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6308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损检测模型,涉及教学工具技术领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损检测模型只能支撑单一的检测项目且不便于对不同高度操作人员进行使用,使用性不高的问题。该装置包括检测基体及高度调节机构,检测基体采用混凝土制成,检测基体上设有钢筋孔洞设置区、变形检测区以及缺陷检测区,钢筋孔洞设置区上开设有多个能容放钢筋的钢筋孔洞,变形检测区内设有混凝土应变计,缺陷检测区内设有缺陷部,高度调节机构设置于检测基体底部且能带动检测基体抬升至竖直方向上预定的高度位置或降落至竖直方向上预定的高度位置。解决了传统的无损检测模型只能支撑单一的检测项目的问题,且能方便不同高度操作人员进行使用,提高检测模型的使用性。高检测模型的使用性。高检测模型的使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损检测模型


[0001]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相关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教学的无损检测模型。

技术介绍

[0002]房屋建筑、桥梁、隧道、地下工程等均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不管在施工过程中,还是竣工验收以及日常养护检修,传统的有损检测技术均对结构具有破坏性,除了影响美观外,取样的多少也会影响到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尤其是在土木建筑飞速发展,同时伴随新老建筑时有倒塌等事故。无损检测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0003]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害、不伤害被检测对象时,对检测对象内部进行检测。无损检测模型,正是为满足施工一线检测的需求,对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专业、建筑工程专业、工程检测专业在校大学生,以及一线的有岗位需求的施工员、质检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保证。
[0004]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5]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无损检测模型体积庞大、结构简单,价格昂贵,建设时需要较大的场地;只能支撑单一的检测项目,使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损检测模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损检测模型只能支撑单一的检测项目且不便于对不同高度操作人员进行使用,使用性不高的技术问题

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技术提供的无损检测模型,包括检测基体以及高度调节机构,其中:
[0009]所述检测基体采用混凝土制成,所述检测基体上设置有钢筋孔洞设置区、变形检测区以及缺陷检测区,所述钢筋孔洞设置区上开设有多个能容放钢筋的钢筋孔洞,所述变形检测区内设置有混凝土应变计,所述缺陷检测区内设置有缺陷部,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检测基体的底部且能带动所述检测基体抬升至竖直方向上预定的高度位置或降落至竖直方向上预定的高度位置。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钢筋孔洞包括第一钢筋孔洞和第二钢筋孔洞,所述第一钢筋孔洞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钢筋孔洞的内径,所述第一钢筋孔洞和所述第二钢筋孔洞内用于放置不同直径的钢筋。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变形检测区中预埋有多个所述混凝土应变计,所述混凝土应变计沿着所述检测基体的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基体底部的伸缩支撑部,所述伸缩支撑部分布在所述检测基体底部的四周且与地面呈倾斜设置,所
述伸缩支撑部能带动所述检测基体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缩支撑部包括伸缩驱动结构以及刚性支撑件,所述伸缩驱动结构与所述检测基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伸缩驱动结构上远离所述检测基体的端部连接有所述刚性支撑件,所述刚性支撑件与用于放置所述无损检测模型的放置面向接触,所述伸缩驱动结构能相对所述刚性支撑件发生移动以带动其上的所述检测基体实现升降。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伸缩驱动结构包括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缸体与所述检测基体固定连接,所述伸缩缸的伸缩杆与所述刚性支撑件相连接。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无损检测模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基体底部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检测基体的底部用于驱动所述无损检测模型移动以改变所述无损检测模型的位置。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腿和移动轮,所述支撑腿固定于所述检测基体的底部且所述移动轮设置于所述支撑腿的底部。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基体中预埋有锚杆,用以对锚杆的埋入长度进行检测。
[001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基体中设置有用于放置钢绞线的孔道,所述孔道的两端设置有开口,所述钢绞线能通过所述开口安装于所述孔道内且能通过所述开口向所述孔道内灌入水泥砂浆,用于对所述孔道内的灌浆密实度进行检测。
[0019]本技术提供的无损检测模型,包括检测基体以及高度调节机构,检测基体采用混凝土制成,检测基体上设置有钢筋孔洞设置区、变形检测区以及缺陷检测区,钢筋孔洞设置区上开设有多个能容放钢筋的钢筋孔洞,变形检测区内设置有混凝土应变计,缺陷检测区内设置有缺陷部,高度调节机构设置于检测基体的底部且能带动检测基体抬升至竖直方向上预定的高度位置或降落至竖直方向上预定的高度位置。解决了传统的无损检测模型只能支撑单一的检测项目的问题,并且本技术通过高度调节机构得到的设置能方便不同高度操作人员进行使用,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性。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基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损检测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1、检测基体;2、第一钢筋孔洞;3、第二钢筋孔洞;4、混凝土应变计;5、伸缩驱动结构;6、刚性支撑件;7、支撑腿;8、移动轮;9、锚杆;10、钢绞线;11、缺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
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25]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损检测模型,包括检测基体1以及高度调节机构,其中,检测基体1采用混凝土制成,整体呈长方形结构。检测基体1上形成有钢筋孔洞设置区、变形检测区以及缺陷检测区,支撑多种检测项目教学,比如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内部缺陷检测、变形检测等。
[0026]本实施例中的钢筋孔洞设置区上开设有多个能容放钢筋的钢筋孔洞,其中,钢筋孔洞包括第一钢筋孔洞2和第二钢筋孔洞3,第一钢筋孔洞2的内径大于第二钢筋孔洞3的内径,第一钢筋孔洞2和第二钢筋孔洞3内用于放置不同直径的钢筋。
[0027]如图1所示,检测基体1上预留有多个第一钢筋孔洞2,其中在检测基体1的正面设置有三处,左侧面设置有两处,用于插入相应尺寸的钢筋。检测基体1上还预留有多个第二钢筋孔洞3,用于插入相应尺寸的钢筋,其中,正面设置有三处,左侧面设置有两处。第一钢筋孔洞2内能插入φ17的钢筋,第二钢筋孔洞3内能插入φ13的钢筋,用于检测不同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及钢筋直径的教学。
[0028]通过在检测基体1上不同位置预留不同直径的钢筋孔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损检测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基体以及高度调节机构,其中:所述检测基体采用混凝土制成,所述检测基体上设置有钢筋孔洞设置区、变形检测区以及缺陷检测区,所述钢筋孔洞设置区上开设有多个能容放钢筋的钢筋孔洞,所述变形检测区内设置有混凝土应变计,所述缺陷检测区内设置有缺陷部,所述高度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检测基体的底部且能带动所述检测基体抬升至竖直方向上预定的高度位置或降落至竖直方向上预定的高度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检测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孔洞包括第一钢筋孔洞和第二钢筋孔洞,所述第一钢筋孔洞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钢筋孔洞的内径,所述第一钢筋孔洞和所述第二钢筋孔洞内用于放置不同直径的钢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检测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检测区中预埋有多个所述混凝土应变计,所述混凝土应变计沿着所述检测基体的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损检测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检测基体底部的伸缩支撑部,所述伸缩支撑部分布在所述检测基体底部的四周且与地面呈倾斜设置,所述伸缩支撑部能带动所述检测基体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损检测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支撑部包括伸缩驱动结构以及刚性支撑件,所述伸缩驱动结构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伟姚士新马志才田亮苏磊孙伟杜一丛孙文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