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CT固定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9314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09:52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CT固定枕,包括:垫板底座、固定组件和调节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头枕、衬垫和压枕,衬垫通过胶水与固定头枕贴合,固定头枕沿左右方向滑动安装于垫板底座的上表面,固定头枕的中部为弧形凹槽结构;固定头枕具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左固定头枕和右固定头枕;压枕的一端与左固定头枕的上端转动连接,压枕的另一端设有多个调节槽,调节槽与右固定头枕的上端安装的连接轴适配;压枕的中部设有上凹的弧形面;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支架和调节杆,调节支架固定安装于垫板底座的上表面的端部,调节杆转动安装于调节支架上,且与固定头枕连接。籍此,通过可调节的固定头枕与压枕的配合,实现对患者头部的固定。实现对患者头部的固定。实现对患者头部的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CT固定枕


[0001]本申请涉及医用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新型CT固定枕。

技术介绍

[0002]CT(Computed Tomography)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从而得到该层面的各个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即CT值,并排列成数字矩阵。这些数据信息经过数模转换后再形成模拟信号,经过计算机的一定变换处理后输出至显示设备上显示出图像,又称为横断面图像。
[0003]在临床工作中,颅内结构的清晰及对称显示对于疾病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CT检查过程中因意识不清或者儿童检查不配合所致的运动伪影,常常影响疾病的精准诊断。此外,因体位偏斜所致的颅内结构不对称显示亦影响儿童颅缝与骨折线的鉴别、脑室系统不对称的诊断等。目前采用传统的头枕进行CT头部扫描时的支撑,对脑部没有固定装置,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0004]因而,亟需提供一种针对上述不足的技术方案,期望解决临床问题,提高疾病影像诊断精准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CT固定枕,以解决或缓解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CT固定枕,包括:垫板底座、固定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头枕、衬垫和压枕,所述固定头枕沿左右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垫板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头枕的中部为弧形凹槽结构;所述固定头枕具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左固定头枕和右固定头枕;所述衬垫通过胶水粘贴于所述固定头枕的弧形凹槽结构表面;所述压枕的一端与所述左固定头枕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压枕的另一端设有多个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与所述右固定头枕的上端安装的连接轴适配;所述压枕的中部设有上凹的弧形面;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支架和调节杆,所述调节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垫板底座的上表面的端部,所述调节杆转动安装于所述调节支架上,且与所述固定头枕连接;其中,所述调节杆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固定头枕在所述垫板底座上沿左右方向移动。
[0008]优选的,所述左固定头枕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滑槽,所述左固定头枕的上端沿前后方向设有销孔,所述销孔中安装所述连接轴,且所述左固定头枕的上端的中部设有下陷的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的底面位于所述销孔的下方;所述连接凹槽中安装所述压枕的一端;对应的,所述垫板底座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相适配。
[0009]优选的,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的横截面为燕尾型。
[0010]优选的,所述左固定头枕与所述调节杆抵接的一面设有压板,所述压板位于所述固定头枕与所述调节杆端面之间,且所述调节杆通过所述压板与所述左固定头枕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压板上沿前后方向设有导槽,对应的,所述调节杆的端部设有卡槽,其中,所述卡槽与所述导槽相配合。
[0012]优选的,所述导槽为U型结构。
[0013]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有两套,两套所述调节组件分别沿左右方向对称布置于所述垫板底座的两端;且两套所述调节组件分别与所述左固定头枕、所述右固定头枕相对应,分别调节所述左固定头枕、所述右固定头枕沿左右方向在所述垫板底座上移动。
[0014]优选的,所述调节支架为倒T型结构,所述倒T型结构的上端沿左右方向开设有贯穿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
[0015]优选的,所述调节杆上安装有第一调节螺母、第二调节螺母,所述第一调节螺母和所述第二调节螺母分别位于所述调节支架的两侧。
[0016]优选的,所述固定头枕为聚乙烯材料,所述衬垫和所述压枕均为橡胶材质。
[0017]有益效果:
[0018]本申请提供的新型CT固定枕中,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头枕和压枕,固定头枕沿左右方向滑动安装于垫板底座的上表面,固定头枕的中部为弧形凹槽结构,固定头枕具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左固定头枕和右固定头枕,压枕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左固定头枕的上端,压枕的另一端设有多个调节槽,调节槽与右固定头枕上端安装的连接轴适配;在压枕的中部设有上凹的弧形面;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支架和调节杆,调节支架固定安装于垫板底座的上表面的端部,调节杆转动安装于调节支架上,且与固定头枕连接;其中,调节杆的转动能够带动固定头枕在垫板底座上沿左右方向移动。
[0019]籍此,固定头枕沿左右方向滑动安装在垫板底座的上表面,在固定头枕的中部设有弧形凹槽结构,通过左右对称布置的左固定头枕和右固定头枕的相对移动,对左固定头枕和右固定头枕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提高固定枕的适用范围;当调节至适当位置时,将压枕上的调节槽与右固定头枕上部的连接轴卡接,使压枕中部上凹的弧形面与患者头部接触,通过可调节的固定头枕与压枕的配合,实现对患者头部的固定,有助于在CT影像检查过程中颅内结构的清晰及对称显示,有助于疾病的显示及影像诊断。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其中:
[0021]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CT固定枕的轴侧视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新型CT固定枕的主视图;
[0023]图3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调节杆与压板的配合示意图;
[0024]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0025]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压板的轴侧示意图;
[0026]图6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左固定头枕的轴侧示意图;
[0027]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垫板底座的结构轴侧示意图;
[0028]图8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压枕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调节杆;2、第一调节螺母;3、调节支架;4、第二调节螺母;5、连接螺钉;6、压板;7、连接轴;8、压枕;9、衬垫;10、固定头枕;11、垫板底座;12、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示例通过本申请的解释的方式提供而非限制本申请。实际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清楚,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本申请中进行修改和变型。例如,示为或描述为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特征可用于另一个实施例,以产生又一个实施例。因此,所期望的是,本申请包含归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的此类修改和变型。
[0032]如图1至图8所示,该新型CT固定枕包括:垫板底座10、固定组件和调节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头枕10、衬垫9和压枕8,固定头枕10沿左右方向滑动安装于垫板底座11的上表面,固定头枕10的中部为弧形凹槽结构;固定头枕10具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左固定头枕10和右固定头枕10;衬垫9通过胶水粘贴于固定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CT固定枕,其特征在于,包括:垫板底座、固定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头枕、衬垫和压枕,所述固定头枕沿左右方向滑动安装于所述垫板底座的上表面,所述固定头枕的中部为弧形凹槽结构;所述固定头枕具有左右对称布置的左固定头枕和右固定头枕;所述衬垫通过胶水粘贴于所述固定头枕的弧形凹槽结构表面;所述压枕的一端与所述左固定头枕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压枕的另一端设有多个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与所述右固定头枕的上端安装的连接轴适配;所述压枕的中部设有上凹的弧形面;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支架和调节杆,所述调节支架固定安装于所述垫板底座的上表面的端部,所述调节杆转动安装于所述调节支架上,且与所述固定头枕连接;其中,所述调节杆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固定头枕在所述垫板底座上沿左右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CT固定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固定头枕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滑槽,所述左固定头枕的上端沿前后方向设有销孔,所述销孔中安装所述连接轴,且所述左固定头枕的上端的中部设有下陷的连接凹槽,所述连接凹槽的底面位于所述销孔的下方;所述连接凹槽中安装所述压枕的一端;对应的,所述垫板底座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设有滑轨,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相适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CT固定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的横截面为燕尾型。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欢欢汪登斌李金凝郑慧彭海腾陆敏达袁世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