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303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2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对插端子和插入至第一对插端子中的第二对插端子,其中第一对插端子包括:内壁设置有卡扣安装槽的第一壳体和第一接线端子,第二对插端子包括:外壁设置有卡扣的第二壳体和第二接线端子,并且其中第一接线端子插入至第二接线端子内;第二壳体插入至第一壳体中;以及第二壳体外壁的卡扣插接于第一壳体内壁的卡扣安装槽内,配置用于将第一对插端子和第二对插端子连接固定。子和第二对插端子连接固定。子和第二对插端子连接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


[0001]本申请涉及X射线管组件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X射线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由于X射线断层摄像机的扫描时间短并且生成的图像清晰,因此X射线断层摄像机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是临床检查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之一。
[0003]而X射线管组件作为CT设备的核心部件之一,不仅属于高值耗材,还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CT检查的检查结果和使用寿命。
[0004]对插接线端子作为X射线管组件内部的电子线连接部件,对X射线管组件的电能及信号传输、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像。
[0005]但是现有的设置于X射线管组件内的对插接线端子的卡扣自锁结构存在结构较为复杂,且操作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6]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设置于X射线管组件内的对插接线端子存在卡扣自锁结构较为复杂,且操作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设置于X射线管组件内的对插接线端子存在卡扣自锁结构较为复杂,且操作使用不便的的技术问题。
[0008]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对插端子和插入至第一对插端子中的第二对插端子,其中
[0009]第一对插端子包括:内壁设置有卡扣安装槽的第一壳体和第一接线端子,其中第一壳体套设于第一接线端子的外部,第二对插端子包括:外壁设置有卡扣的第二壳体和第二接线端子,其中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二接线端子的外部,并且其中第一接线端子插入至第二接线端子内;第二壳体插入至第一壳体中;以及第二壳体外壁的卡扣插接于第一壳体内壁的卡扣安装槽内,配置用于将第一对插端子和第二对插端子连接固定。
[0010]可选地,第一对插端子和第二对插端子为圆柱形结构。
[0011]可选地,第一接线端子包括:外壁设置有第一倒扣的插针以及第一电线,其中第一电线插入插针内,并且第一电线和插针之间通过压接的方式导通。
[0012]可选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其中第一空腔的直径与第二壳体的直径相匹配;第二空腔的直径与插针的直径相匹配;以及第三空腔的直径与第一电线的直径相匹配。
[0013]可选地,第一空腔对应有第一内壁,并且第二空腔对应有第二内壁,其中与第一空腔对应的第一内壁和与第二空腔对应的第二内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台阶;以及第一接
线端子从第三空腔穿过第二空腔,并且第一接线端子的第一倒扣卡固于第一台阶上,配置用于防止第一接线端子从第一壳体内回退。
[0014]可选地,第三空腔对应有第三内壁,并且插设有第一电线一端的插针设置有第二台阶,其中第二台阶卡固于第三内壁的凸起部上,配置用于防止第一接线端子从第一壳体内脱落。
[0015]可选地,第二接线端子包括:外壁设置有第二倒扣的插座以及第二电线,其中第二电线插入插座内,并且第二电线和插座之间通过压接的方式导通。
[0016]可选地,第二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第四空腔和第五空腔,其中第四空腔的直径与插座的直径相匹配;以及第五空腔的直径与第二电线的直径相匹配。
[0017]可选地,第二壳体的内部还设置有第六空腔,其中第六空腔对应有第四内壁,并且第四空腔对应第五内壁,并且其中与第六空腔对应的第四内壁和与第四空腔对应的第五内壁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三台阶;以及第二接线端子从第五空腔穿过第四空腔,并且第二接线端子的第二倒扣卡固于第三台阶上,配置用于防止第二接线端子从第二壳体内回退。
[0018]可选地,第五空腔对应有第六内壁,并且插设有第二电线一端的插座设置有第四台阶,其中第四台阶卡固于第六内壁的凸起部上,配置用于防止第二接线端子从第二壳体内脱落。
[0019]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该对插接线端子包括第一对插端子和插入至第一对插端子中的第二对插端子。其中,第一对插端子包括:内壁设置有卡扣安装槽的第一壳体和第一接线端子,第二对插端子包括:外壁设置有卡扣的第二壳体和第二接线端子。此外,当第一接线端子插入至第二接线端子中时,第二壳体插入至第一壳体中,第二壳体外壁的卡扣插接于第一壳体内壁的卡扣安装槽内。
[0020]由于第一对插端子是由第一壳体和第一接线端子组成的,且第一壳体套设于第一接线端子的外部;第二对插端子是由第二壳体和第二接线端子组件的,且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二接线端子的外部,因此在操作人员将第一接线端子插入至第二接线端子中的情况下,第二壳体插入至第一壳体内。而又由于组成第一对插端子的第一壳体的内壁设置有卡扣安装槽,组成第二对插端子的第二壳体的外壁设置有卡扣,因此当操作人员将第一接线端子插入至第二接线端子内时,第二壳体外壁的卡扣能够插接于第一壳体内壁的卡扣安装槽内,从而能够保证第一接线端子与第二接线端子的固定连接。此外,由于本公开技术方案中的卡扣结构(即,卡扣和卡扣安装槽)是设置于壳体上,且当第二壳体插入至第一壳体内部时,卡扣即能够与卡扣安装槽插接,从而操作人员只需要将第二壳体插接于第一壳体的内部,即可完成第一对插端子与第二对插端子的固定连接。从而,通过上述产品结构达到了自锁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设置于X射线管组件内的对插接线端子存在卡扣自锁结构较为复杂,且操作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0021]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22]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
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23]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对插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壳体的剖面图;
[0026]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对插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壳体的剖面图;
[0029]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对插端子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0030]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对插端子与第二对插端子的插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2]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对插端子(10)和插入至所述第一对插端子(10)中的第二对插端子(20),其中所述第一对插端子(10)包括:内壁设置有卡扣安装槽(111)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一接线端子(120),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10)套设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20)的外部,所述第二对插端子(20)包括:外壁设置有卡扣(211)的第二壳体(210)和第二接线端子(220),其中所述第二壳体(210)套设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220)的外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20)插入至所述第二接线端子(220)内;所述第二壳体(210)插入至所述第一壳体(110)内;以及所述第二壳体(210)外壁的卡扣(211)插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内壁的卡扣安装槽(111)内,配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对插端子(10)和所述第二对插端子(20)连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插端子(10)和所述第二对插端子(20)为圆柱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20)包括:外壁设置有第一倒扣(1211)的插针(121)以及第一电线(122),其中所述第一电线(122)插入所述插针(121)内,并且所述第一电线(122)和所述插针(121)之间通过压接的方式导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112)、第二空腔(113)和第三空腔(114),其中所述第一空腔(112)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壳体(210)的直径相匹配;所述第二空腔(113)的直径与所述插针(121)的直径相匹配;以及所述第三空腔(114)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电线(122)的直径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X射线管组件的对插接线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112)对应有第一内壁(115),并且所述第二空腔(113)对应有第二内壁(116),其中与所述第一空腔(112)对应的第一内壁(115)和与所述第二空腔(113)对应的第二内壁(116)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台阶(117);以及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20)从所述第三空腔(114)穿过所述第二空腔(113),并且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20)的第一倒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栋吕寒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智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