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9842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1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包括旧木柱、墩接柱和连接结构,所述旧木柱底部设有插接槽,所述旧木柱的底面和插接槽的顶面为墩接面,所述墩接柱设在旧木柱的下端,所述墩接柱包括支撑段和插接段,所述支撑段和插接段的顶面为墩接面,所述墩接柱上的墩接面与旧木柱上的墩接面相对应,相互之间预留墩接间隙,所述支撑段位于旧木柱下方,所述插接段位于插接槽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墩接面之间预留间隙实现墩接柱的便捷入位,实现了在不抬起旧木柱的情况下进行墩接修复的操作,同时避免了采用外力墩接入位时导致的旧木柱偏移的缺陷。缺陷。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古建木柱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古建筑在非大修时段的主要修复工作是对木柱进行修复,由于木柱作为主要承载构件,并且常年与地面接触极易被侵蚀,进而导致较为严重的腐朽,无法继续使用,因此需要对腐朽的木柱采用墩接的方式进行局部修缮。在进行局部修缮时由于未处于大修时期,无法为了墩接柱子而进行挑顶,只能在没有解除建筑上部约束的情况下对木柱进行墩接,一般采用的方式是从侧面推入的方式进行墩接,如CN206267553U公开的采用榫接结构的墩接加固结构实现了对木柱的修复,但是上述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实用性较差,由于墩接面为平面,并且墩接面直接接触,采用榫接方式的墩接柱也无法采用抬高木柱的方式实现墩接入位,一般是采用外力顶入的施工方法,但是容易导致木柱偏移影响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在墩接面之间预留间隙,方便墩接柱的入位。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包括旧木柱、墩接柱和连接结构,所述旧木柱底部设有插接槽,所述旧木柱的底面和插接槽的顶面为墩接面,所述墩接柱设在旧木柱的下端,所述墩接柱包括支撑段和插接段,所述支撑段和插接段的顶面为墩接面,所述墩接柱上的墩接面与旧木柱上的墩接面相对应,相互之间预留墩接间隙,所述支撑段位于旧木柱下方,所述插接段位于插接槽中;
[0006]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卡固块和箍圈,所述卡固块设在旧木柱和墩接柱的墩接面之间,所述箍圈设在旧木柱的外周。
[0007]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段设在墩接柱的中部,所述支撑段顶部的墩接面位于插接段的两侧。
[0008]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段的宽度为旧木柱直径的三分之一。
[0009]进一步地,所述卡固块包括中间卡固块和侧边卡固块,所述中间卡固块设在插接段和旧木柱之间,所述侧边卡固块设在支撑段和旧木柱之间。
[0010]进一步地,所述箍圈的宽度大于卡固块的厚度。
[0011]优选的,所述箍圈设置三道,上下间隔设置在旧木柱和墩接柱的墩接段上。
[0012]优选的,所述卡固块为木楔,厚度为50mm,所述箍圈为铁箍,宽度为100mm。
[0013]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
[0014]在墩接面之间预留间隙实现墩接柱的便捷入位,实现了在不抬起旧木柱的情况下
进行墩接修复的操作,同时避免了采用外力墩接入位时导致的旧木柱偏移的缺陷;
[0015]采用卡固块和箍圈组成的连接结构实现墩接柱与旧木柱的稳固连接,保证墩接效果及修复质量,也增强了木柱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透视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卡固块设置状态主视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卡固块分解状态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

旧木柱,2

墩接柱,21

支撑段,22

插接段,3

连接结构,31

卡固块,32

箍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3]如图1、2所示,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包括旧木柱1、墩接柱2和连接结构3,所述旧木柱1底部设有插接槽,所述旧木柱1的底面和插接槽的顶面为墩接面,所述墩接柱2设在旧木柱1的下端,所述墩接柱2包括支撑段21和插接段22,所述支撑段21和插接段22的顶面为墩接面,所述墩接柱2上的墩接面与旧木柱1上的墩接面相对应,相互之间预留墩接间隙,所述支撑段21位于旧木柱1下方,所述插接段22位于插接槽中。
[0024]本技术的采用插接式墩接柱对旧木柱1进行墩接,并通过在墩接柱2和旧木柱1之间预留间隙实现在不抬起旧木柱1的情况下进行墩接柱2的入位,实现了随时进行木柱修复的操作,并且避免了外力将墩接柱2入位时导致的旧木柱偏移的问题,而且设置了连接结构3增强木柱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0025]如图3、4所示,所述连接结构3包括卡固块31和箍圈32,所述卡固块31设在旧木柱1和墩接柱2的墩接面之间,位于墩接面的间隙中,所述箍圈32设在旧木柱1的外周。
[0026]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段22设在墩接柱2的中部,所述支撑段21顶部的墩接面位于插接段22的两侧。
[0027]进一步地,所述插接段22的宽度为旧木柱1直径的三分之一。
[0028]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卡固块31包括中间卡固块和侧边卡固块,所述中间卡固块设在插接段22和旧木柱1之间,所述侧边卡固块设在支撑段21和旧木柱1之间。
[0029]优选的,所述中间卡固块为条型木楔,所述侧边卡固块为弓形木楔。
[0030]进一步地,所述箍圈32的宽度大于卡固块31的厚度。
[0031]优选的,所述箍圈32设置三道,上下间隔设置在旧木柱1和墩接柱2的墩接段上。
[0032]优选的,所述卡固块31为木楔,厚度为50mm,所述箍圈32为铁箍,宽度为100mm。
[0033]本技术的具体施工方法如下:先采用立杆对木柱及柱上结构构件实施支顶,然后确定墩接高度并定位划线;按照划线对旧木柱1进行锯解,并锯解出插接槽,根据锯解出的形状尺寸进行墩接柱2及卡固块31的加工;安装时,先将箍圈32松开并套在旧木柱1上,然后将墩接柱2与旧木柱1对齐,将墩接柱2从一侧推进插接槽中,墩接柱2完全就位后,先将中间卡固块施胶打入,然后再将两个侧边卡固块施胶打入,待卡固块31完全就位后,将箍圈32移动至墩接面处以及墩接段的中部,并锁紧,完成墩接修复施工。
[003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旧木柱(1)、墩接柱(2)和连接结构(3),所述旧木柱(1)底部设有插接槽,所述旧木柱(1)的底面和插接槽的顶面为墩接面,所述墩接柱(2)设在旧木柱(1)的下端,所述墩接柱(2)包括支撑段(21)和插接段(22),所述支撑段(21)和插接段(22)的顶面为墩接面,所述墩接柱(2)上的墩接面与旧木柱(1)上的墩接面相对应,相互之间预留墩接间隙,所述支撑段(21)位于旧木柱(1)下方,所述插接段(22)位于插接槽中;所述连接结构(3)包括卡固块(31)和箍圈(32),所述卡固块(31)设在旧木柱(1)和墩接柱(2)的墩接面之间,所述箍圈(32)设在旧木柱(1)的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插接式古建筑木柱墩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插接段(22)设在墩接柱(2)的中部,所述支撑段(21)顶部的墩接面位于插接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莹雪张峰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