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遗址搬迁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123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22 19:29
本申请公开一种古遗址搬迁技术,包括步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古遗址搬迁技术


[0001]本申请涉及古建筑迁移
,特别涉及一种古遗址搬迁技术


技术介绍

[0002]依托京西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常乐寺

王安墓古遗址迁移保护工程发现很多古遗址迁移的问题

王安墓

王之佐墓为明代宦官王安

王之佐墓地,距今已有4百多年历史

常乐寺

王安墓片区遗址有房址7座

墙基3处

建筑遗迹2处

现窑址4处

沟1条

文化堆积1处,迁移方式均采用分块整体迁移

绝大多数遗址以卵石砌筑,使用灰土进行粘结

遗址表层多为细小卵石或平整灰土,中层为大块卵石,中间填充碎石和灰土,基础为夯实灰土

[0003]由于遗址是卵石砌筑的松散体结构,粘结材料为掺灰泥,遗址自身重量大,如何在迁移过程中降低风险,避免遗址分解破坏是迁移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0004]现有公开技术主要是对遗址采用解体迁移方式,对遗址本体直接进行拆解再迁移搭建,造成遗址本体的直接破坏

或者采取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方法,在遗址下施工管棚梁和钢筋混凝土托底梁,用顶升设备通过管棚梁和钢筋混凝土托底梁对遗址进行顶升,模块车道路修至遗址处,模块车进入遗址底部,遗址托换至模块车上运至目的地,但是这种方法托换托盘,使用千斤顶顶升设备使建筑物脱离基础达到上车的高度条件,顶升速度慢

时间长

施工场地条件要求高

费用高

技术系统比较复杂,只适用于大型建筑物

[0005]需要一种无需顶升,又避免遗址本体的直接破坏,保持文物本体的原始风貌的迁移方法

[0006]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古遗址搬迁技术

[0008]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遗址搬迁技术,包括步骤:
S1、
对遗址进行测量分块;
S2、
在遗址周围挖掘导坑,导坑的深度大于遗址的灰土层的深度加上托架的厚度;
S3、
在遗址下部设置托架,托架的顶部高度低于遗址的灰土层底部的高度;
S4、
对遗址进行封箱保护,封箱的箱体与托架连接;
S5、
将遗址吊装运输

[0009]可选地,步骤
S3
中还包括步骤:
S31、
在遗址下部灰土层内挖掘多个平行的孔洞,所述孔洞连通遗址两侧的两导坑;
S32、
在每个孔洞内穿入次梁;
S33、
封堵孔洞两端口,并在两端口上设置分别设置连通孔洞与外界的灌浆口和出气口,向孔洞内灌浆至出气口流出同等稠度的浆体,再封堵灌浆口和出气口;
S34、
在遗址两侧的导坑内放置主梁,主梁高度低于遗址的灰土层底部的高度;
S35、
次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主梁焊接

[0010]可选地,步骤
S33
中的灌浆口处的封堵结构包括支撑部

灌注部和连接支撑部与灌注部的连接部;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次梁底部并封堵位于次梁下方的洞口,所述连接部位于次梁两侧并封堵位于次梁两侧的洞口,所述灌注部位于次梁上方并与灰土层

次梁和连接部之间围合形成灌浆口

[0011]可选地,步骤
S4
中还包括步骤:
S41、
在遗址周圈和上侧包裹塑料薄膜;
S42、
遗址周圈在塑料薄膜外设置木板,木板底边周圈设置角钢,所述角钢一侧沿与木板连接,另一侧沿与托架连接;
S43、
在木板与塑料薄膜之间填灌石膏浆液;
S44、
当石膏浆液凝固后在遗址上方设置盖板封箱

[0012]可选地,步骤
S1
中还包括步骤:
S11、
对遗址平面清理边界和沿遗址边界进行探沟开挖,探沟挖至遗址灰土垫层底皮标高,对遗址现状尺寸进行整体测量

复核;
S12、
遗址测量完成后对遗址进行分段;
S13、
分段后须对各分段遗址尺寸分段进行测量,并绘制平面图;
S14、
遗址开挖,再根据场地基准标高,定出各分段遗址灰土底相对标高,并绘制竖向图;
S15、
根据分块平面图和竖向图尺寸进行套箱设计

[0013]可选地,步骤
S5
中还包括步骤:
S51、
在主梁两端设置吊耳;
S52、
采用
200


800
吨汽车吊抬吊

[0014]可选地,步骤
S5
后还包括步骤:
S6、
遗址运输;
S7、
遗址复位;
S8、
遗址与基础连接;
S9、
分块遗址连接

[0015]可选地,步骤
S7
中还包括步骤:
S71、
挖掘基槽,在基槽内建造遗址基础,基础上对应主梁处设置有多个千斤顶;
S72、
遗址二次搬运前检查及准备;
S73、
将遗址吊装至基础上,主梁落在千斤顶上

[0016]可选地,步骤
S8
中还包括步骤:
S81、
在主梁两端及主梁下部砌墙;
S82、
撤除千斤顶,补千斤顶处墙体,墙体围绕遗址形成环形;
S83、
向环形内灌注混凝土;
S84、
灌注混凝土
72
小时后切割混凝土外露的明钢梁;
S85、
吊走切下的钢梁,并在留下钢梁的切口处涂刷防锈漆;
S86、
回填遗址周围基坑

[0017]可选地,步骤
S9
中还包括步骤:
S91、
清除遗址分段面碎土以及不稳定的卵石等;
S92、
在清洁后的断面上潲上生灰浆;
S93、
进行素土回填作业,夯实素土至遗址灰土下皮;
S94、
灰土回填,复原遗址“顶步”灰土夯实完成面需与原遗址灰土面持平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专利申请的古遗址搬迁技术,仅需要将遗址分成几个大块进行迁移,无需完全拆解,避免遗址本体的直接破坏,保持文物本体的原始风貌

并且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古遗址搬迁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
对遗址进行测量分块;
S2、
在遗址周围挖掘导坑,导坑的深度大于遗址的灰土层的深度加上托架的厚度;
S3、
在遗址下部设置托架,托架的顶部高度低于遗址的灰土层底部的高度;
S4、
对遗址进行封箱保护,封箱的箱体与托架连接;
S5、
将遗址吊装运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遗址搬迁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
S3
中还包括步骤:
S31、
在遗址下部灰土层内挖掘多个平行的孔洞,所述孔洞连通遗址两侧的两导坑;
S32、
在每个孔洞内穿入次梁;
S33、
封堵孔洞两端口,并在两端口上设置分别设置连通孔洞与外界的灌浆口和出气口,向孔洞内灌浆至出气口流出同等稠度的浆体,再封堵灌浆口和出气口;
S34、
在遗址两侧的导坑内放置主梁,主梁高度低于遗址的灰土层底部的高度;
S35、
次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主梁焊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遗址搬迁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
S33
中的灌浆口处的封堵结构包括支撑部

灌注部和连接支撑部与灌注部的连接部;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次梁底部并封堵位于次梁下方的洞口,所述连接部位于次梁两侧并封堵位于次梁两侧的洞口,所述灌注部位于次梁上方并与灰土层

次梁和连接部之间围合形成灌浆口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古遗址搬迁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
S4
中还包括步骤:
S41、
在遗址周圈和上侧包裹塑料薄膜;
S42、
遗址周圈在塑料薄膜外设置木板,木板底边周圈设置角钢,所述角钢一侧沿与木板连接,另一侧沿与托架连接;
S43、
在木板与塑料薄膜之间填灌石膏浆液;
S44、
当石膏浆液凝固后在遗址上方设置盖板封箱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古遗址搬迁技术,其特征在于,步骤
S1
中还包括步骤:
S11、
对遗址平面清理边界和沿遗址边界进行探沟开挖,探沟挖至遗址灰土垫层底皮标高,对遗址现状尺寸进行整体测量

复核;
S12、
遗址测量完成后对遗址进行分段;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坚张峰亮张宇鹏张利兵姚宝琪胡经纬王西满邓永韩凯黄亚辉贾斯乾刘剑生张桂梅杨鲁渝吴赛宽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