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9153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印刷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后端部的线缆及盖体,所述连接器又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端子,所述前端部连接于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两侧延伸的两个侧壁的框体,所述连接器收容于框体的固持部,所述印刷电路板则通过所述框体的侧壁支撑,所述盖体包覆框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指 一种具有内部框架以改善制程 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印刷电路板,即PCB,其通过蚀刻在铜片上的导电路径来机械支撑并电 性连接电子元件,这些铜片被层压形成于绝缘基板上。因此,印刷电路板又 名印刷线缆板(Printed Wiring Board, PWB)或者蚀刻线缆板。PCB与电子元件4牛(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PCB也广泛应用于电连接器,尤其是线缆连接器组件。美国专利公告第 US 7223915号揭露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内设有若干导线的线缆、 于后部设有导电路径的PCB以及盖体,所述线缆的若干导线电性连接于导电 路径,所述盖体的两个上、下部分组合形成收容PCB的空间。所述PCB于 其前端也设有若干导电路径作为对接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线缆的一端 形成应力释放件,所述应力释放件夹持在与所述盖体的后端一体成型的固持 件之间以实现线缆与PCB的可靠组装。美国专利公告第US 6431卯1号揭示了一种输入/输出连接器,所述连接 器包括顶盖、与所述顶盖相连接的底盖、位于所述顶盖及底盖之间的端子模 块、收容于所述端子模块的若干端子以及水平焊接于所述端子的焊接部的 PCB。此外,所述输入/输出连接器还包括部分固持于所述顶盖及底盖的应力 释放件,所述应力释放件与线缆前端结合,而所述线缆又电性连接于PCB。然而,以上所述的输入/输出连接器是由许多零散元件组成,组装起来较 复杂麻烦,从而导致产出降低、成本增加。因此,针对上述缺陷,有必要对上述线缆连接器进行改良,以弥补现有 技术的不足。200910006645.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制造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印刷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后 端部的线缆及盖体,所述连接器又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 干端子,所述前端部连接于连接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具有至少一 个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两侧延伸的两个侧壁的框体,所述连接器收容于框 体的固持部,所述印刷电路板则通过所述框体的侧壁支撑,所述盖体包覆框 体。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设有对接口的绝缘本体、设置于绝缘本体 且延伸进对接口的若干端子、位于所述绝缘本体之后的印刷电路板、位于所 述印刷电路板后的线缆以及应力释放件,所述印刷电路板具有与端子电性连 接的前端部及设有豁口的后端部,所述应力释放件具有收容于印刷电路板的 豁口的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两侧向外延伸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固定印刷电路板的后端部以增强保持力,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具有至少 一个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两侧延伸的两个侧壁的框体,所述连接器收容于框体的固持部,所述印刷电路板则通过所述框体的侧壁支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改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容易制造,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4^图。图3为图2的部分元件的立体组装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图5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4中沿B-B线的剖^L图。图7为图4中沿C-C线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线缆连接器组件与第二 接器相连接的立体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一线缆连接器组件与第三连接器相连接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及与之可任意连接的第二连接器2000和第三连接器3000。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缆连接器组件IOOO适用SATA协议,所述第二连接 器2000适用IEEE1394协议,而所述第三连接器3000则适用USB协议。如图1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线缆连接器组件1000包括收容有若干端子 10的第一连接器1、 PCB(印刷电路板)2、框体3、线缆4、应力释放件5、接 地件6以及盖体7。所述第一连接器1具有伸长的绝缘本体100,所述绝缘本体100包括顶 壁11、底壁12以及与所述顶壁11、底壁12互连形成有收容空间(未标号)的 一对侧壁13、 14。所述收容空间构成绝乡彖本体的对4姿口 ,且其^皮一隔斧反103 分为两个空腔104、 106。所述两个空腔104、 106前—见均呈L形。 一凸缘15 形成于所述绝缘本体100的后边并且超出所述顶壁11及底壁12对应的上表 面和下表面。所述绝缘本体IOO形成有自所述凸缘15的后边顶部侧端向后延 伸而成的一对与所述绝缘本体100 —体成型的一对臂部16。每个臂部16于 其前端形成有定位孔162,后端形成有定位柱164。所述PCB2包括电路基板20、设置有导电路径220的前端部22、形成有 ^"口 241的后端部24、所述后端部24设有若干分列于^^口 241两侧且对称 分布的第一导电孔240以及第二导电孔242,所述第二导电孔242位于每组 第一导电孔240的外侧。所述后端部24的害谷口 241的前端形成有一组4妻地塾 246。所述PCB2的前端部22的相对两个角落设有一对相间隔的第一孔222, 所述第一孔222临近PCB2的前部末端。另外一组相间隔的第二孔224位于 所述第一孔222的后端。框体3包括第一固持部31、与所述第一固持部31沿对接方向相对的第 二固持部32以及与所述第一固持部31和第二固持部32分别连接的一对侧壁 33、 34。所述第一固持部31、第二固持部32及一对侧壁33、 34围合形成收 容空间30。所述第一固持部31为矩形,其具有自前表面向后凹进的第一空 腔312。所述第一空腔312与收容空间30相连通。 一对第一槽314、 316自 所述第一固持部31的顶面及底面向内凹进而形成。所述第二固持部32大体 为矩形且包括自后表面向前凹进的第二空腔322。所述第二空腔322也与收容空间30相通。 一对第二槽324、 326自所述第二固持部32的顶面及底面向 内凹进而形成。所述侧壁33、 34还设有纵长槽口 332、 342,且这些纵长槽 口 332、 342均与所述收容空间30相连通。所述线缆4包括若干芯线41、包覆所述芯线41的金属编织部42及遮蔽 所述金属编织部42的封套44。所述线缆4前端的金属编织部42及封套44 被去掉,所述芯线41暴露于外部且分为两组,每组具有三个独立芯线41。所述接地件6包括具有容许所述线缆4穿过的通道60的主体部62及一 对形成于主体部62两侧的叉形腿部64。所述主体部62夹紧并控制线缆4的 封套44。所述线缆4的金属编织部42焊接于主体部62,所述叉形腿部64夹 住PCB2并且焊接于接地垫246以形成接地线。所述应力释放件5包括主体 部51及一对大体U形的延伸臂52,所述延伸臂52自主体部51的两侧边向 外延伸而形成,且每对延伸臂52之间具有空隙(未标号)。所述主体部51浇铸 成型于接地件6的主体部62,所述金属编织层42的局部及芯线41暴露于外, 所述封套44靠近接地件6。组装时,首先,所述端子IO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绝缘本体100,其对接 部101延伸进收容空间内,尾部102暴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具有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印刷电路板、连接于所述印刷电路板后端部的线缆及盖体,所述连接器又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端子,所述前端部连接于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具有至少一个固持部及自所述固持部两侧延伸的两个侧壁的框体,所述连接器收容于框体的固持部,所述印刷电路板则通过所述框体的侧壁支撑,所述盖体包覆框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利吴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