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692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9
本申请公开一种组合式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组合式围护结构包括:既有管线、围护桩、桩板墙、冠梁和管线支撑体。围护桩对应所述既有管线的区域形成空缺部。桩板墙连接于所述围护桩,且所述桩板墙封堵所述空缺部。冠梁支撑于所述围护桩和桩板墙上,所述冠梁将所述围护桩和装板墙连接固定。管线支撑体两端分别支撑于架设于所述冠梁对应所述空缺部的位置,所述管线支撑体悬吊所述既有管线。本申请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可以很好解决管线迁改过程困难,迁改风险较大等问题,且施工工期和成本也可控,降低地铁施工前期管迁施工风险及难度。低地铁施工前期管迁施工风险及难度。低地铁施工前期管迁施工风险及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组合式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建设时难以避免的会在老城区规划线路、设立车站。老城区施工经常会面临管线错综复杂,周边场地狭小,地下土质较差等问题,而地铁车站施工多采用明挖基坑施工,这些问题往往会对地铁施工带来严重影响。
[0003]现有技术一般是将影响车站基坑施工的管线迁改出基坑范围,在基坑外围重新布设管线,废除原管线后再施做围护结构,围护结构闭合后再进行基坑开挖施工。后期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后,将已迁走的管线再迁回原管位。此技术使整体施工进度受限于前期管线迁改,对整体施工工期影响较大,且涉及多次管线迁改,施工成本较大。因此在保证基坑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探寻新的管线处理方法很重要。
[0004]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组合式围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申请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围护结构,包括:既有管线;围护桩,所述围护桩对应所述既有管线的区域形成空缺部;桩板墙,所述桩板墙连接于所述围护桩,且所述桩板墙封堵所述空缺部;冠梁,所述冠梁支撑于所述围护桩和桩板墙上,所述冠梁将所述围护桩和装板墙连接固定;管线支撑体,所述管线支撑体两端分别支撑于所述冠梁对应所述空缺部的位置,所述管线支撑体悬吊所述既有管线。可选的,所述桩板墙具有钢格栅、网片和混凝土层;所述钢格栅连接于所述围护桩上;所述网片设置于所述钢格栅的两侧,所述混凝土层连接于所述钢格栅和网片。可选的,所述围护桩位于所述空缺部的两侧的桩体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钢格栅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上。
[0007]可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钢板,各所述钢板沿相应桩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钢格栅包括多个连接梁,各所述连接梁沿所述桩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一所述连接梁两端分别焊接于空缺部两侧的两个桩体上位置相对的两个钢板上。
[0008]可选的,所述钢板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相应的桩体,或者,所述钢板焊接于若干钢筋上,各钢筋锚栓于桩体内。
[0009]可选的,组合式围护结构还包括多个注浆导管,各注浆导管的一端延伸至钢格栅
后部的土体内。
[0010]可选的,注浆导管的一端设置有尖角部,所述注浆小导管上设置有多个出浆孔。
[0011]本申请第二目的在于提供组合式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对无管线影响区域进行围护桩施工,围护桩位于既有管线底部的位置形成空缺部;步骤S2、在围护桩上施工冠梁;步骤S3、施工管线支撑体,通过管线支撑体悬吊既有管线;步骤S4、开挖基坑,在空缺部位处施工桩板墙。
[0012]可选的,步骤S4中包括:将开挖基坑分为多次开挖过程,在每次开挖过程中均包括如下步骤:S41、在空缺部的土体上挂内侧网片,在空缺部两侧的桩体上加装连接部,将若干连接梁连接于两侧桩体上的连接部上;S42、在各连接梁外侧挂外侧网片;S43、在各连接梁和网片上喷射混凝土。
[0013]可选的,步骤S42之后还包括插装多个注浆导管的步骤,各注浆导管的一端延伸至连接梁构成的钢格栅后部的土体内;在步骤S43之后还包括步骤S44、向所述注浆导管内加注浆料。
[0014]可选的,在步骤43之前还包括采用盖体覆盖各注浆导管的管口的步骤;在步骤S43和步骤S44之间,还包括拆卸盖体的步骤;在步骤S44中,在加注浆料结束后,将注浆导管留置于桩板墙内。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可以很好解决管线迁改过程困难,迁改风险较大等问题,且施工工期和成本也可控,降低地铁施工前期管迁施工风险及难度。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0017]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围护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围护结构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围护结构的局部结构正视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在桩板墙部位的剖视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组合式围护结构中注浆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围护桩;2、管线;3、桩板墙;31、钢格栅;32、网片;33、注浆导管;331、尖角部;332、出浆孔;4、冠梁;5、管线支撑体;6、挡土墙;7、空缺部。
[0019]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
ꢀ“
上”、“下”、
ꢀ“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
ꢀ“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一种组合式围护结构,包括:既有管线2、围护桩1、桩板墙3、冠梁4和管线支撑体5。围护桩1对应所述既有管线2的区域形成空缺部7,桩板墙3连接于所述围护桩1,且所述桩板墙3封堵所述空缺部7,冠梁4支撑于所述围护桩1和桩板墙3上,所述冠梁将所述围护桩和装板墙连接固定,管线支撑体5两端分别支撑于所述冠梁4对应所述空缺部7的位置,所述管线支撑体5悬吊所述既有管线2。
[0024]现有技术中,前期管线2迁改可能存在空间位置不足、迁改过程困难、迁改风险较大等问题,导致基坑围护结构无法闭合,给基坑开挖过程带来安全风险。且迁改施工工期和成本也不可控,对地铁施工易造成很大的工期和成本风险。本申请的围护桩1避让了管线2设置为非封闭结构,形成两处避让管线2的空缺部7,这些空缺部7后期通过施工桩板墙进行了封闭,本申请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可以很好解决管线2迁改过程困难,迁改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既有管线;围护桩,所述围护桩对应所述既有管线的区域形成空缺部;桩板墙,所述桩板墙连接于所述围护桩,且所述桩板墙封堵所述空缺部;冠梁,所述冠梁支撑于所述围护桩和桩板墙上,所述冠梁将所述围护桩和装板墙连接固定;管线支撑体,所述管线支撑体两端分别支撑于所述冠梁对应所述空缺部的位置,所述管线支撑体悬吊所述既有管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板墙具有钢格栅、网片和混凝土层;所述钢格栅连接于所述围护桩上;所述网片设置于所述钢格栅的两侧,所述混凝土层连接于所述钢格栅和网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桩位于所述空缺部的两侧的桩体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钢格栅固定于所述连接部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多个钢板,各所述钢板沿相应桩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钢格栅包括多个连接梁,各所述连接梁沿所述桩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每一所述连接梁两端分别焊接于空缺部两侧的两个桩体上位置相对的两个钢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通过膨胀螺栓固定于相应的桩体,或者,所述钢板焊接于若干钢筋上,各钢筋锚栓于桩体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式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驰王晓飞吕可程林陈峥杨文超孙伟帅王磊磊王小孩雷清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