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可变电感的交错并联LLC变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7133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可变电感的交错并联LLC变换器,包括直流输入电源、两组相同的原边场效应管、两组谐振网络、两组变压器、两组相同的副边二极管、输出电容和负载。将两路LLC电路进行并联,组成LLC电路交错并联系统,且LLC电路的输入端为并联,输出端也为并联。可变电感的结构主要包括主电感绕组、偏置绕组、磁芯结构以及直流偏置电流电路。利用可变电感控制两路LLC变换器,使得并联系统不仅保持同频工作,而且达到均流要求,保证了各个变换器承受的电应力及热分布均匀。同时利用交错并联技术解决大电流输出情况下的导通损耗大等问题,也使得变换器输出纹波降低。器输出纹波降低。器输出纹波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可变电感的交错并联LLC变换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变换器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可变电感的交错并联LLC变换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危机问题的关注度加深。电动汽车行业逐步兴起,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市场占比在逐步变化。LLC谐振变换器已经被应用到电动汽车领域,比如充电站中使用的大功率充电桩、车载充电电源都大量采用这种电路结构。蓄电池充电效率的需求,给变换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大电流、低纹波的输出要求,还要实现恒压、恒流等多种充电状态的切换。大部分场合还要满足充电状态检测和人机交互等要求。
[0003]LLC谐振变换器不仅广泛应用与中小功率的场合,在大功率的应用环境下同样得到使用。但是,在大功率工作情况下的功率器件导通损耗大幅度提升,功率器件的电压、电流应力要求更高,热设计和磁性元件设计都变得更为困难。LLC谐振变换器可以采取多个小容量的模块串联或者并联的组合方式构成一个大容量的电源系统。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输出电流越大的场合下,LLC并联结构的优势就越突出。但是在若干个变换器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可变电感的交错并联LLC变换器,其特征是:它包括直流输入电源V
in
、两组相同的原边场效应管、两组变压器、两组谐振网络、两组相同的副边二极管、输出电容C
f
和负载R
L
;所述的两组相同的原边场效应管包括S1、S2、S3、S4;所述的原边场效应管S1、原边场效应管S3的漏级与直流输入电源V
in
的正极相连;所述的原边场效应管S2、原边场效应管S4的源级与直流输入电源V
in
的负极相连;所述的原边场效应管S1的源级与原边场效应管S2的漏级相连;所述的原边场效应管S3的源级与原边场效应管S4的漏级相连;所述的原边场效应管S1、S2与S3、S4并联连接;所述的两组变压器包括T1、T2;所述的两组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感L1、可变电感L2、谐振电容C1、C2、励磁电感L
m1
、L
m2
;所述的谐振电容C1的一端与原边场效应管S1的源极和原边场效应管S2的漏极连接,其另一端与谐振电感L1连接;所述的谐振电感L1的一端与谐振电容C1连接,其另一端与变压器T1原边的同名端连接;所述的励磁电感L
m1
并联在变压器T1原边上;所述的变压器T1原边的异名端与原边场效应管S2的源极、直流输入电源V
in
的负极连接;所述的谐振电容C2的一端与原边场效应管S3的源极和原边场效应管S4的漏极连接,其另一端与可变电感L2连接;所述的可变电感L2的一端与谐振电容C2连接,其另一端与变压器T2原边的同名端连接;所述的励磁电感L
m2
并联在变压器T2原边上;所述的变压器T2原边的异名端与原边场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景斌王怡斐朱强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