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2775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6: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款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包含五片非球面透镜,从物面至像面依次为:第一透镜(L1)、光阑(STO)、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一透镜(L1)为正透镜;第二透镜(L2)为负透镜;第三透镜(L3)为正透镜;第四透镜(L4)为正透镜;第五透镜(L5)为负透镜。所述红外识别追踪成像系统满足关系式:0.7<f1/f<1.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款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学成像系统
,更具体地,涉及一款应用于智能消费电子产品的眼球追踪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智能家居、电动汽车、虚拟现实交互等行业的更新迭代、不断发展,眼球追踪也逐渐开始逐步应用到这些领域。以往采用基于陀螺仪的头动感知方式来锁定目标,这会让使用者不自然的移动头部去锁定目标,容易产生头晕等不适。正常情况下,头动控制视野,眼动锁定目标才是符合人性与自然。为了实现眼球追踪的可行性,需要一款符合要求的红外识别追踪镜头,本专利是基于此背景下提出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款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包含五片非球面透镜,从物面至像面依次为:第一透镜(L1)、光阑(STO)、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所述第一透镜(L1)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L2)为负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L3)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L4)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L5)为负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0.7<f1/f<1.1;

4.6<f2/f<

3.7;6.1<f3/f<6.8;1.7<f4/f<2.2;

1.1<f5/f<

0.6;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L1)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L2)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元件(L3)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元件(L4)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元件(L5)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
[0004]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胶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CT1/ET1<3;0.5<CT2/ET2<1;1<CT3/ET3<2;0.5<CT4/ET4<1;1<CT5/ET5<2;其中,CT1为所述第一透镜(L1)在光轴上的厚度,ET1为所述第一透镜(L1)最大口径处的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L2)在光轴上的厚度,ET2为所述第二透镜(L2)最大口径处的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L3)在光轴上的厚度,ET3为所述第三透镜(L3)最大口径处的厚度;CT4为所述第四透镜(L4)在光轴上的厚度,ET4为所述第四透镜(L4)最大口径处的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L5)在光轴上的厚度,ET5为所述第五透镜(L5)最大口径处的厚度。
[0005]优选地,还满足下列关系式:f/D<2.3;其中,f为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D为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的入瞳直径。
[0006]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满足下列关系式:0.7<β/α<1;其中,β为最外视场光线汇聚到像面上的光锥角角度;α为中心视场光线汇聚到像面上的光锥角角度。
[0007]优选地,还满足下列关系式:0.25<T1/∑T<0.30;0.20<T2/∑T<0.25;0.25<T3/∑T<0.30;0.18<T4/∑T<0.23;其中,∑T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
透镜(L4)、第五透镜(L5)之间在光轴上空气间隔的总和,T1,T2,T3,T4分别为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之间、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之间、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之间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0008](1)本专利技术具有较小的F数,光圈大,进光量充足;(2)本专利技术边缘视场拥有较高的相对照度,保证了整体画面的亮度均匀;(3)本专利技术的各透镜中心与边缘厚度适中,空气间隔小,有利于减小光学系统总长,有利于实现小型化;(4)本专利技术通过正负透镜相互组合、平衡各个镜片的光焦度,有利于减小像散、畸变,提高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该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该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的畸变图。
[0011]图3为该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的像散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3]一种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包含五片非球面透镜,从物面至像面依次为:第一透镜(L1)、光阑(STO)、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所述第一透镜(L1)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L2)为负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L3)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L4)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L5)为负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0.7<f1/f<1.1;

4.6<f2/f<

3.7;6.1<f3/f<6.8;1.7<f4/f<2.2;

1.1<f5/f<

0.6;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L1)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L2)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元件(L3)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元件(L4)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元件(L5)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系统由正负透镜组合,以第三透镜(L3)为界两侧为对称的正负透镜结构,能有效矫正像差,提高像质;两侧镜片的有效焦距与系统的有效焦距比值相近,平衡了两侧镜片的光焦度,让光线平缓过度,大大地降低系统的公差敏感性,使此光学系统更具量产性。
[0014]如上所述的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较佳地,所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胶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CT1/ET1<3;0.5<CT2/ET2<1;1<CT3/ET3<2;0.5<CT4/ET4<1;1<CT5/ET5<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款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包含五片非球面透镜,从物面至像面依次为:第一透镜(L1)、光阑(STO)、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所述第一透镜(L1)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L2)为负透镜,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L3)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L4)为正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L5)为负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0.7<f1/f<1.1;

4.6<f2/f<

3.7;6.1<f3/f<6.8;1.7<f4/f<2.2;

1.1<f5/f<

0.6;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元件(L1)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元件(L2)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元件(L3)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元件(L4)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元件(L5)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的有效焦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识别追踪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材质均为塑胶且满足下列关系式:2<CT1/ET1<3;0.5<CT2/ET2<1;1<CT3/ET3<2;0.5<CT4/ET4<1;1<CT5/ET5<2;其中,C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有杰朱佳巍王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众盈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