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2616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包括溢流井、入渗系统、过滤系统和砖砌基础,溢流井下端为砖砌基础,溢流井上端高于地面;砖砌基础内部通过素土夯实;溢流井下端内设有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所述的入渗系统呈放射状设置,并与过滤系统底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将雨水花园汇水区域的雨水资源补给地下水含水层,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减少外部排放,减少市政雨水管网压力;同时,通过溢流井中过滤系统的层层过滤,净化了雨水,减少了雨水对地下水含水层污染的风险,溢流井底部的过滤系统还能起到雨量大量进入来不及入渗时的蓄水作用。的蓄水作用。的蓄水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


[0001]本技术属于城市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

技术介绍

[0002]雨水是宝贵的天然淡水资源,也是地下含水层最普遍的补给源;尤其是对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远小于年蒸发量,因此雨水资源尤为珍贵。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以及自然水文特征改变,城市生态系统的格局、规模和质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匮乏、湿地萎缩、河道干枯、水系污染、干旱与洪涝灾害不断发生等现象。如何让更多的大气降水滞留、入渗补给城市地下水,恢复城市水文生态系统。
[0003]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0004]但是,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及相关设计图集,仅在雨水花园工程范围内地下约1m以上的空间区域进行调蓄,调蓄水量少且与地下含水层缺乏联系,无法下渗,没有起到涵养地下水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存在的雨水花园滞留雨水资源较少及无法补给地下水含水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本技术通过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将雨水花园汇水区域的雨水资源补给地下水含水层,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减少外部排放,减少市政雨水管网压力;同时,通过溢流井中过滤系统的层层过滤,净化了雨水,减少了雨水对地下水含水层污染的风险,溢流井底部的过滤系统还能起到雨量大量进入来不及入渗时的蓄水作用。
[000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包括溢流井、入渗系统、过滤系统和砖砌基础,溢流井下端为砖砌基础,溢流井上端高于地面;砖砌基础内部通过素土夯实;溢流井下端内设有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所述的入渗系统呈放射状设置,并与过滤系统底部连接。
[0008]所述的过滤系统包括卵石层、内砾石层、粗砂层和细砂层,细砂层、粗砂层、内砾石层和卵石层从下到上依次设在溢流井底部。
[0009]所述的内砾石层、粗砂层和细砂层的厚度相同或不同,卵石层的厚度大于其他层的厚度。
[0010]所述的粗砂层的粒径大于细砂层的粒径,其中粗砂层的粒径大于0.8mm。
[0011]所述的溢流井包括竖直段和倾斜段,所述的溢流井的倾斜段内径上小下大;所述
的过滤系统下端位于倾斜段内,过滤系统的上端面位于竖直段的下部。
[0012]所述的溢流井顶部设有雨水篦子。
[0013]所述的溢流井上部外从上到下依次设有覆盖层、种植土层、砂层和外砾石层,外砾石层内设有穿孔排水管,穿孔排水管与溢流井连通;穿孔排水管上设有两布一膜土工布。
[0014]所述的入渗系统包括排水管和透水土工膜,所述的排水管为多个,呈放射状设在砖砌基础上端,并与溢流井内过滤系统下端连接;所述的透水土工膜设在排水管外壁上。
[0015]所述的排水管的外壁上开有多个孔,孔呈梅花状分布。
[0016]所述的溢流井内还设有接雨水管连接管,接雨水管连接管位于过滤系统上方。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在传统雨水花园基础上,增加了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雨水进入雨水花园后渗入换填的砾石层,多余水量渗入穿孔排水管,进入溢流井,经过溢流井下部过滤系统进行多层过滤,进入入渗系统的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多个孔,水量通过孔穿过排水管外附着的透水土工膜,渗入周围土壤层。
[0019]如果雨量较大,超过雨水花园的调蓄水量,雨水通过溢流井顶部的雨水篦子进入溢流井,同样通过过滤系统及入渗系统,渗入周围土壤层。
[0020]本技术设置了过滤系统及入渗系统,通过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将雨水花园汇水区域的雨水资源补给地下水含水层,减少外部排放,减少市政雨水管网压力;同时,通过溢流井中过滤系统的层层过滤,净化了雨水,减少了雨水对地下水含水层污染的风险,溢流井底部的过滤系统还能起到雨量大量进入来不及入渗时的蓄水作用。
附图说明
[002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雨水花园的横剖面示意图。
[0023]图中,附图标记为:
[0024]1、覆盖层;2、种植土层;3、砂层;4、穿孔排水管;5、外砾石层;6、两布一膜土工布;7、接雨水管连接管;8、溢流井井壁;9、卵石层;10、内砾石层;11、粗砂层;12、细砂层;13、排水管;14、透水土工膜;15、砖砌基础;16、溢流井;17、雨水篦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0027]实施例1:
[0028]为了克服现有存在的雨水花园滞留雨水资源较少及无法补给地下水含水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本技术通过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将雨水花园汇水区域的雨水资源补给地下水含水层,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减少外部排放,减少市政雨水管网压力;同时,通过溢流井中过滤系统的层层过滤,净化了雨水,减少了雨水对地下水含水层污染的风险,溢流井底部的过滤系统还能起到雨量大量进入来不及入渗时的蓄水作用。
[0029]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包括溢流井16、入渗系统、过滤系统和砖砌基础15,溢流井16下端为砖砌基础15,溢流井16上端高于地面;砖砌基础15内部通过素土夯实;溢流井16下端内设有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所述的入渗系统呈放射状设置,并与过滤系统底部连接。
[0030]本技术中,溢流井16中进入的雨水,经过过滤系统多层过滤后,通过入渗系统进入地层土壤内。入渗系统足够长,本技术设置了过滤系统及入渗系统,通过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将雨水花园汇水区域的雨水资源补给地下水含水层,减少外部排放,减少市政雨水管网压力;同时,通过溢流井16中过滤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其特征在于:包括溢流井(16)、入渗系统、过滤系统和砖砌基础(15),溢流井(16)下端为砖砌基础(15),溢流井(16)上端高于地面;砖砌基础(15)内部通过素土夯实;溢流井(16)下端内设有过滤系统和入渗系统,所述的入渗系统呈放射状设置,并与过滤系统底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系统包括卵石层(9)、内砾石层(10)、粗砂层(11)和细砂层(12),细砂层(12)、粗砂层(11)、内砾石层(10)和卵石层(9)从下到上依次设在溢流井(16)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砾石层(10)、粗砂层(11)和细砂层(12)的厚度相同或不同,卵石层(9)的厚度大于其他层的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粗砂层(11)的粒径大于细砂层(12)的粒径,其中粗砂层(11)的粒径大于0.8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辐射井原理的强化渗透型雨水花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溢流井(16)包括竖直段和倾斜段,所述的溢流井(16)的倾斜段内径上小下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弟雷永智仇彤吕鹏马蓉青崔恒宾吕佼佼杨镇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