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9704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涉及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包括前置升降机构和后置升降机构,前置升降机构包括与后排座椅前端底部固定的第一升降固定板,第一升降固定板设置在第一升降芯轴上;后置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固定板、座椅管梁、第一靠背升降滑道、第二靠背升降滑道和第二升降芯轴;升降固定板与座椅管梁固定连接,第一靠背升降滑道固定在座椅管梁上,第二靠背升降滑道固定在车身上,第二升降固定板设置在第二升降芯轴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动高度调节装置可实现后排座椅整体式高度调节,显著提升了乘坐舒适性。显著提升了乘坐舒适性。显著提升了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设计与制造的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汽车前排主副座椅均加装有此类似装置,但是在后排座椅上因座椅结构与前排座椅不同导致后排座椅整体式电动高度调节存在难度。由于电动汽车普遍没有后排座椅整体式电动高度调节装置,座椅处于固定无法调节状态,降低了乘客乘坐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
[0004]本技术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包括前置升降机构和后置升降机构,所述前置升降机构包括与后排座椅前端底部固定的第一升降固定板,所述第一升降固定板设置在第一升降芯轴上,所述第一升降芯轴上设置有第一蜗轮,所述第一蜗轮由第一丝杠电机驱动;所述后置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固定板、座椅管梁、第一靠背升降滑道、第二靠背升降滑道和第二升降芯轴;所述升降固定板与所述座椅管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靠背升降滑道固定在所述座椅管梁上,而所述第二靠背升降滑道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第二升降固定板设置在第二升降芯轴上,所述第二升降芯轴上设置有第二蜗轮,所述第二蜗轮由第二丝杠电机驱动。
[0005]其中,所述前置升降机构中的第一升降芯轴和后置升降机构中的第二升降芯轴错位设置。
[0006]其中,所述第一升降芯轴为两个。
[0007]其中,两个第一升降芯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固定板的下方两侧。
[0008]其中,所述第一丝杠电机设置在车身上。
[0009]其中,所述两侧的第一升降芯轴上的第一蜗轮对称设置。
[0010]其中,所述第二升降芯轴为两个。
[0011]其中,两个第二升降芯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升降固定板的下方两侧。
[0012]其中,所述第二丝杠电机设置在车身上。
[0013]其中,所述两侧的第二升降芯轴上的第二蜗轮对称设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的电动高度调节装置可实现后排座椅整体式高度调节,可解决因电动汽车因电池包抬高而导致后排腿部空间变小而导致的乘客小腿放置空间不足的问题,显著提升了乘坐舒适性。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实施例1中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的轴测图;
[0017]图2为实施例1中的前置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实施例1中的后置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实施例1中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0020]图5为实施例1中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0021]图6为实施例1中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的俯视图;
[0022]图7为实施例1中的调节装置中的右侧座椅靠背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为实施例1中的调节装置中的左侧座椅靠背滑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9为实施例1中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的总装图;
[0025]图10为实施例1中的座椅不调节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
[0026]图11为实施例1中的座椅为前置升降机构高度调节的状态示意图;
[0027]图12为实施例1中的座椅为前置和后置升降机构同时高度调节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0029]实施例1
[0030]如图1

8所示,本实施例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包括前置升降机构和后置升降机构。如图2所示,所述前置升降机构包括与后排座椅前端底部固定的第一升降固定板10,所述第一升降固定板10设置在两个第一升降芯轴41上,所述两个第一升降芯轴41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升降固定板10的下方两侧。所述第一升降芯轴41上设置有第一蜗轮21,所述第一蜗轮21由第一丝杠电机31驱动,并且所述第一丝杠电机31设置在车身上。所述两侧的第一升降芯轴41上的第一蜗轮21对称设置。如图3所示,所述后置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固定板60、座椅管梁50、第一靠背升降滑道70、第二靠背升降滑道80和第二升降芯轴42。所述升降固定板60与所述座椅管梁5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靠背升降滑道70固定在所述座椅管梁50,而所述第二靠背升降滑道80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第二升降固定板60设置在两个第二升降芯轴42上,所述两个第二升降芯轴42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升降固定板60的下方两侧。所述第二升降芯轴42上设置有第二蜗轮22,所述第二蜗轮22由第二丝杠电机32驱动,并且所述第二丝杠电机32设置在车身上。所述前置升降机构中的第一升降芯轴41和后置升降机构中的第二升降芯轴42错位设置。
[0031]图9示出了安装了本实施例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的后排座椅的总装图。本实施例中,调整高度时驱动蜗杆轴在电动机的驱动下,带动蜗轮传动,从而保证升降芯轴旋进旋出,托动升降固定板,芯轴与升降固定板配合推动升降固定板从而推动座椅垂直上移。图10为座椅不调节状态下的状态图,而图11和图12分别为仅调节前置升降机构和同时调节时的后排座椅的状态图。本实施例采用蜗轮蜗杆结构,此结构具有强的传动比且自锁效果好优点。
[0032]本实施例中,座椅高度调节按钮在同一个区域,按钮可调节座椅前方高度增加小腿空间,也可同时将座椅抬升,在抬升过程中由丝杠电机提供动力,通过蜗轮蜗杆传动至升
降芯轴,通过升降芯轴抬升固定板从而抬升座椅,因为座椅后部有座椅靠背将抬升板与座椅纵梁固定在一起,从而将座椅后部同时电动高度调节。因在电动高度调节过程中,座椅靠背需要与车身固定,因此设计了座椅靠背滑道保证靠背安全性的前提下使得座椅靠背与座椅整体可以进行电动高度调节,调节至身体舒适的位置,提升乘坐舒适性。
[0033]尽管本技术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技术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置升降机构和后置升降机构,所述前置升降机构包括与后排座椅前端底部固定的第一升降固定板,所述第一升降固定板设置在第一升降芯轴上,所述第一升降芯轴上设置有第一蜗轮,所述第一蜗轮由第一丝杠电机驱动;所述后置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升降固定板、座椅管梁、第一靠背升降滑道、第二靠背升降滑道和第二升降芯轴;所述升降固定板与所述座椅管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靠背升降滑道固定在所述座椅管梁上,而所述第二靠背升降滑道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第二升降固定板设置在第二升降芯轴上,所述第二升降芯轴上设置有第二蜗轮,所述第二蜗轮由第二丝杠电机驱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升降机构中的第一升降芯轴和后置升降机构中的第二升降芯轴错位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排座椅高度电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磊李亮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