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梁、基坑、地下建筑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653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梁、基坑、地下建筑及施工方法,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支撑梁施工成本高、施工空间占用大的问题,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具体方案如下:由至少一个支撑单元组成,所述支撑单元含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水平部,两个水平部上位于同侧的端部之间通过第一拱部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拱部之间以及两个第一拱部与邻近的水平部之间通过第二拱部固定连接。固定连接。固定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梁、基坑、地下建筑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撑梁。

技术介绍

[0002]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混凝土支撑梁/钢梁是地下围护结构最常用的方法。
[0003]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支撑梁多采用条状的钢梁或混凝土梁,受其结构限制,相邻梁之间的间距较小(如图8所示),在长条基坑施工时,支撑梁间距小(一般为3

4米)不仅会导致施工成本高,还会造成施工空间小的问题,从而使得挖掘机等施工设备没有工作面;在地下建筑结构施工中,因水平荷载较大,而支撑梁对于水平荷载的分散能力有限,导致外墙及内部的梁柱结构尺寸偏大,从而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支撑梁、基坑、地下建筑及施工方法,利用水平部承受水平力,并通过拱部将水平力转换成轴向压力,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的抗压性能,进而减少支撑单元材料的使用量,且拱部能够增加相邻支撑单元之间工作面的面积,解决了现有支撑梁施工成本高、施工空间占用大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梁,由至少一个支撑单元组成,所述支撑单元含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水平部,两个水平部上位于同侧的端部之间通过第一拱部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拱部之间以及两个第一拱部与邻近的水平部之间通过第二拱部固定连接。
[0007]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拱部为拱形结构,两个第一拱部对称布置,同一个支撑单元上的两个第一拱部的拱顶在支撑单元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
[0008]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两个第一拱部的拱顶连接处与其两侧的水平部之间为空缺部分,第二拱部安装在空缺部分处。
[0009]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拱部朝向远离支撑单元中心位置的方向凸出,第二拱部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第一拱部固定连接,第二拱部的拱顶与其邻近的水平部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
[0010]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两个相邻所述支撑单元上相邻的第一拱部对接形成圆形的孔洞。
[0011]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支撑梁与基坑两侧的支护结构卡接。
[0012]作为进一步的实现方式,所述支撑梁设有至少一层,两相邻层支撑梁上的圆形孔洞同轴设置。
[0013]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支撑梁与建筑主体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支撑梁位于地下建筑的顶部或中间层。
[0014]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坑内支撑梁的施工方法,具体如下:在基坑的顶部
安装支撑梁,使得支撑梁的两侧与基坑的支护结构卡接,使得支撑单元沿基坑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利用螺栓将相邻支撑单元上水平部的端部连接在一起;
[0015]基坑内的施工完成后拆除支撑梁。
[0016]第五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建筑内支撑梁的施工方法,具体如下:在地下建筑的顶部/中间层安装支撑梁,使得支撑梁的两侧与地下建筑主体结构固定连接在一起,将支撑单元沿地下建筑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相邻两个支撑单元上相邻的第一拱部对接形成圆形的孔洞结构。
[0017]上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本专利技术利用水平部承受水平力,并通过拱部将水平力转换成轴向压力,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的抗压性能,进而减少支撑单元材料的使用量,且拱部能够增加相邻支撑单元之间工作面的面积。
附图说明
[0019]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支撑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用于基坑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单层);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支撑梁用于基坑中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多层);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支撑梁在地下工程中作为采光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支撑梁位于地下建筑中间层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支撑梁的水平力传递方向示意图;
[0027]图8是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现有钢梁/混凝土梁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
[0029]其中,1、支撑单元;2、水平部;3、第一拱部;4、第二拱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31]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的支撑梁多采用钢梁或混凝土梁,受其结构限制,相邻梁之间的间距较小,在长条基坑施工时,支撑梁间距小(一般为3

4米)不仅会导致施工成本高,还会造成施工空间小的问题,从而使得挖掘机等施工设备没有工作面;在地下建筑结构施工中,因水平荷载较大,而支撑梁对于水平荷载的分散能力有限,导致外墙及内部的梁柱结构尺寸偏大,从而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的问题,为了解决如上的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支撑梁、基坑、地下建筑及施工方法。
[0032]实施例1
[0033]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

图2所示,提出一种支撑梁,由至少一个支撑单元1组成。
[0034]具体如图1所示,当含有一个以上支撑单元1时,若干支撑单元1沿直线方向依次排列,相邻两个支撑单元1之间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0035]如图2所示,支撑单元1由水平部2、第一拱部3以及第二拱部4组成,其中,水平部2为条状混凝土结构,水平部2设有两个,两个水平部2之间对称设置,第一拱部3和第二拱部4固定设置在两个水平部2之间,以用于两个水平部2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而实现水平力的分散、转移。
[0036]具体的,第一拱部3为拱形混凝土结构,第一拱部3设有两个,两个第一拱部3分别用于两水平部2端部的固定连接,即两个水平部2位于同侧的端部之间通过一个第一拱部3固定连接;
[0037]两个第一拱部3对称布置,同一个支撑单元1上的两个第一拱部3均朝向该支撑单元1的中心位置凸出,且两个第一拱部3的拱顶在支撑单元1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以形成细腰结构,两个第一拱部3拱顶连接处与其两侧的水平部2之间为空缺部分,该空缺部分不含有混凝土,减少了施工材料的使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
[0038]第二拱部4同样为拱形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梁,其特征在于,由至少一个支撑单元组成,所述支撑单元含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水平部,两个水平部上位于同侧的端部之间通过第一拱部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拱部之间以及两个第一拱部与邻近的水平部之间通过第二拱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部为拱形结构,两个第一拱部对称布置,同一个支撑单元上的两个第一拱部的拱顶在支撑单元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拱部的拱顶连接处与其两侧的水平部之间为空缺部分,第二拱部安装在空缺部分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拱部朝向远离支撑单元中心位置的方向凸出,第二拱部的两端分别与其两侧的第一拱部固定连接,第二拱部的拱顶与其邻近的水平部的中心位置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撑梁,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支撑单元上相邻的第一拱部对接形成圆形的孔洞。6.一种基坑,其特征在于,利用了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匡伟葛丰源刘兴隆张锐李彦明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