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与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1715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13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器、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冷却机组。所述换热器包括:具有第一冷媒输送管道的第一管路组件;第一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入口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入口;具有第二冷媒输送管道的第二管路组件;第二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出口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出口;换热器组件,包括多个铜管,多个铜管的第一端与第一冷媒输送管道连接,多个铜管的第二端与第二冷媒输送管道连接;活塞组件,活塞组件中的活塞位于第一冷媒输送管道以及第二冷媒输送管道内,用于调节参与第一热交换方式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铜管数量。采用本方法能够减少冷却机组结构复杂度,增加机组换热器的使用效率。增加机组换热器的使用效率。增加机组换热器的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与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空调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和冷却机组。

技术介绍

[0002]冷却机组中的自然冷却机组是可以实现压缩机制冷和自然冷却的机组,机组可以利用外界空气与回水的温差实现自然冷却功能。当外界温度足够冷时,机组的压缩机会完全停止工作,实现不消耗能源的制冷,这样可以在制冷的同时减少压缩机的工作压力,延长了压缩机的运作寿命,增加了空调机组的可靠性。
[0003]为了实现压缩机制冷和自然冷却,机组分别需要将两个换热器,即冷凝器和表冷器(表面式冷却器)叠加在一起进行制冷,现有技术中,当机组处于完全压缩机制冷或者完全的自然冷却状态时,其中的一个换热器会处于完全闲置状态,在增加了结构复杂度的同时,降低了机组换热器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了机组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冷却机组结构复杂度,增加机组换热器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机组的换热效率的换热器与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0006]具有第一冷媒输送管道的第一管路组件;所述第一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入口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入口;
[0007]具有第二冷媒输送管道的第二管路组件;所述第二管路组件包括所述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出口;
[0008]换热器组件,包括多个铜管,所述多个铜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连接,所述多个铜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连接;
[0009]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中的活塞位于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以及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内,用于调节参与所述第一热交换方式和所述第二热交换方式的铜管数量。
[0010]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换热器的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11]获取冷却机组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将所述环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区间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0012]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换热器的目标热交换方式;
[0013]基于所述目标热交换方式控制所述活塞组件中的活塞移动,以调节所述换热器以所述目标热交换方式运行。
[0014]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冷却机组,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
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9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0015]上述换热器,通过控制活塞组件中的活塞在第一冷媒输送管道与第二冷媒输送管道中移动,调节参与第一热交换方式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铜管数量,即可在一个换热器实现原来需要冷凝器与表冷器叠加才可同时具备的第二热交换方式、第一热交换方式以及二者结合的混合热交换方式,通过减少占用空间,达到了让机组整机的结构更简单的效果,增加了机组换热器的使用效率的同时风阻更低,有效提升了机组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管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方式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0020]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热交换方式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0021]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区域与第二移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移动区域与第四移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中间移动区域与第二中间移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活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活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7]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换热器的目标热交换方式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0028]图1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29]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框图;
[0030]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器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32]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常见的自然冷却机组中,为了实现压缩机制冷和自然冷却,会分别将两个换热器,即冷凝器101和表冷器(表面式冷却器)102叠加在一起进行制冷。当机组处于完全压缩机制冷时,其对应的热交换方式为第二热交换方式,冷媒只流经冷凝器101,此时表冷器102处于完全闲置状态。当机组处于完全自然冷却制冷时,其对应的热交换方式为自然冷却热交换凡是,冷媒只流经表冷器102,此时冷凝器101处于完全闲置状态。因此,常见的自然冷却机组在增加了结构复杂度的同时,降低了机组换热器的使用效率,而两个换热器叠加带来的风阻也会影响机组的换热效率。
[0033]基于此,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
[0034]具有第一冷媒输送管道2011的第一管路组件201,第一管路组件201包括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入口2012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入口2013。
[0035]具有第二冷媒输送管道2021的第二管路组件202,第二管路组件202包括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出口2022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出口2023。
[0036]换热器组件203,换热器组件203包括多个铜管2031,多个铜管2031的第一端与第一冷媒输入管道2011连接,多个铜管2031的第二端与第二冷媒输送管道2021连接。
[0037]活塞组件,活塞组件中的活塞204位于第一冷媒输送管道2011以及第二冷媒输送管道2021内,用于调节参与第一热交换方式与第二热交换方式的铜管数量。
[0038]其中,第一管路组件201与第二管路组件202的结构基本一致,如图3所示,在第一管路组件201的第一冷媒输送管道20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入口2012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入口2013。在第二管路组件202的第二冷媒输送管道202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出口2022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出口2023。
[0039]具体地,当换热器使用第一热交换方式时,冷媒由第一管路组件201的第一入口2012流入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2011中,通过与第一冷媒输送管道2011相连接的换热组件的多个铜管2031流向第二管路组件202的第二冷媒输送管道2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具有第一冷媒输送管道的第一管路组件;所述第一管路组件包括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入口和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入口;具有第二冷媒输送管道的第二管路组件;所述第二管路组件包括所述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出口和所述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出口;换热器组件,包括多个铜管,所述多个铜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连接,所述多个铜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连接;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中的活塞位于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以及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内,用于调节参与所述第一热交换方式和所述第二热交换方式的铜管数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入口与室内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一热交换方式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室内蒸发器的入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入口与压缩机的出口连接,所述第二热交换方式的第二出口与室内蒸发器的入口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入口的第一移动区域,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出口的第二移动区域;所述第一移动区域与所述第二移动区域均未与所述换热组件的铜管连接;当所述第一管路组件的活塞位于所述第一移动区域时且当所述第二管路组件的活塞位于所述第二移动区域时,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方式进行换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二入口的第三移动区域,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二出口的第四移动区域;所述第三移动区域与所述第二移动区域均未与所述换热组件的铜管连接;当所述第一管路组件的活塞位于所述第三移动区域时且当所述第二管路组件的活塞位于所述第四移动区域时,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方式进行换热。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包括第一中间移动区域,所述第一中间移动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移动区域和所述第三移动区域之间,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包括第二中间移动区域,所述第二中间移动区域位于所述第二移动区域和所述第四移动区域之间,所述第一中间移动区域与所述第二中间移动区域均与所述换热组件的铜管连接;当所述第一管路组件的活塞位于所述第一中间移动区域时且当所述第二管路组件的活塞位于所述第二中间移动区域时,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方式和所述第二热交换方式混合进行换热。7.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和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中的活塞同步移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组件包括驱动装置、牵引装置和活塞;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牵引装置带动所述活塞在所述第一冷媒输送管道与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道内同步移动。9.一种应用于权利要求1

8的换热器的冷却机组换热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冷却机组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将所述环境温度与预设临界温度区间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换热器的目标热交换方式;基于所述目标热交换方式控制所述活塞组件中的活塞移动,以调节所述换热器以所述目标热交换方式运行。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腾龙王朴忠谢梦华彭博宇陈满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