口溢流污染,解决城市内湿地占地问题,在净化溢流污水时,还能利用湖区内污染底泥改造地形,将污染底泥填埋在底部,避免污染释放,降低了湖区内源污染释放。
[0023]使用过程简述:本技术能有效的净化排口溢流污染,解决城市内湿地占地问题,在净化溢流污水时,还能利用湖区内污染底泥改造地形,将污染底泥填埋在底部,避免污染释放,降低了湖区内源污染释放。
[0024]实施例2:
[0025]请参阅图1所示,人工湿地1的一侧插接有围埝7,人工湿地1的一侧布设有生态网膜8,布水通道2的边缘插接有杉木桩围挡9,布水通道2的一端栓接有不锈钢格栅门10,生态网膜8的网孔径为40目,围埝7包括杉木桩、钢丝网、土工布构成,人工湿地规模确定:湿地面
积与湿地相连通的排口溢流量大小相关,湿地的纳水量需满足排口30min内溢流量的滞纳。即湿地面积(m2)=30min排口溢流量(m3)/湿地区水深(m)。湿地形状结合湖体岸带状况,结合景观效果,沿湖泊岸线分布。本技术中湿地面积的设定更有利于排口溢流水中悬浮颗粒物沉降,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每根木桩之间孔隙缝隙不大于5cm,木桩与木桩之间采用横向不锈钢钢管(202材质,Φ32mm
×
3.5m
×
6m)、木桩与钢管之间采用钢丝绳绑定连接,组成围埝主体结构。围埝中杉木桩入泥深度与泥上部分的比例约为3/2,木桩顶部与湖泊常水位持平,所设木桩顶部不得高出水面,所木桩之间由横撑连接。在围埝主体结构内侧铺设钢丝网,所设钢丝为镀锌防腐材质,所设钢丝网孔径为2mm,所设钢丝网沿木桩围挡内侧垂直铺设,所设钢丝网用不锈钢丝捆绑固定在木桩上,所设不锈钢丝绑带间隔约为2m。人工湿地布水通道:布水通道位于排口前端,布水通道结合现场地形,可两侧布水或单侧布水;布水通道由密排的杉木桩构建,布水通道宽度在3~5m,需大于排口出口宽度1m;布水通道木桩高度在湖泊常水位以上10cm;布水通道外侧铺设250g/m2土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溢流排口来水污染的人工湿地系统,包括人工湿地(1),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1)的内部开设有布水通道(2),所述布水通道(2)的一侧连通有雨污溢流排口(3),所述人工湿地(1)的内部种植有水生美人蕉(4),所述人工湿地(1)的内部种植有水葱(5),所述人工湿地(1)的内部种植有再力花(6),所述人工湿地(1)的一侧插接有围埝(7),所述人工湿地(1)的一侧布设有生态网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琴吴晔军黄鑫河何小林黄雄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贝山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