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隐茶杯组件,包括杯身主体和垫盒,所述垫盒顶面设置容纳槽,所述杯身主体可分离的设置在容纳槽上;所述杯身主体为双层结构,它包括外杯身和杯主体;所述杯主体顶端设置卷边;所述杯主体的内杯底上设置纺织布,所述纺织布与内杯底之间设置茶叶层,所述纺织布四周与杯身主体内壁固定,其中间向上外凸;所述纺织布表面设置玉米纤维层;所述杯身主体的开口面与外杯身的侧壁密封,杯身主体的杯底与外杯身的杯底相触,所述杯身主体和外杯身之间形成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进巧妙,设计新颖,具有采用外杯身和杯主体形成的双杯身结构,同时在杯主体和外杯身之间填充隔热层,能够,能够起到防烫作用,同时设置的垫盒也能够起到防烫的作用。起到防烫的作用。起到防烫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茶杯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隐茶杯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日常生活中,纸杯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对待喜欢喝茶的朋友来说,需要单独在纸杯内放置茶叶,这种形式导致喝茶不方便,有的改进设计在采用茶叶包悬挂在纸杯内的形式,由于茶叶包是移动的,容易影响喝茶的体验感,于是,在现有技术中关于隐茶杯的产品设计运应而生,具体的是将茶叶包固定在纸质茶杯底部,例如公开号:CN2799458Y,该技术方案中记载:用滤纸封存在所述纸杯底面上的茶叶;相似的设计例如公开号:CN201043073Y,该技术方案中记载:杯体内放置冲泡饮品,其中关于冲泡饮品设置与CN2799458Y设置茶叶形式相同,此外,市面上也有相似或者相同的结构,但是此类设计的也存在技术问题是,这些结构均不具备防烫结构,本公司曾经申请了《一种组合式防烫隐茶杯》,其防烫结构是采用夹持部实现,但是夹持部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稳定性不够,作为一种结构改进,特设计此专利技术创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隐茶杯组件,可以改善以上的不足。
[0004]本技术涉及一种隐茶杯组件,包括杯身主体和垫盒,所述垫盒顶面设置容纳槽,所述杯身主体可分离的设置在容纳槽上;所述杯身主体为双层结构,它包括外杯身和杯主体,它们均包括原纸层和PE淋膜层;所述杯主体的高度大于外杯身,杯主体的锥度小于外杯身的锥度,所述杯主体顶端设置卷边;所述杯主体的内杯底上设置纺织布,所述纺织布与内杯底之间设置茶叶层,所述纺织布四周与杯身主体内壁固定,其中间向上外凸;所述纺织布表面设置玉米纤维层,其中玉米纤维层是玉米须无序排列形成的薄片,其中玉米须性味甘淡而平,玉米须和茶叶结合可以消热解暑;所述杯身主体的开口面与外杯身的侧壁密封,杯身主体的杯底与外杯身的杯底相触,所述杯身主体和外杯身之间形成空腔,由于存在空腔,这种杯身主体具有防烫的结构,同时设置的垫盒也能够提高隔热的作用。
[0005]进一步的,在所述空腔内靠近外杯身内底面位置设置隔离环片,其中隔离环片上方在杯身主体外壁与外杯身内壁之间设置隔热层。
[0006]进一步的,所述卷边位于杯身内侧设置褶皱,其中褶皱包括向外翻着的外凸部和重叠在外凸部上的转向部,外翻部和尾端卷,其中转向部与外翻部连接,外翻部与尾端卷连接,其中尾卷端卡在外翻部翻转形成的缝隙内并与外凸部相抵。
[0007]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为气凝胶隔热层。
[0008]进一步的,所述茶叶层为乌龙茶、龙井茶、茉莉花茶、清茶、红茶或普耳茶,它们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0009]进一步的,所述外杯身的杯底高度大于5mm,在杯底外壁上设置防伪标记。
[0010]进一步的,所述卷边下端外壁与外杯身外壁之间设置曲面部,所述曲面部的高度为1.5~2.0mm。
[0011]本技术改进巧妙,设计新颖,具有采用外杯身和杯主体形成的双杯身结构,同时在杯主体和外杯身之间填充隔热层,能够,能够起到防烫作用,同时设置的垫盒也能够起到防烫的作用,本设计避免了使用夹持部,稳定性差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内杯底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卷边结构示意图。
[0016]图示:1杯身主体、2外杯身、21棱侧条、3杯底、31防伪标记、32垫盒、33容纳槽、4空腔、41隔热层、5隔离环片、6纺织布、7内杯底、8茶叶层、9玉米纤维层、10伸缩区、101卷边、11曲面部、12转向部、13外凸部、14外翻部、15尾端卷。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8]如图1
‑
4所示,本技术涉及一种隐茶杯组件,包括杯身主体1和垫盒32,垫盒为纸质结构,所述垫盒顶面设置容纳槽33,垫盒外侧倾斜呈锥面,所述杯身主体可分离的设置在容纳槽上;所述杯身主体为双层结构,它包括外杯身2和杯主体1,它们均包括原纸层和PE淋膜层;所述杯主体1的高度大于外杯身2,杯主体1的锥度小于外杯身2的锥度,所述杯主体顶端设置卷边101;所述杯主体的内杯底7上设置纺织布6,所述纺织布6与内杯底7之间设置茶叶层8,所述纺织布6四周与杯身主体内壁固定,其中间向上外凸;所述纺织布6表面设置玉米纤维层9,其中玉米纤维层9是玉米须无序排列形成的薄片,玉米须性味甘淡而平,玉米须和茶叶结合可以起到消热解暑的作用;所述杯身主体的开口面与外杯身2的侧壁密封,杯身主体的杯底3与外杯身2的杯底3相触,所述杯身主体和外杯身2之间形成空腔4,由于存在空腔,这种结构的饮茶杯具有防烫的结构,同时设置的垫盒也能够提高茶杯底部的隔热作用。
[0019]作为一种技术改进,在所述空腔内靠近外杯身内底面位置设置隔离环片5,其中隔离环片5上方在杯身主体外壁与外杯身2内壁之间设置隔热层41,其中隔离环片的内侧与杯身主体外壁固定,隔离环片的外侧与外杯身内壁固定,隔离环片起到骨架支撑作用。
[0020]作为一种技术改进,所述卷边101位于杯身主体内侧设置褶皱,其中褶皱包括向外翻着的外凸部13和重叠在外凸部13上的转向部12,外翻部14和尾端卷15,其中转向部12与外翻部14连接,外翻部14与尾端卷15连接,其中尾卷端卡在外翻部14翻转形成的缝隙内并与外凸部13相抵。
[0021]作为一种技术改进,所述隔热层为气凝胶隔热层。
[0022]作为一种技术改进,所述茶叶层为乌龙茶、龙井茶、茉莉花茶、清茶、红茶或普耳
茶,它们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0023]进一步的,所述外杯身的杯底高度大于5mm,在杯底外壁上设置防伪标记31。
[0024]进一步的,所述卷边下端外壁与外杯身外壁之间设置曲面部11,所述曲面部的高度为1.5~2.0mm,在使用的时候,下嘴唇能够避卷边的外翻部与外身体外壁之间形成的夹角而产生的搁楞感觉。
[0025]所述纸杯主体上端在外杯身1上设置伸缩区10,所述伸缩区含有多层折叠圈;
[0026]为了增加防滑性,在外杯身外壁设置棱侧条21,棱侧条环形间隔设置在外杯身外壁上。
[0027]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将杯身主体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垫盒使用,作为组件合并使用,由于设置了垫盒,能够起到隔热的作用,同时对于杯身主体而言,采用外杯身和杯主体的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空腔,同时在空腔内设置了隔热层,能够进一步的起到隔热的效果,隔热层为气凝胶隔热材料,它目前的保温隔热性能非常好的材料,同时气凝胶隔热材料填充在空腔内,能够起到固形的作用。同时,本方案为一种隐茶杯,饮茶杯的优势在于能够利于饮茶,不需要单独的搁置茶叶,本方案中采用茶叶和玉米纤维层的形式,能够起到消热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茶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杯身主体和垫盒,所述垫盒顶面设置容纳槽,所述杯身主体可分离的设置在容纳槽上;所述杯身主体为双层结构,它包括外杯身和杯主体;所述杯主体的高度大于外杯身,杯主体的锥度小于外杯身的锥度;所述杯主体顶端设置卷边;所述杯主体的内杯底上设置纺织布,所述纺织布与内杯底之间设置茶叶层,所述纺织布四周与杯身主体内壁固定,其中间向上外凸;所述纺织布表面设置玉米纤维层;所述杯身主体的开口面与外杯身的侧壁密封,杯身主体的杯底与外杯身的杯底相触,所述杯身主体和外杯身之间形成空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茶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腔内靠近外杯身内底面位置设置隔离环片,其中隔离环片上方在杯身主体外壁与外杯身内壁之间设置隔热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茶杯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少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嘉海纸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