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学板件、光学应用件及该光学板件的模拟生成方法
[0001]本申请属于光学元件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及光学应用件。
技术介绍
[0002]在光学的反射和折射应用系统中,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是一种能够对线性偏振光和圆偏振光进行可逆转换的光学薄膜。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利用线性偏光板将自然光转换为线性偏振光,利用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将得到的线性偏振光与圆偏振光进行可逆转换,圆偏振光本身在被反射面反射的过程中可进行方向性的转换,例如左旋圆偏振光在被反射面反射的过程中转换为右旋圆偏振光,右旋圆偏振光在被反射面反射的过程中转换为左旋圆偏振光。
[0003]由于液晶显示器件中的金属电极极易反光,因此将现有技术中具有圆偏振光特性的光学膜材应用于液晶显示器件,以消除外界入射光源入射至液晶显示器件而造成干扰显示屏幕可读性的问题,通过具有圆偏振光特性的光学膜材达到抗反光的特效。
[0004]以下提供一种现有的示例作为说明。
[0005]外界自然光线先入射显示器中的线性偏光板,自然光线经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板件(100)为圆偏光板件;所述光学板件(100)包括层叠设置的线性偏光板(101)和复合型相位延迟膜(102),所述复合型相位延迟膜(102)为逆分散型膜;其中,所述复合型相位延迟膜(102)至少包括层叠设置的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和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所述线性偏光板(101)层叠设于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背离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的一侧,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和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均为正分散型膜;且,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的平面内相位差值Ro的范围为100nm至150nm,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的光轴与所述线性偏光板(101)的吸收轴之间的锐角夹角范围为67.5
°
至82.5
°
;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的平面内相位差值Ro的范围为210nm至290nm,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的光轴与所述线性偏光板(101)的吸收轴之间的锐角夹角范围为7.5
°
至22.5
°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相位延迟膜(102)还包括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层叠设于所述线性偏光板(101)和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之间;或,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层叠设于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和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之间;或,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层叠设于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背离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的一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相位延迟膜(102)还包括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层叠设于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和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之间;且,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的垂直平面内位相差值Rth的范围为50nm至160nm。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的垂直平面内位相差值Rth的范围为60nm至110nm。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相位延迟膜(102)还包括第一粘着层和第二粘着层;所述第一粘着层层叠设于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和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之间,所述第二粘着层层叠设于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和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之间。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相位延迟膜(102)的总厚度为1μm至25μm。7.如权利要求2
‑
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相位延迟膜(102)为液晶逆分散膜;其中,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为具有正分散特性的液晶膜;
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为具有正分散特性的液晶膜;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为具有垂直平面内位相差特性的液晶膜。8.如权利要求1
‑
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和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均为液晶型A板相位延迟膜;或,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和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均为液晶型O板相位延迟膜;或,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和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均为液晶型双轴相位延迟膜;或,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分别为液晶型A板相位延迟膜、液晶型O板相位延迟膜;或,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分别为液晶型O板相位延迟膜、液晶型A板相位延迟膜;或,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分别为液晶型A板相位延迟膜、液晶型双轴相位延迟膜;或,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分别为液晶型双轴相位延迟膜、液晶型A板相位延迟膜;或,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分别为液晶型O板相位延迟膜、液晶型双轴相位延迟膜;或,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分别为液晶型双轴相位延迟膜、液晶型O板相位延迟膜。9.如权利要求1
‑
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和所述二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c)的材料均分别单独选自以下任一种:
‑
棒状液晶;
‑
碟状液晶;
‑
掺杂掌性分子的棒状液晶。10.如权利要求2
‑
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为液晶型正C
‑
板相位差延迟膜;所述正C
‑
板视角补偿膜(102a)的材料单独选自以下任一种:
‑
棒状液晶;
‑
碟状液晶。11.一种光学应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应用件包括如权利要求1
‑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12.一种如权利要求1
‑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具备相位差层结构的光学板件(100)的模拟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生成方法包括:基于偏振光学原理,计算获取四分之一相位延迟膜(102b)的穆勒矩阵、二分之一相位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裴晓明,邱大任,姜旭枫,洪溢凡,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怡钛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