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煤给料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1828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粉煤给料罐,包括:包括罐体、下料漏斗和过滤板;下料漏斗固定连接在罐体的内壁上,以使下料漏斗将罐体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在下料漏斗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过滤板覆盖通孔,并固定连接在下料漏斗的侧壁上,过滤板上具有若干用以连通上腔体和下腔体的微孔。其能够减小上下腔体之间的压力差,避免因压差过大导致下料漏斗出现损坏或者下料漏斗与罐体内壁之间连接处出现破坏,进而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粉煤给料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化工
,特别涉及一种粉煤给料罐。

技术介绍

[0002]在煤化工领域,粉煤给料罐接收和储存粉煤锁斗送来的粉煤,然后通过其下料漏斗将粉煤均匀的分多路送入气化炉烧嘴,下料漏斗同时也把粉煤给料罐的内腔分成了上下腔,通常上下腔体积相差较大,当同时充压时,上下腔之间会出现较大的压差。由于下料漏斗与粉煤给料罐内壁是角焊缝连接,较大压差容易导致下料漏斗出现损坏或者下料漏斗与粉煤给料罐内壁连接处发生破坏,导致粉煤漏到下腔,进而影响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粉煤给料罐,其能够减小上下腔体之间的压力差,避免因压差过大导致下料漏斗出现损坏或者下料漏斗与罐体内壁之间连接处出现破坏,进而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粉煤给料罐,包括:包括罐体、下料漏斗和过滤板;
[0006]所述下料漏斗固定连接在所述罐体的内壁上,以使所述下料漏斗将所述罐体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和下腔体,在所述下料漏斗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过滤板覆盖所述通孔,并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料漏斗的侧壁上,所述过滤板上具有若干用以连通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的微孔。
[0007]较优地,所述微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5μm。
[0008]较优地,所述通孔的面积大于或等于100cm2。
[0009]较优地,在所述通孔包括轴线重合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以使二者之间形成圆环形的台阶面,所述过滤板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过滤板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的直径并小于所述第一孔段的直径,所述过滤板位于所述第一孔段之内,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台阶面上。
[0010]较优地,所述第二孔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100cm2。
[0011]较优地,所述下料漏斗的形状为向下渐缩的圆锥形,所述下料漏斗的锥角为α,并且90
°‑
α<β,其中β为煤粉安息角。
[0012]较优地,所述罐体的内腔形状为轴线竖直的圆柱形,所述下料漏斗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下料漏斗以所述罐体内腔的轴线为中心,呈圆形阵列排布。
[0013]较优地,在一个所述下料漏斗上,所述通孔的数量为N个,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过滤板的数量与所述通孔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
[0014]较优地,N≥0.91
×
n
×
(V1/V2),其中n为下料漏斗的数量,V1为上腔体的体积,V2为下腔体的体积。
[0015]较优地,N个所述通孔沿所述下料漏斗的周向和/或轴向均匀布设。
[0016]本专利技术的粉煤给料罐通过采用在所述下料漏斗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过滤板覆盖所述通孔,并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料漏斗的侧壁上,所述过滤板上具有若干用以连通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的微孔的技术方案,其能够减小上下腔体之间的压力差,避免因压差过大导致下料漏斗出现损坏或者下料漏斗与罐体内壁之间连接处出现破坏,进而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粉煤给料罐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过滤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

罐体;2

下料漏斗;3

过滤板;4

上腔体;5

下腔体;6

通孔;7

第一孔段;8

第二孔段;9

台阶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粉煤给料罐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1]如图1、2所示,一种粉煤给料罐,包括:包括罐体1、下料漏斗2和过滤板3。下料漏斗2固定连接在罐体1的内壁上,以使下料漏斗2将罐体1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4和下腔体5,在下料漏斗2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6,过滤板3覆盖通孔6,并固定连接在下料漏斗2的侧壁上,过滤板3上具有若干用以连通上腔体4和下腔体5的微孔(图未示出)。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过滤板3上的微孔实现上腔体4和下腔体5之间的空气流通,避免上腔体4和下腔体5之间出现较大的压差,导致下料漏斗2出现损坏或者下料漏斗2与罐体1内壁之间连接处出现破坏,进而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0022]在实际制作中,过滤板3采用能够承受1Mpa压力的材质制作,微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5μm,这样既能保证空气能够流过微孔,同时又能够避免5μm以上的煤粉颗粒从为空中穿过。同时通孔6尽可能地设置在下料漏斗靠下的位置上,并且面积大于或等于100cm2。
[0023]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通孔6包括轴线重合的第一孔段7和第二孔段8,第一孔段7的直径大于第二孔段8,以使二者之间形成圆环形的台阶面9,过滤板3的形状为圆柱形,过滤板3直径大于第二孔段8的直径并小于第一孔段7的直径,过滤板3位于第一孔段7之内,并固定连接在台阶面9上。其中过滤板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台阶面9上,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能够实现的固定连接方式。其中,第二孔段8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100cm2。
[0024]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1中所示,下料漏斗2的形状为向下渐缩的圆锥形,下料漏斗2的锥角为α,并且90
°‑
α<β,其中β为煤粉安息角。煤粉安息角是指煤粉在堆放时能够保持自然稳定状态时斜边对地面的最大角度。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煤粉在下料漏斗2内的运动更加顺畅。
[0025]具体地,罐体1的内腔形状为轴线竖直的圆柱形,下料漏斗2的数量可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下料漏斗2以罐体1内腔的轴线为中心,呈圆形阵列排布。进一步地,在一个下料漏斗2上,通孔6的数量为N个,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过滤板3的数量与通孔6的数量相等,并一
一对应。在实际制作时,N个通孔6沿下料漏斗2的周向和/或轴向均匀布设。
[0026]进一步地,N≥0.91
×
n
×
(V1/V2),其中n为下料漏斗2的数量,V1为上腔体4的体积,V2为下腔体5的体积。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上腔体4和下腔体5之间的压力平衡效果达到最佳。
[002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专利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粉煤给料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包括罐体(1)、下料漏斗(2)和过滤板(3);所述下料漏斗(2)固定连接在所述罐体(1)的内壁上,以使所述下料漏斗(2)将所述罐体(1)的内腔分隔为上腔体(4)和下腔体(5),在所述下料漏斗(2)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6),所述过滤板(3)覆盖所述通孔(6),并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料漏斗(2)的侧壁上,所述过滤板(3)上具有若干用以连通所述上腔体(4)和所述下腔体(5)的微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煤给料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5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煤给料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6)的面积大于或等于100c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煤给料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孔(6)包括轴线重合的第一孔段(7)和第二孔段(8),所述第一孔段(7)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8),以使二者之间形成圆环形的台阶面(9),所述过滤板(3)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过滤板(3)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段(8)的直径并小于所述第一孔段(7)的直径,所述过滤板(3)位于所述第一孔段(7)之内,并固定连接在所述台阶面(9)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粉煤给料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江涛李锡华郑帅毛炜张礼张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迈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