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760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属于新能源汽车电源配电技术领域。针对集成装置内部件间干扰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且两者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下壳体用于放置车载充电机和DC/DC变换器,所述上壳体用于放置高压配电元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下壳体之间设置隔离板,车载充电机和DC/DC变换器设置于下壳体内,高压配电元件设置于上壳体内,从而实现弱电的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与强电的高压配电元件之间隔离,有效防止强电与弱电之间的干扰。与弱电之间的干扰。与弱电之间的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源配电
,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环境恶化加剧,新能源电动汽车行业有着巨大的潜力,而新能源电动汽汽车市场的发展必会伴随着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崛起,同时相关新能源汽车的配件也会随之高速增长。按传统汽车的发展模式,汽车的主机厂的大多部件都是按模块化向其零部件供应商采购,然后再组装,新能源汽车的主机厂目前也是基本相同的模式。新能源汽车区别与传统汽车行业,主要就是电源代替燃油发动机,由此新能源汽车发展延伸出来车载充电机OBC、高压配电盒PDU、DC/DC变换器等必配模块,他们具有电池充放电功能以及提供电力转换支持。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部件驱动电机、电控、变速器被称为“大三电”,车载充电机OBC、高压配电盒PDU、DC/DC变换器被称“小三合一”或“小三电”。
[0003]现阶段随着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车内空间需要增大的同时成本还需要降低,故把“小三电”车载充电机OBC、高压配电盒PDU、DC/DC变换器整合到一起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整合后对安装空间的要求能够明显减小,同时整合后大量减少了线束连接,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故障率的产生,故整合车载充电机OBC、高压配电盒PDU、DC/DC变换器是设计者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0004]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也有相应改进,如公开日为2018

12

28,公开号为CN208290991U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高压配电装置以及车辆,高压配电装置包括:箱体、水路板、高压配电电路、直流变换器和车载充电机,所述水路板、所述高压配电电路、所述直流变换器和所述车载充电机均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高压配电电路、所述直流变换器和所述车载充电机集成于所述水路板。由此,高压配电装置可以在箱体内部集成多个器部件,可以使得高压配电装置的集成度高,结构可靠,从而可以有利于实现高压配电装置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另外,如此设置的高压配电装置可以减少直接布置在车辆底盘上的器部件数量,可以节省底盘上的空间。该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水路板与高压配电电路、直流变换器和车载充电机位于同一腔室内,强电和弱电之间会有干扰影响装置工作,并且若水路板漏水则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其装置安全性较低。
[0005]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进一步地解决方案,以至少解决其中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相关的集成装置内部件间干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所述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且两者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下壳体用于放置车载充电机和DC/DC变换器,所述上壳体用于放置高压配电元件。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的底板下方设置有底压板,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用于冷却流体流通的槽腔,所述槽腔内形成有U型回路,所述U型回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两嘴口。
[0009]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壳体的底板下方开设有所述槽腔,所述底压板覆盖并封闭所述槽腔,所述嘴口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
[0010]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槽腔内设置有呈直线的胶条,所述胶条设置于两所述嘴口之间以形成所述U型回路,所述U型回路内设置有多个长度方向与所述冷却流体流向相同的凸台。
[001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槽腔与所述底压板的接触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嵌设有胶圈。
[0012]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的上方设置有上盖,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上盖的接触处、所述下壳体和所述上壳体的接触处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嵌设有胶圈。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槽腔外周的胶圈以及所述上盖、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的胶圈为梯形胶圈,且所述梯形胶圈较小的底面沿其高度方向向上延伸有两凸棱Ⅰ,两所述凸棱Ⅰ分别位于所述梯形胶圈的内外边缘上。
[001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上开设有出线口,所述出线口内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嵌设有用于包裹线束的胶圈。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靠近所述出线口的出口端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出线口的出口端可拆卸连接有压块,所述压块用于封堵所述凹槽的侧边。
[001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用于包裹线束的胶圈内外圈均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环形凸棱Ⅱ。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专利技术通过上下壳体之间设置隔离板,车载充电机和DC/DC变换器设置于下壳体内,高压配电元件设置于上壳体内,从而实现弱电的车载充电机、DC/DC变换器与强电的高压配电元件之间隔离,有效防止强电与弱电之间的干扰。
[0019](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下壳体的底板下方设置底压板,两者之间设置用于冷却流体流体的槽腔,即槽腔与下壳体的内腔相独立,从而在实现装置散热的同时,避免冷却流体溢出后直接流入下壳体内,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通过在下壳体的底板下方开设槽腔,底压板覆盖并封闭槽腔,实现槽腔与下壳体一体成型,提高了散热结构和下壳体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装置散热稳定性;通过在槽腔的U型回路内设置多个长度方向与所述冷却流体流向相同的凸台,从而实现乱流且增加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0020](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槽腔和底压板的接触处开设凹槽,凹槽内嵌设胶圈,从而提高了槽腔和底压板之间的密封性,进而提高了装置散热稳定性;通过在上壳体和上盖的接触处、下壳体和上壳体的接触处均开设凹槽,凹槽内嵌设胶圈,提高了装置壳体的密封性,进而提高了装置的防尘防水性能;并且通过采用梯形胶圈,且梯形胶圈较小的底面沿其高度方向向上延伸有两凸棱Ⅰ,两凸棱Ⅰ分别位于梯形胶圈的内外边缘上,从而在增大压缩量同时能形成两道密封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装置壳体的密封性。
[0021](4)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出线口内开设凹槽,凹槽内嵌设用于包裹线束的胶圈,从而提高了装置出线口处的密封性,进而提高了装置的防尘防水性能;通过采用包括多个相互平行
的环形凸棱Ⅱ的胶圈,即形成有连续锯齿状的胶圈,实现更好的包裹线束,形成多道密封,进一步提高了装置出线口处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槽腔的结构示意图,并且本装置相对于图1为倒置状态;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示意图。
[0026]具体地,1、螺丝一;2、底压板;3、胶圈三;4、下壳体;5、胶圈二;6、线路板;7、螺丝二;8、压块;9、胶圈一;10、上盖;11、螺丝三;12、上壳体;13、水嘴一;14、水嘴二;15、防水透气阀;16、胶条;17、槽腔;18、凹槽一;19、凹槽二;20、凹槽三;21、胶圈四;22、凸台;23、凹槽四;24、腔体一;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壳体和上壳体,且两者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下壳体用于放置车载充电机和DC/DC变换器,所述上壳体用于放置高压配电元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底板下方设置有底压板,且两者之间设置有用于冷却流体流通的槽腔,所述槽腔内形成有U型回路,所述U型回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两嘴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的底板下方开设有所述槽腔,所述底压板覆盖并封闭所述槽腔,所述嘴口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腔内设置有呈直线的胶条,所述胶条设置于两所述嘴口之间以形成所述U型回路,所述U型回路内设置有多个长度方向与所述冷却流体流向相同的凸台。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载电源模块控制总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腔与所述底压板的接触处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嵌设有胶圈。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兵邹地河赵江杰潘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文依精密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