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6797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涉及变色器件技术领域。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密封件、电致变色介质和导电引出结构。密封件沿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周向设置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且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限定形成密封的容纳腔;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容纳腔内;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第一导电部设置于容纳腔内,且与电致变色介质的导电层连接;第二导电部与第一导电部连接,第二导电部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可以将第二导电部直接设置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能够与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实现无缝连接,且与密封件能够形成无缝连接,可以保证电致变色器件密封的有效性。封的有效性。封的有效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变色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现象是指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材料发生可逆的变色现象;电致变色的实质是材料在外电场及电流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其结构改变,进而使吸收光谱和光学性能(如吸收率、透射率、反射率)发生变化,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及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的现象。
[0003]但是电致变色材料对水汽极其敏感,需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密封,以避免外界环境的水汽进入电致变色器件内部导致电致变色材料损坏以及器件失效。现有技术中,通过将引出电极穿过密封件设置,以解决其密封问题,但是,引出电极在未密封之前会处于一个悬空的状态,很难实现很好的固定。另外,由于电致变色器件两基底之间的间隙很小(一般为3mm以下),要保证密封时,引出电极在间隙之间不与上下两基底相接触,也会在无形中增大密封的工艺难度,不能保证密封效果,从而也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密封件、电致变色介质和导电引出结构;所述密封件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周向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限定形成密封的容纳腔;所述电致变色介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包括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电致变色介质的导电层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第一导电部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底朝向所述密封件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基底朝向所述密封件的一侧,至少有部分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外侧,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第二基底在同一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且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设置于不重合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边缘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基底或所述第二基底上远离所述电致变色介质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引出结构设置有至少两个,且所有所述导电引出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同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向设置所述导电引出结构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基底向设置所述导电引出结构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一个所述第二导电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侧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城谢树发
申请(专利权)人: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