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0476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贯流风叶和扫风叶片,壳体设置有出风口;贯流风叶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扫风叶片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且扫风叶片被配置为能沿贯流风叶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摆动,以调整出风方向;其中,扫风叶片具有邻近出风口的第一端和远离出风口的第二端,第一端沿贯流风叶的径向指向第二端的间距为扫风叶片的宽度,且贯流风叶的直径与扫风叶片的宽度的比值为1.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空调是一种常用的调节室内温度的设备,其风道排布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空调的导风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性。如果风道的利用率不高,空调整机的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0003]相关技术提供的空调器的风量以及整机性能还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升空调器的风量,进而提升空调器的性能,以改善用户体验。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0006]壳体,壳体设置有出风口;
[0007]贯流风叶,贯流风叶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
[0008]扫风叶片,扫风叶片可活动地设置于壳体,且扫风叶片被配置为能沿贯流风叶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摆动,以调整出风方向;其中,
[0009]扫风叶片具有邻近出风口的第一端和远离出风口的第二端,第一端沿贯流风叶的径向指向第二端的间距为扫风叶片的宽度;
[0010]贯流风叶的直径与扫风叶片的宽度的比值为1.7

2。
[0011]通过将贯流风叶的直径与扫风叶片的宽度的比值配置为1.7

2,使贯流风叶和扫风叶片的配置优化,以便于提升扫风叶片的扫风范围,实现风量的提升,进而提升空调器的整机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贯流风叶的直径与扫风叶片的宽度的比值大于1.7且小于2。
[0013]通过优化贯流风叶的直径和扫风叶片的宽度的比值,确保扫风叶片的扫风范围得到提升,进而实现更大的送风范围,确保风量的利用率。
[00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贯流风叶的径向,第二端指向贯流风叶的外周的间距为贯流风叶与扫风叶片的间距,且贯流风叶与扫风叶片的间距为15

20毫米。
[0015]在贯流风叶的直径和扫风叶片的宽度在一定比值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贯流风叶和扫风叶片之间的相对位置,使贯流风叶与扫风叶片的间距配置为15

20毫米,进一步地优化了出风路径,提高风量的利用率,确保风量的提升,进而改善空调器的整机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00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贯流风叶与扫风叶片的间距大于15毫米且小于20毫米。如此,可以确保贯流风叶和扫风叶片之间的间隙处于优化值,进而优化出风路径,提升风量,改善空调器整体的性能。
[00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器还包括蜗舌,蜗舌设置于壳体内。空调器可以利用蜗舌产生偏心涡来实现送风。
[00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蜗舌具有朝向扫风叶片的第一侧和背离扫风叶片的第二侧,第二侧具有邻近贯流风叶的第三端;沿贯流风叶的径向,第三端与贯流风叶的外周的间距为贯流风叶与蜗舌之间的间距;贯流风叶与蜗舌之间的间距为3

5.5毫米。
[0019]通过贯流风叶位置的调整,使得贯流风叶与蜗舌之间的间隙优化,从而实现出风路径优化的目的,以提高风量,改善空调器的整机性能,提升用户体验。
[002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贯流风叶与蜗舌之间的间距大于3毫米且小于5.5毫米。将贯流风叶和蜗舌之间的间隙优化,进而确保出风路径的优化,提升风量,提高空调器的风量的利用率。
[0021]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器还包括导流侧壁,导流侧壁设置于壳体内,蜗舌与导流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风道,扫风叶片设置于第一出风风道内。
[0022]通过设置于第一出风风道的扫风叶片的摆动,可以确保空调器具有足够大的扫风范围,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002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流侧壁与贯流风叶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风道,第一出风风道与第二出风风道连通以形成出风风道。
[0024]如此设置,确保贯流风叶能够驱动壳体内的气流顺畅地流动,进而有利于确保空调器的风量。
[002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空调器为立柜式空调。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示意图一;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的示意图二;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与相关技术提供的空调器的风量对比图;
[002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空调器出风时的流速云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010

空调器;100

壳体;110

前围板;111

出风口;120

后围板;121

进风口;130

导流侧壁;140

出风风道;141

第一出风风道;142

第二出风风道;200

蒸发器;300

贯流风叶;400

扫风叶片;410

第一端;420

第二端;500

导风装置;600

蜗舌;610

第一侧;620

第二侧;621

第三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32]空调是一种常用的调节室内温度的设备,其风道排布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对空调的导风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用户的使用舒适性。如果风道的利用率不高,空调整机的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0033]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贯流风叶和扫风叶片的尺寸不合理,容易导致扫风叶片的扫风范围小,不利于出风量的提升;而且,贯流风叶和扫风叶片的设置位置不合理,形成的出风路径不利于出风,也会导致风量难以提升,进而导致空调器整机的性能不佳,用户体验不佳。
[0034]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则可以提高风量,进而提升空调器整机的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0035]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36]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010,其能够用于将空气制热或制冷,以达到调节环境温度的作用。
[003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空调器010是指一种立柜式空调,即立式空调内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器010可以是指空调内机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外机。在其他实施例中,空调器010还可以是指壁挂式空调内机,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38]空调器010包括壳体100和蒸发器200,壳体100设置有进风口121和出风口111;蒸发器200设置于壳体100内、且靠近进风口121,蒸发器200用于与经过进风口121进入壳体100的空气热交换,以使经过热交换的气体从出风口111吹出,以实现调节环境温度的作用。
[0039]需要说明的是,蒸发器200的类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例如可以是管片式、层叠式或管带式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40]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所述壳体(100)设置有出风口(111);贯流风叶(300),所述贯流风叶(30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扫风叶片(400),所述扫风叶片(400)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0),且所述扫风叶片(400)被配置为能沿所述贯流风叶(300)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摆动,以调整出风方向;其中,所述扫风叶片(400)具有邻近所述出风口(111)的第一端(410)和远离所述出风口(111)的第二端(420),所述第一端(410)沿所述贯流风叶(300)的径向指向所述第二端(420)的间距为所述扫风叶片(400)的宽度;所述贯流风叶(300)的直径与所述扫风叶片(400)的宽度的比值为1.7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叶(300)的直径与所述扫风叶片(400)的宽度的比值大于1.7且小于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贯流风叶(300)的径向,所述第二端(420)指向所述贯流风叶(300)的外周的间距为所述贯流风叶(300)与所述扫风叶片(400)的间距,且所述贯流风叶(300)与所述扫风叶片(400)的间距为15

20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叶(300)与所述扫风叶片(400)的间距大于15毫米且小于20毫米。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李中胡仁煌张玉忠熊华祥罗会斌赵春达
申请(专利权)人: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